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孫中山“奉安大典”

時間:2012-08-07 10:03來源:《文匯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孫中山先生生前歸葬南京東郊鐘山的遺愿,治喪委員會決定將孫中山遺體暫厝西山碧云寺,待南京陵園建成后再正式安葬。1929年春,陵墓主體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巨星隕落

 

  20世紀初年,中國政局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成立了共和政體的“中華民國”。然而,持續(xù)數(shù)千年的封建制度并非朝夕之間便可結束,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持續(xù)經(jīng)年,難得平息。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之后,特致電孫中山,邀請其前來北京共商國事。盡管當時形勢復雜,孫中山還是由宋慶齡陪同冒險北上,試圖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尋找出路,于12月4日到達天津。


  在孫中山北上途中,政局突變,軍閥段祺瑞、張作霖進入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執(zhí)政府”,由段祺瑞擔任“總執(zhí)政”,馮玉祥卻被排擠到張家口去了。


  孫中山抵達天津當天,就與張作霖會談了一個下午。由于旅途勞累,孫中山晚間突發(fā)高燒,肝痛劇烈,頹然病倒。經(jīng)德國醫(yī)生主持會診,認為是“肝臟癱瘍”,必須進行手術。但因孫中山身體過于虛弱,隨行人員誰也不敢發(fā)表意見,就連宋慶齡也心亂如麻、沒了主意。最后,還是孫中山自己決定,同意施行手術。


  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被送進協(xié)和醫(yī)院手術室。當醫(yī)生打開腹腔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肝部堅硬如木,生有惡瘤”,立即取出活體標本進行化驗,結論是:“其癥名曰肝癌,允為不治之癥”!事已至此,醫(yī)生也毫無回天之力,在清除了肝部的淤膿之后,只能重新縫合。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營建中山陵

 

  孫中山生前曾經(jīng)表示,希望去世后能夠葬在南京。那是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向參議院行辭任禮。當天,他在衛(wèi)士陪同下到南京郊區(qū)的紫金山打獵。在南山臨時休息的時候,孫中山環(huán)望四周,見天高云低,山青水碧,松柏繁茂,景色宜人,不禁贊道:這可真是一個好地方,我死后如果能葬在這里就好了。


  如今一代偉人終于辭世,國民黨決定遵照他的遺愿,將南京紫金山選為墓地。由于陵園建設不是能夠馬上完成的事情,因此治喪處決定將孫中山的遺體暫厝北京西山碧云寺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待南京陵園建成后再正式安葬。


  1925年4月4日,由在京的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推舉12人組成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宋慶齡與孫科在籌備委員陪同下對紫金山多次進行實地踏勘,最終選定中茅山南坡作為墓址。


  5月15日,葬事籌備委員會通過媒體公布了《陵墓建筑懸獎征求圖案條例》,同時明確提出,陵墓的建筑應遵循簡樸、莊嚴、堅固的基本原則,避免奢侈華貴,整體建筑預算費用以30萬元為限。


  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一共收到四十多份應征圖案,9月2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再次召開聯(lián)席會議,最終認為,頭獎呂彥直的設計“簡樸典雅,且完全根據(jù)中國古代建筑精神”,從而一致決定采用他的方案,并聘請其為建筑師。


  按照最初的設想,中山陵應在奠基后一年內完工,于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周年之際安葬遺體。但由于工程的艱難程度遠遠超出當初所料,再加受戰(zhàn)亂影響,中山陵的工程進展緩慢。從1926年1月15日開工,直到1929年春天才大致完成。而孫中山遺體移靈的時間,則是一再更改。


  1929年1月,專門負責孫中山遺體安葬的“奉安委員會”正式成立,由蔣介石任主席委員,孔祥熙為辦公室總干事,下設總務、財務等各組。(據(jù)《辭?!匪專壕赶略?,稱為“奉安”,孫中山被尊為“國父”,其遺體安葬賦以“奉安”之禮。)


  此時,中山陵的建設已經(jīng)接近收尾,又特地在南京為奉安大典修筑了一條“迎櫬大道”。這條大道自長江南岸的下關碼頭直達中山陵,全長15公里


  1929年5月,中山陵的建筑以及相關工程終于相繼竣工。萬事俱備,只待那場曠世大典如期拉開帷幕了。

 

