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為何支持辛亥革命:清廷廢科舉后無官

時間:2011-12-21 16:25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黃曉峰 鄭詩亮 陸 點擊: 載入中...

知識份子為何支持辛亥革命:清廷廢科舉后無官做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黃曉峰 鄭詩亮 陸靜 沈渭濱

    在我看來,辛亥革命某種意義上就是知識分子找出路的一場運動,包括個人出路、國家出路兩個相輔相成的方向。
    沈渭濱:我認為清末廢科舉是一項過于極端的舉措??婆e制度有很多弊病,但畢竟是廣大士子讀書做官的主要途徑。捐官也可以入仕,但不是正途,為士子所不齒。廢科舉等于絕了士子向上發(fā)展的路,這樣他們就沒有奔頭了,只得找新的出路。而從新式學堂出來的學生也要找出路,讀書能干什么?
    讀書可以經(jīng)商,更重要讀書可以做官。1905年以后,做官的路絕了。所以在我看來,辛亥革命某種意義上就是知識分子找出路的一場運動,包括個人出路、國家出路兩個相輔相成的方向。不要低估廢科舉帶來的負面影響。士紳和近代知識分子是當時社會群體中最有影響、最有活力的群體。他們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統(tǒng)治秩序的安危。
    可以說,辛亥革命就是知識分子包括士紳叛離和反對清王朝的一場政治運動。其中一部分人是真心向往民主共和,起了先鋒和橋梁作用。但不可否認,也有不少人是為了參加革命后能在新政府里做官,獲得權力。所以民國成立后,士紳也好,新式知識分子也好,都爭相當官去了。由此引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知識分子在科舉時代,通過科考而入仕做官,成為君下面的臣。而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就變成各級政府的官了。由臣到官,反映了知識分子價值取向和社會關系在辛亥前后發(fā)展變化的軌跡。
觀察辛亥革命前的清王朝,把時間劃定為十年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否可以將時段放長一些?我個人將其劃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慈禧通過辛酉政變而上臺,也就是說是整整五十年的時間才造成了辛亥革命。慈禧上臺后的清王朝,盡管仍是專制腐敗、民不聊生,但在進行自改革,社會總的趨勢是在進步的。
    以往認為自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社會正在逐步沉淪,越來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墮落,這種說法是不是完全正確,我認為還可以討論。其實當時的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因素:洋務運動開始,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的變化,軍事上新式的陸軍、海軍的出現(xiàn),文化上新的學堂,新式的知識分子的興起(據(jù)我的研究,1907年中國近代的知識分子大概已經(jīng)有一百萬人形成了群體),到二十世紀初,甚至還想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行預備立憲。
    盡管自改革的主觀動機、客觀效果,可以討論,但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畢竟朝著走出中世紀、面向近代化的方向走去??梢哉f,沒有晚清五十年的改革和社會進步,就沒有辛亥革命的社會基礎。所以,觀察辛亥革命前的清王朝,把時段放長一點,更有利于說明問題。
    但是,清王朝在慈禧主持下的自改革,主要是為了維護和完善舊制度,而不是從根本上摧毀舊制度。中國只是像小腳女人那樣晃晃悠悠地緩慢前進,而且不少改革措施,在因應社會安定上又不符合當時國情,非常之匆忙、粗糙。舉例來說,科舉制度的廢除,絕了知識分子的路,那么這批知識分子怎么辦呢?
    沒有一個正確的解決辦法。軍事上因為搞新軍,裁掉了大量的舊軍,這批舊軍又怎么安置?結果,很多湘軍包括一部分的淮軍都變成了會黨。他們就成為社會動亂的力量。會黨是社會上最不安定、最容易引起動亂的一個部分。經(jīng)濟上獎勵工商實業(yè),造就了一批有實力紳商,但紳商卻通過商會,不僅僅“在商言商”,而且是“在商言政”了。商會成為他們對抗上面的一個平臺。
    特別是清末的自改革缺乏民生方面的內容。就像剛才羅先生所講的,新政之后,各種苛捐雜稅不斷興起都轉嫁到老百姓的頭上。所以我們講慈禧上臺之后的晚清政府是要改革,也拿出了一些措施想把小政府變成大政府,但主要著眼點在政治,在維護皇權而不及民生。改革方案先是依靠洋務派,后是“江楚會奏三折”,最后靠半懂不懂的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沒有真正懂得中西兼容的人幫他們出主意,很難成事。地方上倒是有,但中央上沒人,沈家本懂法律,但是民生什么的卻是外行。
    引起辛亥革命爆發(fā)要擺在一個長時段去看,從辛亥前十年來看當然也可以。因為這十年一方面是清政府預備立憲最根本的改革;另一方面是社會矛盾積聚最緊張的十年。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即是。但是這個改革拖得太久,缺乏誠意,又沒能注意民生,社會動蕩,老百姓非常的貧困,受到壓榨,民怨沸騰,辛亥革命當然會爆發(fā)出來。我認為,滿漢矛盾引起的反滿在當時是客觀存在的。
    把反滿說成包含民主主義我是不同意的。這種說法,調和了種族主義和國家民族主義(即國屬主義)的界線。即使是革命派后來作了解釋的反滿,不是反滿族,而是反清王朝,也多少含有種族主義的傾向。另外,老百姓非常貧困,民怨沸騰,所以清政府再改革也沒用,老百姓無法從自改革中得利。我認為辛亥革命主要發(fā)動了兩部分人,一部分是知識分子,另一部分是下層的秘密結社,把正在改革、往前邁進的清王朝推翻了。
    我們研究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既要看到它并沒有像過去所說的所謂往下沉淪,而是正在試圖起死回生,同時也要看到所采取的措施沒有針對當時的中國,老百姓沒有受惠,知識分子也沒有出路,在這種情況下,掌握著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也就趁勢而起了。歷史正是在悖論矛盾中前進的。你看,自上而下的自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同樣都是前進。但走得慢的、缺乏民意的,終究要被走得快的、符合民心的沖倒,不得不讓出路來。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淮海戰(zhàn)役粟裕為何規(guī)定華野繳獲一粒彈也不留
  • 玄武門之變后 李世民為何冷落愛將秦瓊與尉遲敬德
  • 中國古人為何管當兵叫“入伍”
  • 唐宋囚犯為何很少能坐滿兩年?
  • 歐美農民種田為何能得到大量補貼?
  • 關羽為何能成神?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