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15日下午,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王立群走進“金沙講壇”,就“歷史的層次與價值”進行演講。兩個多小時里,王立群暢談了他對四個不同層次歷史的理解。
“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歷史,往往與真實歷史相較都有出入。”引起王立群思考歷史層次這一問題,緣于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中對于“琴挑文君”一事的講述。“我援引了《史記》《漢書》中的原文,對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有了新的理解。”王立群說,他當時的講述讓人對這段流傳千古的佳話有了疑問。“司馬相如這位‘情圣’的動機,照史書來看,似乎并不純正。”當時這一看法,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媒體、觀眾都不答應(yīng)了,都在追問,因為這與大家印象中的司馬相如相去甚遠。”
“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講述的是史書上的司馬相如,為何會與大家印象中的他有這么大的反差。”王立群思索良久,最終得出了結(jié)論:歷史分為真實的歷史、記錄的歷史、傳播的歷史、接受的歷史四個不同層次,由于各人的立場、興趣點、興奮點不同,歷史每經(jīng)過一個層次,就會發(fā)生變化。比如,素顏的主持人是真實的歷史,上妝的主持人是記錄的歷史,會揚長避短;傳播的歷史,就是屏幕上的主持人,與肉眼看到的化好妝的主持人又會不同,因為有些人上鏡;觀眾印象中的主持人,就是接受的歷史了,會摻雜更多的個人觀感在里面。“歷史依次經(jīng)過這四個層次,與他最初的面貌就會有很大的出入。”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