  捷克雕塑家設計臥像

 

  在建造中山陵時,籌備處決定在中山陵墓室內放置一尊可供人瞻仰的漢白玉孫中山臥像。鑒于當時中國的雕塑技術落后,中山陵修建委員會向國外公開招標,主要面向英美雕望家。1928年,經(jīng)委員會與國內雕塑專家評審,捷克雕塑家高崎的設計圖形方案最終中標,修建委員會即向他提供材料,開始制作。


  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制作,白色大理石中山仰臥像制成。該像與孫中山實際身高大體一致,中山先生著中山裝,兩手合放在胸前,雙腳自然并攏,眼簾輕輕垂閉,面容安詳慈善,似乎是在革命忙碌之余,暫得片刻休息。中山先生腳邊雕刻有一束素潔白花,象征著干百萬謁陵者對中山先生的無限敬意。


  1928年,孫中山先生的靈寢設計方案中,除了墓室仰臥像,還要求設計便于祭祀的靈堂中山坐像。由于靈堂中的坐像供人們祭祀拜謁,設計要求較高,中山陵修建委員會仍然決定在國際范圍內公開招標。波蘭著名雕塑家保羅·蘭竇斯基最終中標。


  保羅·蘭竇斯基是位嚴謹?shù)乃囆g家。他看了中國提供的白色大理石材料,認為質地較軟,易受酸性水氣腐蝕,提出應該用世界上最好的雕塑材料——意大利白石雕琢。中山陵修建委員會也傾向于使用傳統(tǒng)的意大利白石材料,這種材料質地細膩堅硬。坐像體積比仰臥像大一倍,工程進度較仰臥像制作時間要長。


  直到奉安大典的第二年,即1930年10月,保羅·蘭竇斯基才在巴黎的工作室完成孫中山坐像雕塑,隨后用船運往南京。


  1930年11月,在中山陵祭堂舉行了坐像落成典禮。坐像供奉在祭堂中央,高4.6米,中山先生身著長袍馬褂,雙腳并攏,正襟端坐,膝上攤著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似在聚神沉思建國方略。底座四側,還鐫刻著反映他革命活動歷程的浮雕。

 

  奉安大典中的若干細節(jié)

 

  北平距南京上千公里,這般遙遠的路途,如何安全穩(wěn)妥地運送孫中山的靈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奉安委員會根據(jù)不同路段的具體情況,安排了不同的運輸方式和相應的運輸工具。


  第一路段是從北平西山的碧云寺至前門的火車站,采用人力。這一路段原本計劃使用汽車,但需要事先對碧云寺至西直門長達48華里的馬路進行徹底大修,時間緊迫,難以實施,最后還是“決用杠夫奉移”。迎櫬專員辦事處最終選定專營“紅白喜事”的西長安街日升杠房,雇用杠夫共分3班,每班除64名杠夫外,還有撥旗夫、拉幌夫、以及負責遺像亭的夫役等等,總人數(shù)為283名,一律著藍白兩色的統(tǒng)一服裝。在整個移靈“奉安”過程以及南下途中每一次更換交通工具、直至最后將孫中山的棺槨安放入墓,均由他們負責。


  第二路段最長──由北平前門火車站至長江北岸的浦口,采用火車。按常規(guī),自北平至浦口,有現(xiàn)成的北寧、津浦鐵路可走。但是由于1928年5月日本野蠻制造“濟南慘案”并占領濟南,造成南北交通阻斷,因此,最初確定的移靈路線不得不繞道平漢路、隴海路再轉津浦路南段。


  5月26日,孫中山靈櫬南下一共動用了九組專列。其中的第六列為靈櫬專用的靈車列車,共掛15節(jié)車廂。第六節(jié)是特地改制的專用車廂,承載孫中山靈櫬;它前面的第五節(jié)車廂屬宋慶齡專用;第七節(jié)車廂屬孫科夫婦、戴恩賽夫婦、孫科子女專用;此外還有迎櫬專員辦公車廂、送殯來賓車廂、衛(wèi)士和杠夫車廂等等,在這趟列車上,還專門配備了無線電臺。


