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仕四朝”的馮道是善人不是奸臣

時間:2013-02-11 09:11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作者:蔣建平 點擊: 載入中...



  蔣建平的《亂世中的人性》出版了。該書以五代十國中的比較有代表性,性格也比較復雜的幾個人物--后梁開國皇帝朱溫,后唐莊宗李存勖、宰相郭崇韜,"不倒翁"馮道,吳越國王錢镠和"風流學士"陶谷等人生經(jīng)歷為主線,展示了五代十國這個中國歷史上的"亂世"風起云涌的場面,其間穿插各色人物撲朔迷離的命運歸宿和發(fā)生在人物之間曲折詭譎、紛繁多變的故事。


  史學也是人學,歷史是由活生生的各種各樣的人物共同創(chuàng)造的。解讀、研究和考證歷史,歸根結底是解讀、研究和考證歷史上的人物,揭示出人性的豐富、復雜和光輝、丑惡。與太平歲月相比,人性的變化在亂世中展示得尤為充分。例如,朱溫,是一個泯滅人性,以殘害他人為樂事的惡棍、無賴,何以會在血泊中戰(zhàn)勝一個個對手,最終由泥鰍變成了猛獸,葬送了大唐王朝,成為勝利者、成功者?李存勖,英姿勃發(fā),驍勇剛烈,何以當上皇帝后便放縱多欲,奢靡腐敗,激起民怨,最終死于非命?郭崇韜,擅長于出謀劃策,懂得抓住時機建功立業(yè),何以在功成名就之后會遭受他人猜忌、暗害,結果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馮道,恪守儒學的原則,又不為儒學的迂腐與空虛所束縛,以清醒和機敏甚至圓融,保持人性意識,盡自己的力量為百姓做一點善事,何以一直為后人詬罵不休?錢镠,年輕時性格剛烈殘忍,殺人不眨眼,何以會在晚年時變得平和,"愛民下士,留心理道",體恤民生?陶谷,心靈齷齪,行為卑鄙,是一個缺德的文人,何以被當時輿論視為"俊彥"、"精英"?


  作者不僅在書中提出了這些問題,而且對形成這些問題的背景以及前因后果作了詳盡的敘述,對這些人物在歷史事件過程中的人性變化作出了深長的思考。


  人們關注歷史,通常只是注意歷史在前行時卷起的驚濤狂瀾,較少關注驚濤狂瀾之中或巨濤過后,各種人物在其間經(jīng)受蟒身蛇舌般舔噬后的人性變化。其實寫出這些變化讓人們了解這些變化不僅具有刺探歷史幽暗的深度,也具有美學價值,與文學作品相比,同樣攝人心魄。作者以一種人文的述說方式,痛快淋漓地揭示出一些人物的卑劣、齷齪、無恥和可惡,并且探尋形成這些卑劣、齷齪、無恥和可惡的深層次原因,引經(jīng)據(jù)典,說古道今,批判丑陋,鞭笞邪惡,為后人鑒。例如在《亂世中的人性》第二章《半截子英雄--李存勖》中,在分析后唐莊宗李存勖敗亡的原因時,作者寫道:"權力就像一種放大器,人的缺點或者說人性的弱點如放在權力的寶座上往往會放大數(shù)十倍、數(shù)百倍。""喜愛別人逢迎,縱情多欲和濫用權力是人性最突出的弱點。普通人因條件限制,影響力有限,即使有這些弱點,也不致產(chǎn)生大的危害;但是坐上高位者,大權在握者,尤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其人性的弱點若不加以約束控制,將會引發(fā)巨大的社會災難。"


  在揭露一幕幕的血腥、一汪汪的傷痛的同時,作者還努力從幽暗的角落里探尋一縷縷亮光,感受一絲絲溫情的絢麗。有朋友認為,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云,"我們今天剖析歷史人物人性中的卑微與崇高,無非是要揭示歷史的真相,鞭笞丑惡,弘揚美好。因為社會的進步,畢竟得依靠美好的人性去推動。這本拙撰定名為《亂世中的人性》,出發(fā)點就在于此",道出了作者的心聲。


