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大儒王夫之的民本思想

時間:2011-12-29 00:36來源:中國國學網(wǎng) 作者:軼名 點擊: 載入中...
在歷代的儒家學者中,孟子對民本思想的闡述顯得最為深刻。比如,他在評述“堯舜禪讓”這一歷史事件時,認為君主不能以政權私相授受,而是必須同時合乎天意(“天與之”)和民心(“人與之”),民心又是天意最根本的表達(“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因此民心之向背才是政權轉移的最根本原因(“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關于民本思想的大膽言論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宋代理學家陸九淵和他的兄長陸九齡在談到孟子的這些言論時,曾有“曠古無此議論”的感嘆。 
  

    “清初三大儒”的一個共同點就是自覺繼承和發(fā)揚了自孟子以來的民本思想 
  

    明末清初時代,面對陵谷變遷的滄桑巨變,儒家知識分子開始以學術的眼光反思這一巨變背后的真實原因。在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中,王夫之和顧炎武、黃宗羲尤為后人所稱道,被稱為“清初三大儒”。在顧、黃、王的學術成就中,所共同的一點是自覺繼承和發(fā)揚了自孟子以來的儒家民本思想。黃宗羲著有《明夷待訪錄》,反對君權獨裁,主張“學校議政”,顧炎武贊許為“百王之弊可以復起,三代之治可以徐還”。王夫之在參與了南明永歷政權的抗清活動后,僻處于湘西深山,很少與同時代的學者往來,因此其學術成就鮮為人知,但是他以理性的精神斟酌歷史,所得出的結論卻與顧炎武和黃宗羲有殊途同歸之處。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走向民主思想的開端,衡諸歷史,這一結論絕非是空穴來風。 

  
    王夫之以儒家民本思想為裁量標準,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進行了廣泛的批判 
  

    清初三大儒中,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以民族主義而見稱于世,他所著的《黃書》在清末的“排滿革命”運動中風靡一時,他本人也被章太炎推許為“民族主義之師”。但綜合各個方面來看,王夫之的思想根底其實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及人道主義精神。在對歷史的反復衡量過程中,他以儒家民本思想為裁量標準,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進行了廣泛的批判,這些批判是王夫之思想中的精華部分。 
  

    王夫之認同原始儒家的信念,認為“公天下”是政治思想領域的首要原則。他反對將一姓之興亡置于萬姓之生死之上,認為“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興亡之修短有恒數(shù),茍易姓而無原野流血之慘,則輕授他人而民不病”?!蹲x通鑒論》中有一條“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為重”,這是王夫之引用史事對孟子“民貴君輕”說的具體闡釋。 

  
    王夫之通觀史事,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政治制度也提出了批評。他認為政治制度的設計應該“循天下之大公”,而秦漢以后的帝王視天下為私產(chǎn),所設計的政治制度無不是為了“遂一己之私”,對于這類不良政治制度,王夫之直斥為“孤秦”、“陋宋”。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曾論及明朝的政治制度,認為“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王夫之與黃宗羲有相同的看法,他在《搔首問》一書中回顧歷史,指出自秦漢以來,更換宰相次數(shù)最為頻繁是唐高宗、唐昭宗和明崇禎皇帝,而這三人都是典型的亡國之君。在《讀通鑒論》中,王夫之進一步論證說:“宰相無權,則天下無綱,天下無綱而不亂者,未之或有。”在宰相負責制的基礎上,王夫之設想以君主、宰相和諫官三環(huán)相扣,形成一個相互制衡的良性運轉政治體制,從而可以將君主制的弊端降低到最低程度。他希望君主能“虛靜以統(tǒng)天下”,不要越出法律制度的范圍之外,這已經(jīng)近于一種“虛君制”的理想。這就比孟子“民貴君輕”思想更進了一步。 
  

    王夫之的思想中有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他時時能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并以自己鋒利的筆觸為這些生活在絕望深淵中的人們發(fā)出吶喊和呼號。宋代以來,理學家高談仁義,在法律領域內(nèi)卻日益實行嚴刑峻法,甚至不斷有恢復“肉刑”的呼聲。針對這種反人道的說法,王夫之直率地指出,主張嚴酷刑罰的人其本意并不是痛恨罪惡(“惡惡之甚”),而是為了愉悅自己那見不得人的陰暗心理(“欲快其怒”),提出這些主張的所謂“儒者”已經(jīng)背離了儒家“仁者愛人”的基本原則,是披著儒家外衣的申韓法家(“申韓之儒”)。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他也因此被人稱為“東方之孟德斯鳩” 

  
    民本思想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觀念。原始儒家雖然不反對君主制,但也并不主張君主的絕對專制,而是強調君主要“敬徳保民”,“修己安人”,將民眾的利益置于政權的安危之上。在此意義上,孟子所謂“君輕民貴”的說法在先秦儒家中是常識而不是創(chuàng)見。秦漢之后,君主專制政體日益成熟,儒家的民本思想逐漸與這種政體發(fā)生抵觸。明太祖朱元璋就對《孟子》書中的這些民本思想言論感到如芒刺在背,并因此搞了一個《孟子節(jié)本》,成為歷史的笑柄。明末清初的知識分子痛感于絕對君主專制的政體不能抵御內(nèi)憂外患,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方案,將儒家傳統(tǒng)中的民本主義思想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對后世也有著重大影響。清末維新派志士譚嗣同稱王夫之的思想“純是興民權之微旨”;梁啟超認為王夫之的《黃書》和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具有同等價值,都蘊涵有“裁抑專制”之意;當代新儒家學者熊十力也在早年的著作《心書》中推許王夫之為“東方之孟德斯鳩”,認為“儒者尚法治,獨推王船山”。這里當然存在著有意無意的“誤讀”,但不可否認的是,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對清末民初這批意圖打破封建專制主義“鐵屋”,為中華民族“鑿壁偷光”的仁人志士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大儒"梁漱溟
  • 朱熹的沉浮人生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