  5月26日,第一列迎櫬宣傳車上午9時由前門開出,最后一列隨員來賓車于下午6時30分由前門開出。靈車列車于下午5時由前門車站正點發(fā)車,在沿途的天津、滄州、德州、濟南、泰安、兗州、臨城、徐州、符離集、蚌埠、明光、滁州等站均作停留,接受官民祭拜。直至5月28日上午10時,方才抵達浦口。


  第三路段自浦口過長江,采用軍艦。承擔這一水域靈櫬運輸任務的是海軍威勝軍艦,該艦早已在5月中旬調至浦口附近江面停泊,并按統(tǒng)一要求進行了裝飾布置,海軍第二艦隊負責江面的警衛(wèi)。5月28日中午,承載靈櫬的威勝艦緩緩駛往下關,艦上的海軍軍樂隊高奏哀樂。當時參加儀式的中國海軍“通濟”、“楚有”、“豫章”等艦艇均在江面列隊拱衛(wèi),包括參列的日、英、法等外國艦船,一律降半旗致哀,并鳴放禮炮。


  第四路段自下關中山碼頭至中央黨部、再至中山陵,采用汽車。5月28日12時10分,威勝艦抵達下關中山碼頭。靈櫬上岸,由北京杠夫抬入靈車,在場的國民黨中央委員以及孫中山家屬,均親手扶棺奉移。那輛加長的靈車是特地向美國納喜車行定做的。靈車沿新修成的迎櫬大道緩緩而行,下午3時15分抵達中央黨部,仍由北京杠夫將靈櫬移入祭堂。


  接下來的三天為公祭日;5月31日下午6時舉行封棺典禮。


  6月1日是正式的“奉安日”,由中央黨部至中山陵的路段仍由汽車載棺。凌晨2時,相關人員齊集,4時起靈。男賓執(zhí)紼而行、女賓乘車隨行;前面有鐵甲車及騎兵連開道,兩側有200名軍校學生組成護靈團護衛(wèi);各機關團體的送殯隊伍在指定地點陸續(xù)加入,形成一個長達五六里的龐大隊伍,而沿途觀瞻的民眾竟有50萬人。


  上午9時,靈車抵達中山陵石級前的廣場。


  第五段、也是最后一段路程:自廣場至墓室,仍用人力。9時20分,靈車停于亭式的靈輿前,由杠夫將靈櫬移入靈輿,起杠上行。由于臺階陡長,行進十分吃力,杠夫需竭盡全力。至祭堂前的平臺后換用小杠,將靈櫬移入祭堂。在那里,舉行了奉安典禮。禮畢,仍由杠夫將靈櫬移入墓室安放。隨后,參加奉安典禮的全體人員最后入墓瞻仰;接著,宋慶齡率孫科夫婦等家屬親手關閉墓室大門。


  從北平到南京的“奉安”過程中,曾有六次大規(guī)模的鳴炮。第一次是5月26日零點正,從孫中山靈櫬自碧云寺起靈時開始鳴炮101響;之后,在26日下午靈櫬抵達前門東車站、28日上午靈車抵達浦口車站、威勝艦載靈櫬過江、以及6月1日正式“奉安日”凌晨靈櫬自中央黨部移上汽車的時候,均鳴炮101響。


  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次鳴炮,是在6月1日正午12時,那是孫中山靈櫬入墓安放──即“奉安”的時刻。根據(jù)統(tǒng)一要求,全國交通一律停止3分鐘,全國民眾一律停止工作、靜默3分鐘志哀。而12時整,獅子山炮臺開始鳴炮,共101響,突然爆發(fā)的驚天炮聲,不僅震撼了每個人的心靈,也明示萬眾:孫中山的靈櫬已經(jīng)進入了最后安放的地點。至此,這場規(guī)模宏大的“奉安大典”終于宣告結束。

 

  孫中山遺體改殮易棺之謎

 

