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與少年:去青海趕一場原味民俗花兒會

時間:2014-05-22 08:34來源:中國旅游文化網(wǎng) 作者:梁鳳英,陳曼欣,沈 點擊: 載入中...

花兒

 

  山間人潮洶涌。腳下踩著青海高原厚實的土地,他們的性情像這片土地一樣開闊、奔放。他們最愛唱“花兒”,點點歌聲似魔音鼓動人心,歌聲越來越多,一下匯成一條大江,浩浩蕩蕩,百里回腸,蜿蜒流淌在山谷。傾耳聆聽,有如仙樂。


  趕上青海花兒會不算難事。每年農(nóng)歷4-6月間,少則幾千人、多則十幾萬人匯集在青海,到那里,只消聽見此起彼伏,晝夜不息的歌聲便知,這里是花兒會。


  對不在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四省的人來說,“花兒”是個新鮮詞,但于當?shù)厝藖碚f,它是一天不可無的部分。這種廣泛流傳于西北地區(qū)回、漢、東鄉(xiāng)、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民族間的獨特民歌,帶著高原藍天白云的味道灌入耳中,遼闊、高亢,也夾帶柔情。


 

“花兒”是少年

 


  花兒與少年,其實它們本互通。在青海,花兒,也被稱之為少年。似水年華,這名字多美。花兒美好,起源也脫不了男女青年間情義純真的情歌。“春季里么到來這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年輕輕個女兒家呀踩呀么踩青來呀,小呀阿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小呀哥哥,攙我一把來……”這段60年代耳熟能詳、嬌俏熱情的曲子正是《花兒與少年》,源自青海民歌。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xiāng),最具代表性的土族人,更是人人都有一副金嗓子,無論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唱花兒、漫花兒,信手拈來。帶著高原土地的厚重踏實,生活的大事小情、如意不如意盡在這歌里。說及土族人,恐怕熟悉者不多。這個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不僅有自己的語言,更因其不同的文化民俗、宗教信仰而平添幾分神秘。這里的花兒可有講頭,有整有散,整的能敘事說唱,文學(xué)作品亦可生動表達;散的歌如其名,即興而成。


 

人海一片  愛意兩濃濃

 


  陽光很好。青海湟中五峰寺的林木蔥蘢和著盛開百花,此刻還在靜靜等待“花兒”喧鬧。人流漸至,趕早過來的人們帶著喜悅,盛大的花兒賽歌會早就鼓搗得人心癢癢。西寧地區(qū)舉辦傳統(tǒng)花兒會的地方就在這,年年熱熱鬧鬧,絕不冷場。


  這是青海湟中土族人的“六月六花兒會”,這里的“花兒”會,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這些活動沒有哪個不被熟記于心。


  婦女們打著傘,男子們戴上草帽,身上穿著的許是平日里不舍得穿的、最艷麗的民族服裝。姑娘們頭上戴著的,是花朵艷麗的帽子,身上的衣著也大意不得,傳統(tǒng)的五彩袖隨處可見,紅白藍綠黃,這是袖子上的彩虹世界。土家姑娘心靈手巧,自小學(xué)習(xí)“盤繡”的針線活,頭飾、衣領(lǐng)、辮筒、腰帶、荷包……,無一不是精細的活計。而在大婚那日要按傳統(tǒng)擺嫁妝,付諸心血的繡品一氣擺開,光彩奪目,是土家姑娘一生中驕傲的光點。


  人頭攢動,放眼過去青山綠野間人流似線,一條條蜿蜒著、交錯著,陽光下有閃耀的光點。不知是哪里的一曲飛揚,高亢又婉轉(zhuǎn),撞入你的心里:從各地趕來的“唱家”、“歌把式”開始即興編唱了,你來我往,像交鋒像比拼像嬉笑像慰藉,激昂高亢間峰回路轉(zhuǎn),峰回路轉(zhuǎn)處又開闊豁達。這歌聲叫你亢奮了又平靜,平靜了又亢奮,“啊呀呀”的尾音間是忘情,是自在,是透著高原空氣的裊裊余音。歌聲、笑聲、掌聲、喝彩聲嘩啦啦匯成一片,最終留下滿心滿心的歡喜,連陽光也跳躍,即使最冷漠觀世的人也要被打動!


