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祖上原來姓葛(2)

時間:2012-10-24 11:07來源:百家講壇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獻帝春秋》中說法與此截然不同。該書記載,豫章太守周術病死于任所,劉表上奏朝廷推薦諸葛玄繼任。由于豫章郡屬揚州轄區(qū),是袁術的地盤,大概是得到袁術的首肯,批文未下來就造成既成事實。但漢王朝不予承認,而改任朱皓。朱皓從揚州刺史劉繇處借兵打進豫章,諸葛玄兵敗后退入西城,西城民眾群起造反將他殺了,并把首級送給劉繇。

仔細分析,后一說更接近事實。如果諸葛玄去荊州投靠老朋友劉表,自會受重用,而陳壽只字未提其任職。諸葛亮要進入荊襄的上流社會,曾經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以至于不惜迎娶黃承彥膝下面黑發(fā)黃的丑女子作為妻室,通過岳父的引薦,才在上流社會有了名聲,并結交了徐庶、龐統(tǒng)、石韜、孟公威、崔州平等社會名流。然而因甚不匹配的政治婚姻,使諸葛亮在荊襄一帶留下了諸多話柄,人們編出歌謠加以奚落:“莫學孔明擇婦,正應阿承丑女。”如果諸葛玄去了荊州,那么諸葛亮進入荊襄上流社會豈不是易如反掌,焉用迂回?

叔父被殺于豫章西城一事,對諸葛亮來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不愿意提及;陳壽的史料,來源于諸葛亮口述,他語焉不詳,陳壽只能照錄而已?!东I帝春秋》的記載來之于史官,史官資料來之于劉繇、朱皓等人的奏章,所以能敘述出具體細節(jié)。由是觀之,后一說更接近歷史事實。

 

是三顧還是自己投奔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世公認的三顧茅廬,蓋源于此。

但是歷史上還有另外一說,即劉備屯兵樊城時(司令部扎在這里,軍隊屯駐于新野),曹操剛統(tǒng)一北方,諸葛亮知道,荊州是下一個目標,而劉表性格猶豫,不懂軍事,故而特去找劉備。劉備同諸葛亮素無交往,且見他年輕,故以普通讀書人看待,并不經意。在其他人走后,諸葛亮獨自留了下來,劉備也不聞不問,只在那里編牦牛尾巴。諸葛亮問:“您是要實現(xiàn)遠大志向,還是僅滿足于編織牛尾?”劉備這才知道面前的青年人很不簡單,扔下牛尾巴答道:“這是啥話,我是借此排泄心中的憂愁而已!”接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諸葛亮托出了近似《隆中對》的制勝方略。這段內容載之于《魏略》,《九州春秋》也有大致相同的內容。

在這里,三顧茅廬與自己投奔兩說又對立起來,到底哪一說才是事實?

現(xiàn)在看來,難分真?zhèn)危碛扇缦?

第一,蜀漢政權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沒有保存早先的原始資料供史家查詢,諸葛亮是當事人,他的敘述似乎應該更可靠一些。然而這又是孤證,另一當事人劉備并沒有留下三顧的證據(jù)。

第二,曹魏政權是東漢政權“禪讓”的結果,它比較穩(wěn)定,也有相應的史官及制度。更重要的是,《魏略》與《九州春秋》成書前,同其他史書一樣,都有個史料收集的過程。隆中的文化圈子中,石韜、徐庶、孟公威等都在曹操、曹丕處做官,他們的回憶錄或談話,必然存在于當時,因此才能將諸葛亮自己投奔的過程說得繪聲繪色,以致微小細節(jié)都不遺漏。然而,那三人畢竟只是局外人,他們的敘述大多也是聽說而來的。

第三,劉備不高看諸葛亮而自結牛尾,同《襄陽記》又發(fā)生矛盾。以此書記述,劉備訪問荊襄名士司馬徽(即水鏡先生)時,司馬徽曾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當劉備詢問是誰時,他回答說:“諸葛孔明,龐士元也。”以此觀之,諸葛亮找上門投靠劉備就難成立。然而《襄陽記》擁劉的政治傾向過于明顯,作可信史料尚得謹慎。

