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鴉片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文物被列強大量搶奪與分食,直到溥儀被逐出皇宮,仍有太監(jiān)又偷又買,不過,第一次浪潮到此結(jié)束。
第二次浪潮是第二次
世界大戰(zhàn),日本侵華。這是中國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當時,
國民黨政府無論財力還是管理上都比較弱,博物館、考古工作都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普通民眾在對文物的保護上也沒有任何意識。
此時,歐美的國力強盛,強大的民間資本沒有去處。于是,收藏藝術(shù)品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一種風(fēng)氣。在中國,美國文物商幾百美金便能買到中國很好的古董,一萬美金可以買到最好的中國古董,這些古董大都是從大家族、古董商、古玩商店,還有老百姓家里流散出來的。在陜西、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qū),文物流失得更厲害,因為,這些地區(qū)經(jīng)常出土漢唐文物,一些農(nóng)民在耕地、掘墓時,發(fā)現(xiàn)了很多東西,但他們并不太懂挖到的是什么。
古董商看到這種機會后,便專門去民間搜羅,以便宜的價格購入,然后,以較高的價格賣出。那時,一件青銅器大概能賣幾百大洋,這類事件常常在古玩界引起轟動,于是便形成了一種風(fēng)氣。
1937年,中國的盜墓、仿古之風(fēng)盛行。在安陽,外國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里等著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銅器,而帶回到美國后,一件青銅器能賣好幾十萬美金。
當然,那時的中國古董商也學(xué)會了針對不同國家的客人,仿制不同的古玩,對美國人做仿銅器;對英國人做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對日本人做萬歷五彩;對法國人做清代的官窯粉彩瓷器等等。
日本侵華時,他們的士兵都受過相關(guān)的教育,所以,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先是把它們保護起來,拿到手之后,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姑涝瘧?zhàn)爭時期,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三藩市落戶,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我在美國三藩市便見到了不少用楠木包裝好的中國宋代茶道用具,如茶碗、茶壺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從中國搶去的。
說到這里,我們也不能不提到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這可能是第三次文物外流的浪潮。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jīng)營單位,政策規(guī)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成仿制品賣了。當時,我所在的文物商店,專賣碑帖,很多都是老拓本,還沒裱過的,有清朝光緒拓,還有明代的。日本旅行團一來就幾十個人,進到店里,每人先抱一堆,然后進行篩選,價格便宜。
改革開放后,中國又出現(xiàn)了文物走私浪潮。香港成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zhuǎn)站,內(nèi)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隨后流散到了美國、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我看過最遠的流失到了挪威、丹麥與荷蘭,德國、法國更不用說了,直接到香港來進貨。我在香港,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現(xiàn)在回憶起來,非常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