不久前,91歲的臺灣學者、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纂修蔣永敬,與原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金沖及,談論了蔣介石與毛澤東對三大戰(zhàn)役的應對。
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占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革命軍的戰(zhàn)略性決戰(zhàn)。
蔣永敬認為蔣介石的失利,在于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占,"如此敗掉是必然結果".
天時即時機,蔣永敬認為,共產黨非常會利用時機,比如戰(zhàn)敗時就爭取時間養(yǎng)精蓄銳,而蔣介石"有利時不利用時機,不利時想爭取時機卻沒有機會了".1946年5月林彪戰(zhàn)敗后,毛澤東建議其爭取時間休備補充,恢復元氣再作戰(zhàn)。而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向蔣介石施壓,林彪得到了時間。
在當時國民政府、美國與共產黨的三方談判中,馬歇爾評論周恩來手段非常厲害,"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外交對手".周恩來以此爭取來了23天的時間。
時間一長,國民黨的經濟恐慌、士氣渙散等都將爆發(fā)。周恩來曾在1946年11月評估:"半年之后蔣氏毫無辦法。"
而地利上國民黨的不利,在于其占領的都是城市。"中國是一個農業(yè)社會,鄉(xiāng)村是農業(yè)生產的地方,吃飯靠農村;城市是消費的地方,鄉(xiāng)村糧食不來,城市沒有飯吃。城市里擁擠著難民都要吃飯,于是發(fā)生恐慌".
在當時的國民黨統治地區(qū),城市逐漸被孤立起來,乃至后來只剩下據點式的城市,而連接的橋、路等都被挖斷,糧食只能靠空投。
"至于'人和',后來的蔣介石眾叛親離,沒有人和".蔣永敬曾統計,僅1948年8月28日到10月7日期間,毛澤東拜訪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60人次,其中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民盟主席張瀾,其次是宋慶齡,還有黃炎培、羅隆基、郭沫若等,而這些人之后"都替共產黨講話、替共產黨幫忙".
除了民主人士,蔣介石在親信、國民黨內也漸漸眾叛親離,馮玉祥、李宗仁等都站在了反蔣一邊。蔣永敬介紹,三大戰(zhàn)役失敗加速了蔣介石的眾叛親離,當時200多人簽名要他下臺。而在民眾中,因為當時的通貨膨脹,蔣介石民心早失。
對真正的軍事不太了解
金沖及分析國共在三大戰(zhàn)役中的勝負原因,則是從軍事著手。"毛澤東不是軍人出身,他是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總結經驗。而李宗仁曾批評蔣介石'沒有從排長、營長、連長當起,所以對真正的軍事不太了解'".金沖及認為,蔣介石的政治意識比軍事意識強,"內戰(zhàn)快爆發(fā)時(1945年),蔣介石在8月召開了三年來軍事問題的研討會,但在整個會上,對軍事作戰(zhàn)的考慮、主要的戰(zhàn)場怎么進行以及具體指導都沒有".
從文獻上看,蔣介石每天的講話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政治上打氣;二是講一些細節(jié)問題。而在同一時期,毛澤東說的是"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是要推翻國民黨".
金沖及也提到國共對于"后方"態(tài)度不同,"遼沈戰(zhàn)役中,國民黨想到的是如果把長春丟了,在國際上的影響太壞,所以舉棋不定。而共產黨連延安都可以放棄,因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當時毛澤東對東北的策略是拿下錦州,錦州從東北到西南,最北邊的一點是山,南邊一點是海,由北寧路進去猶如鎖喉。當時國民黨在沈陽是廖耀湘的兵團,廖耀湘認為以當時局勢應當撤出錦州,繞道營口,調集軍隊再與共產黨作戰(zhàn),而蔣介石認為:你們以前說找不到共產黨,現在找到了你們還不打?"結果廖耀湘5個軍,打了6天6夜都沒打下來,主要原因是士無斗志。蔣介石說你們要等著這個機會,跟共產黨決戰(zhàn)。所以打黑山,打了三天三夜打不下來。共產黨把錦州一消滅,轉而進攻到黑山。這時廖耀湘就慌了:打錦州不可能了,退營口路堵住了,去沈陽路也堵住了。這時共產黨下決心:所有軍隊沖進去(因為在撤退過程中),正好沖進了(國民黨)兵團部。兵團部一破壞,整個軍就亂了,沒有指揮了。所以(遼沈失利)一個是指揮問題,一個是軍心問題".
金沖及介紹,淮海戰(zhàn)役時,蔣介石本來判斷在華北,根本沒想到仗會在南方打起來。"共產黨的指揮很高明,毛澤東擺出一個要攻徐州的架勢,蔣介石匆忙地把軍隊調到徐州,結果解放軍攻打的不是徐州,蔣介石完全沒有準備,毛澤東的軍隊一下就進來了,先割斷了邱清泉的軍隊,邱清泉兵團向東進想救黃百韜兵團。結果(共產黨)把徐州的口打了,這不僅是包圍黃百韜的問題,而是包圍了整個徐州。"
慌亂的蔣介石只能調黃維兵團,但毛澤東事先已對蔣介石的調兵遣將做好準備,弄了一個部隊把黃維兵團繞到豫西去,等黃維兵團再回到據點時又要馬上去打宿縣。黃維兵團是重兵團,在山區(qū)里行軍十分困難。等黃維兵團過河到宿縣,宿縣差不多已被共產黨打下來了,面對共產黨早已準備好的攻勢,"黃維兵團就往后退,他們糧草、彈藥都沒有了,再好的配備在這樣的狀況下能怎么辦"?
當時杜聿明帶著三個兵團一心想先撤到淮河,重新站穩(wěn)腳跟,蔣介石說不行,重要的是跟共產黨決戰(zhàn),救黃維兵團。"杜聿明說,本來從西南到淮河可以跑出去,結果一調頭,又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