  在自1925年孫中山去世后暫厝碧云寺到1929年奉安大典這四年多時間里,有許多關于遺體的傳說真假參半,給后人留下不少難解的謎團。


  據(jù)資料所載,孫中山的遺體曾經(jīng)數(shù)次改殮易棺,比較權威的說法是“五殮四棺”——所謂“殮”,是指逝者的遺體穿衣入棺,實際上,若將每次易棺算作一殮,孫中山的遺體應為“六殮四棺”。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的當天,遺體便被送往協(xié)和醫(yī)院,進行病理解剖并予以防腐處理。手術于3月15日完畢,上午10時舉行“小殮”,按照民國禮制,身著大禮服、頭戴禮帽、足穿皮靴,然后移入棺內。


  孫中山生前曾經(jīng)說過,自己逝世后,希望能像蘇聯(lián)領袖列寧那樣,保留遺體供民眾瞻仰。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國民黨便與蘇聯(lián)政府聯(lián)系,定制安葬列寧時使用的那種“水晶棺”。但“水晶棺”的制作運輸尚需時日,只好暫時使用協(xié)和醫(yī)院舊存的一具美式棺木。這具棺木用美國上等沉香木制做,上面有玻璃隔層,可以瞻仰孫中山遺容。這是“第一殮”、“第一棺”。


  3月下旬,蘇聯(lián)政府用火車將“水晶棺”運來中國,但最終未能使用。曾有傳言說,“水晶棺”在運輸中產(chǎn)生破損,以致不能使用。水晶棺盡管未用,仍應算作“第二棺”。


  孫中山靈櫬按原定時間于4月2日移往碧云寺,放入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同時,又由協(xié)和醫(yī)院另外制作中式新棺。4月5日清明節(jié),有關人員打開美式沉香木棺,將孫中山的遺體用中式新棺重新裝殮。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二殮,中式楠木棺為“第三棺”。


  接下來的故事極為驚險曲折,而且迷霧重重。


  那段時間,中國正在經(jīng)歷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亂,北京西山一帶治安不好,常有散兵滋事?lián)v亂。此外,有傳言說張作霖、張宗昌認為孫中山停靈的地方風水好,以致北伐軍連打勝仗,因此只有焚尸方能破解。守靈人員得知消息,緊張萬分。


  據(jù)當時擔任守靈負責人的李榮事后回憶,他曾前往協(xié)和醫(yī)院向院長劉瑞恒求助,打算把孫中山的靈櫬轉移到協(xié)和醫(yī)院保存,劉瑞恒認為不妥而沒有答應。李榮只好請劉瑞恒開列防腐藥水名稱,自己前往德國藥行購買,同時將存放在中法中學的那具沉香木美式棺(即前面所說的“第一棺”)運回西山。


  1927年11月26日深凌晨2時半,守靈人員秘密地將孫中山的遺體從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第一棺”),用棉花藥水包裹防腐,藏到碧云寺內東側水泉院的山洞內,以防不測。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三殮。


  1928年初夏,張作霖敗退東北,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靈人員將孫中山遺體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這是孫中山遺體的第四殮。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開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時,孫科與協(xié)和醫(yī)院的史蒂芬醫(yī)生來到碧云寺,在守靈人員協(xié)助下,將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內的防腐液放凈(有關資料記為“保護油”,這一細節(jié)表明,孫中山的遺體是浸在棺中的防腐液即“保護油”里的),史蒂芬將遺體揩凈后用白色繃帶包裹周身,然后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暫時重新放回石龕之內。這是“第五殮”。


  22日晨7時,迎櫬專員指揮守靈衛(wèi)士將靈櫬移到金剛寶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覺殿。8時許,宋慶齡等人趕到,由史蒂芬醫(yī)生及助手、護士將遺體以白綢裹縛,并為孫中山理發(fā)、更衣。原來是準備穿中山裝的──這是最恰當?shù)姆桨福t(yī)生比較有經(jīng)驗,說人的遺體長度比生前要縮短好多,中山裝需要身架雄偉,并不適用。所以,最終是仿照回教葬禮的方式,內裹白綾、外著長袍馬褂。


  更衣完畢,在宋慶齡等家屬的守視下,由孫科等人將遺體移入另一具新棺──特制的美式銅棺。這具棺槨是1925年決定將孫中山土葬之后,治喪處特地向美國訂購的,此為孫中山遺體的第六殮、“第四棺”。


  11天后,這具承載孫中山遺體的銅棺安置于南京中山陵。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