  游山的人們,按年齡結(jié)伙坐在一處,憩息時,東一攤,西一攤,也唱起“少年”來。這是最隨意、最民間的唱法,人群中唱的唱,編的編,和的和,歌聲起起伏伏,絕不會兀然落下無人接。“花兒”的欣賞者、愛好者,靜靜聆聽,大有“如聽仙樂耳暫明”之感。                           “不見阿哥心不寬”、“把阿哥好比是銅鈴鐺”……率真得似乎蠻蠻撞撞,又帶些嬌羞,甜蜜蜜的“花兒”唱出來,不知中意的阿哥能聽懂?愛情的尋找、憧憬和歌唱都在這天大大方方地展露出來,多少情竇初開,多少你儂我儂,都在這歌聲飛揚里傳遞。這種平民親近的方式最為樸實自然,它談情說愛,笑灑人生,不論身份與年齡,都能在花兒的歌唱中,找尋生活的快樂與真性情。一堆啤酒,一圈子“花兒”,這邊唱起來,那邊對出來。言笑風談,對酒當歌。大老爺們“干杯”,婦女小孩也劃著“大拳”.喝酒喝得隨意盡興,唱歌也唱得舒服自在。天高云淡、山水豪邁,酒能抒情,“花兒”更是濃濃的愛意。

 

花兒
 

五朵花兒  一只藥葫蘆

 


  關(guān)于花兒會的由來,土族同胞中“五個土族姐妹化身花兒仙子,為玉皇大帝唱花兒”的傳說流傳甚遠。不過,我們可在明朝詩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中尋得“花兒”的蹤跡:“青柳垂絲夾野塘,農(nóng)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xù)長”,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描寫“花兒”的詩句,古鄯的田園風情倏忽一下活在詩人的筆墨里。更生動的描寫在清朝葉禮的《甘肅竹枝詞》中,他說“男捻羊毛女種田,邀同姊妹手相牽;高聲歌唱花兒曲,個個新花美少年”.從這些難得的詩詞中,我們或許能想象“花兒”形成的片段。從明朝田園獨唱“花兒”開始,到清朝男女對唱“花兒”,最終自然地形成“花兒會”最初的演唱形式。


  也許只有在這天高云淡的高原上,才生養(yǎng)出這樣樸實堅韌的子民,才能將生活的苦與樂唱成“花兒”,唱個痛快,唱個酣暢淋漓。他們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guān),歌里有土地,也帶著土地的氣息。起源于祭祀祈福的民間廟會,如今的花兒已然種類豐富,白牡丹今“、”尕馬兒令“、”東峽令“,這些最自然樸實的民間藝術(shù),依靠代代口傳心授,自成一體。


  除了土族的花兒會,七里寺的花兒會也是個熱鬧所在。七里寺峽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南的小積石山麓。這里的花兒會至少已也有百年歷史。它的由來與藥王廟、藥王泉關(guān)系緊密。傳說藥王爺經(jīng)由七里寺時因貪看美景掉落寶葫蘆,壺中藥水散落一地,變?yōu)榱四苤伟俨〉娜H藗兏心钏幫鯛?,故建藥王廟,在趕廟會的同時唱起花兒,于是形成花兒會。


  七里寺花兒會上歌手眾多,有許多老歌手演唱的曲令在平時或其它”花兒會“上已很難聽到。因為這樣的難得,也無怪七里寺花兒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青海設(shè)立《格薩爾》圓光文化傳承基地
  • 青海:安多藏戲5個項目獲2016年度國家藝術(shù)基金資助
  • 游客破壞青海蒙古民族英雄祖先雕像 竟踏坐爬
  • 袁崇煥后裔明朝來青海?
  • 青海湖盆地發(fā)掘出距今約1.5萬年文化遺存
  • 朱繡:身中七彈的一代名士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