  現(xiàn)在寫歷史的著作很多,一些人為了博眼球,采用戲說的手法,這與過去教條式的寫歷史比較,在貼近讀者方面是一種進步,但是戲說過了頭,未免會失之油滑。有的甚至不辯是非曲折胡編亂造,這就更為離譜。建平兄曾和我談起撰寫《亂世中的人生》的初衷,是在三四年前,張藝謀和馮小剛的兩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公映,編導者都聲稱這是發(fā)生在五代的故事。建平在五代史方面曾經(jīng)花過一番功夫,寫過一些隨筆和人物評論。他認為這兩部電影中的故事與五代歷史完全不相干,而且故事內(nèi)容也不扎實。在交談中,他對近年來有關歷史題材的電影和電視連續(xù)劇,或是"戲說",或是篡改歷史、歪曲歷史都很反感。作為一位史學工作者有責任將歷史的真相告訴讀者,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在朋友們的勸說下,他決意撰寫這部五代人物的著作。


  這本《亂世中的人性》我讀后感覺,既對歷史敘述堅持了應有的莊嚴虔誠,以良知和正義對歷史人物作出愛恨悲憫的評價,又避免了刻板、僵硬和了無生趣。作者對于歷史細節(jié)的述說,保持了真實、精準,又生動活潑,議論風生,情趣橫生。作者不囿于史實,不堆積史料,落筆隨意,揮灑自如,放得開,收得住,深入淺出,頗有文采。尤其令人稱道的是采用夾敘夾議手法,有些段落的議論相當精彩。在該書第一章《無賴當上皇帝的傳奇經(jīng)歷--朱溫》中,當朱溫兄長朱全昱見其弟當上皇帝依然是爛醉豪賭,一副無賴相,拍案而起,大加責斥,不辭而別,回到老家"竹杖芒鞋,杳然自去",過著清閑的生活。作者議論:"古今中外,無論什么地方,都有攀附高枝的人,一些人苦心鉆營,攀龍附鳳,千方百計交結、巴結權貴,以此為榮。親族好友中如果出了權高位重者,那是了不得,不僅引以為傲,而且自己的身價也陡增百倍,有的人還會藉此作威作福,為非作歹。遑論自己的親弟弟居九五之尊,做了皇帝,自己就是權勢顯赫的當朝皇兄,從此以后,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類似這樣的妙語佳句,每一篇都有好幾處,讀來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我認識建平三十多年,他供職于上海電視臺,愛好文史,善于思考,勤于筆耕。先后出版《大明王朝之謎》、《大宋王朝之謎》、《盛世風云--探秘大唐帝國》等著作。他不是專業(yè)的史學工作者,但是,據(jù)我所知,他的治學是認真的,落筆是嚴謹?shù)?。五代歷史較為復雜,當代研究的人不多。為此,他讀了新舊《五代史》、《資治通鑒》、《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十國春秋》、《北夢瑣言》等等正史、野史和筆記。他說,史學著作也要有文采,引人入勝;也可以有情節(jié),但不能虛構,無中生有。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這就必須下苦功夫,認真讀書,搜集資料,在扎實的史料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突破,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


  在該書第四章《"不倒翁"馮道》中,作者敘述了馮道在五代仕四朝,事十帝,當過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個朝代的宰相、太師的經(jīng)歷,也指出后人對他的評價分歧很大,貶之者說他是"奸臣之尤"、"無恥之極",褒之者稱他為"圣徒"、"菩薩",直至前幾年還在爭論馮道走的是否"第三條道路".如何比較準確地評價馮道?建平研究了許多有關馮道的資料以及今人的文章,在他看來,馮道是一個有著人性意識、推崇"民本"思想的儒家中人,一個和后世宋明理學、封建禮教有著區(qū)別的"儒家原教旨主義者".在亂世的五代,他既沒有出賣同胞,也沒有助紂為虐,反而保住了人性,盡量為百姓做一些好事,后人對他的評價應該多一些寬容。所謂"寬容是包涵可容之人,體諒可容之事,理解可容之言。寬容從根本上來說是人的內(nèi)心深處對另一個生命深切的理解、體諒與尊重".


  史學著作,貴在有自己的見解?!秮y世中的人性》二十多萬字,建平寫作花了三年的時間,書中的許多真知灼見,可能考慮的時間還要長得多,是他長期關注歷史,思考人生的積累,并不是臨時拍腦袋拍出來的,這也許是這部書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