綜合上述三點,在難以斷定的情況下,不如像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那樣,將胸懷放廣闊一些,讓兩個都有依據(jù)的史料共存一爐,別作武斷式砍伐。

如果是三顧茅廬,那么,它就是諸葛亮與徐庶合演的雙簧,但諸葛亮不肯“廉價出售”,須抬高身份以便于才盡其用。徐庶投奔劉備后,得到劉備的器重,進而推薦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這當然是得到諸葛亮同意之后才推薦的。如果諸葛亮不愿意出山或者未選中劉備,作為好友的徐庶,斷不能造次。在徐庶他們的文化圈子中,還有龐士元、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何以獨獨推薦諸葛亮而不推薦其他人?當然是他們當時不肯投奔劉備的緣故。劉備說:“君與俱來。”徐庶答道:“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徐庶投奔劉備,客觀上是在為諸葛亮投石問路。既然諸葛亮已經選中了劉備,當然要同徐庶談及相見的形式,只有諸葛亮不肯沿街叫賣時,徐庶才能傳遞出“可就見,不可屈致”的信息。顯然,這是在抬高價碼。“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當諸葛亮決定投靠劉備時,其心情是迫不及待的,并作了充分的應對準備,而前兩次的未曾出來相見,就有了矯揉造作的嫌疑,顯然是在抬高價碼。然而他又謹遵了“事不過三”的古訓,所以在劉備第三次相顧時揭開門簾子走了出來。劉備是否看出了雙簧的把戲,我們已無法得知。但是,劉備獲得了禮賢下士的美名。剛一見面,諸葛亮就和盤托出了驚世駭俗的《隆中對》,他把天下形勢剖析得那樣透徹,把劉備的因應策略和將來的發(fā)展宏圖都作了精當?shù)囊?guī)劃。這當然不是即興之談,而是作了充分準備的結果。諸葛亮要取得劉備的充分信任,就必須一炮打響,讓買家知道物有所值。

 

是隱跡山林還是以退為進

 

應該說,“躬耕隴畝”是諸葛亮的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順應。之所以選擇隆中過起似隱非隱的生活,除了他在《隆中對》中分析荊州地區(qū)的經濟軍事優(yōu)勢外,在當時,荊州還有三個優(yōu)勢。第一,它是江南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東漢時江南共分為四州,即交州(今兩廣地區(qū))、荊州、益州和揚州(北半部在長江以北)。交州還十分荒蠻;揚州南部剛剛開發(fā);益州雖開發(fā)較早,但隔山阻水,十分封閉;只有荊州當?shù)闷鹬行牡呢熑?。第二,由于交通便利和商業(yè)交往的頻繁,荊州的信息量遠大于其他地區(qū),身處荊州首府襄陽,最容易把握全國政治、軍事變化的脈搏。第三,在軍閥混戰(zhàn)中,幽州、并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涼州、冀州、豫州等九州都陷入長期的戰(zhàn)亂之中,荊州是少有的幾個未曾波及的地區(qū)之一,因此這里成為士人逃難的天堂和全國人才的薈萃之地,這也使得荊州更在政治文化上領先于全國。諸葛亮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自小就胸懷抱負,叔父去世后,荊州就成為他避難的首選之地,這從他同密友孟公威的談話中即能找到印證。當孟公威準備回汝南故鄉(xiāng)的時候,諸葛亮認為離開荊州太可惜了,所以勸阻道:“中國饒士大夫,遨游何必故鄉(xiāng)邪!”這里所說的中國,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而是指華夏的腹心地區(qū),翻譯成白話文則是:這里集中了這么多的社會精英,正是我們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的風水寶地,我們應該與他們廣泛接觸和交流,何必要回故鄉(xiāng)呢!聽聽,諸葛亮對荊州是多么熱戀!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