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勇敢的老家彝漢們長年四季奔波在茶馬文明古道上,勤勞的老家彝女們每天頑強地背著水,一家人每天生活中所需的水,都由彝女們往返十幾里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背回家里,長年四季背水耗盡了她們的青春年華,使彝女們的青春年華過早地流失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上,背水壓彎了她們的腰身,使彝女們的腰身過早地失去了青春姿色,但她們都無怨無悔地托起了比大山般還要沉重的背水桶;但她們都默默無聞地背著水桶,日復(fù)一日地攀涉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譜寫著一曲生活的贊歌。
老家彝人的背水桶制作很特別,可以說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之一,是老家彝人們分不開的生活用品。背水桶用優(yōu)質(zhì)木材制成的,它成橢圓體,口大底小,用幾根竹條勒得嚴(yán)嚴(yán)實實,水桶高約一米左右,一般一只木制背水桶,可以裝六七十斤水,制作一只背水桶不容易,所以一家人最多不過是二只水桶,自然背水桶成為老家彝人們傳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家寶",成為家家戶戶家里"年歲"最長的生活用具,每只背水桶少說也有"百歲"高齡,是老家彝人生活中缺不可少的用品,是彝人先輩們聰明智慧的結(jié)晶,它展示了彝人工藝品文化的博大精深。
背水的生活贊歌,是由老家的彝女們譜寫的,是老家彝女們永遠高唱的一支恒古歌謠,每天早晚彝女們在寨前那條彎彎曲曲的背水雞腸鳥道上,把這支背水歌謠唱得那么繪聲繪色,勤勞的老家彝女們的聲影,就在那條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上展示著風(fēng)采。她們早晨踏著露珠去背水,她們午后踩著夕陽去背水,她們用長發(fā)編織成的帶子做背水帶,當(dāng)在桶里盛滿山泉水后,把背帶往頭上一頂,水桶的底部往腰上一搭,就踩著很有節(jié)奏的步伐,一步一搖地向寨子里走去,那桶里的水也搖搖晃晃地很有一種優(yōu)美的旋律,在陽光下眨起微微的波光,這幅風(fēng)俗畫是老家彝寨四季永不更改的濃濃鄉(xiāng)音鄉(xiāng)情。
背水是老家彝女們生活中的一支永久歌謠,這支歌謠是阿媽的阿媽傳給阿媽的女兒,阿媽的女兒又傳給阿媽的女兒的一道千古不變的生活韻律,從古至今風(fēng)采依舊。那時在老家彝寨里有這么一道千古不變的風(fēng)俗詩篇,那時在老家彝寨里有這么一句千年傳頌的名謠:"不會背水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就因這句千年不變的名謠深深地定格在老家彝女們的腦海里,所以一代又一代做母親的老家彝女們,把這句千年名謠灌輸給自己的女兒,自己的女兒又灌輸給自己的女兒,使她們代代傳承著這句名謠,使她們的血液里都有這句名謠在跳動。于是老家彝女們,當(dāng)自己的女兒長到10歲之后,就會教自己的女兒們背水,就會把自己背水的技能無私地傳給女兒們,讓她們踩著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足跡,背著甘甜的山泉水跋涉在那條永遠走不到盡頭的雞腸鳥道上,把美麗的青春點亮著那條彎彎曲曲的背水古道,使彎彎曲曲的背水古道更有幾分青春姿色,自然背水古道成為老家彝女們的快樂天堂。
老家彝女們?yōu)榱苏故咀约旱娘L(fēng)采,也為了一家人一天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冬去春來一輩又一輩的老家彝女們,只有默默無聞地背著水桶,一天又一天地跋涉在那條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上,背著沉甸甸的山泉水返回寨子里,用甘甜的山泉水滋潤著自己的兒女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多少個年年歲歲日子不老,多少個春夏秋冬泉水甘甜,老家彝女們誰也說不清楚自己背了多少桶水?只是沒有把四季流淌的山泉水背枯;老家彝女們誰也記不得自己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上走了多少趟?只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家彝女們永遠走不到盡頭。每天當(dāng)甜睡的太陽還沒有醒過來的時候,勤勞的老家彝女們就歡歌笑語地走出寨門,背著那只不知背了幾代人的水桶,踏著露珠到箐里背山泉水,勤勞樸實的老家彝女們認(rèn)了自己的命運,也懂得誰也改變不了這種神圣的使命。背水累了的時候,喝一飽山泉水,就驅(qū)散了一身的疲勞;背水腰酸的時候,放開嗓門唱支歌謠,就把一切怨恨拋向了遙遠的山外。
在老家古彝寨里,我的奶奶和阿媽她們背了幾代人的水,也做了幾大桶酸甜苦辣的夢,在那離現(xiàn)實生活很遙遠的夢中,都盼著把山泉水引進寨里,他們做了一個又一個的美夢,也盼了一春又一春,美夢纏著山風(fēng)飄向了遙遠的地方,但夢醒來時依舊還在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上吃力地背著水,這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默默地承受著大自然給予的任意粗暴和溫暖,看著這似巨蛇形狀般的背水人流,又給古老的老家彝寨添了一幅獨特的風(fēng)情文化走廊。
而今,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了昨天的歷史詩篇,留給我的擔(dān)子是去考究先輩們傳下的"傳家寶".從此,在老家那條彎彎曲曲的背水雞腸鳥道上,再也見不到超負(fù)荷地背水的彝女們,自然老家彝寨這幅獨特的風(fēng)情畫,也在老家彝人們甜甜蜜蜜的生活歲月中消失,而替代的是歡快的自來水描繪著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新故事。
別了,背水桶!老家彝人們的背水桶,離我們?nèi)粘I钪性阶咴竭h了,昔日在老家那條彎彎曲曲的雞腸鳥道上背水的彝女們的聲影,成為了彝家人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文化,那只祖?zhèn)鞯谋乘俺蔀榱死霞乙腿藗兊?quot;傳家寶",而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產(chǎn)業(yè),使老家彝人的背水桶民俗文化得到了弘揚。
食
老家在金沙江南岸的一個凹腰處,寨子周圍有一條四季流淌著清水的小河。這片紅土地十分肥沃,物產(chǎn)相當(dāng)豐富,這里的人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民風(fēng)古樸。老家彝人們會做出一道道別具特色的美食。
老家彝山水草豐茂,水草豐茂的彝山是黑山羊的樂園。就因水草豐茂,所以老家彝人祖祖輩輩都放養(yǎng)黑山羊,黑山羊不僅是他們的生財之道,而且是他們的風(fēng)味美食之一,羊湯鍋是老家彝人最具有特色的一道美食。
在逢年過節(jié)和親朋好友來臨時,熱情好客的老家彝人就會用羊湯鍋來招待客人。老家彝家人煮羊湯鍋的方法,與別處頗有些不同。一鍋羊湯鍋的質(zhì)量優(yōu)劣全在于選料和火候。制作羊湯鍋需選用山上放養(yǎng)的肥壯黑山羊,并且皮、肉、蹄、內(nèi)臟匯雜一鍋烀。煮時先取一塊帶皮的白蘿卜與羊肉一起下鍋,待湯沸后,撤去明火,再用炭火慢慢烀約6小時,最后撈出蘿卜不用。此時膻味被拔出,肉中也煨進了蘿卜的清香。舀出一碗羊肉,但見湯色純白如乳,毛肚卷曲,羊腸段段,而骨頭和皮肉欲脫還連??腿艘贿叧灾蛉?,一邊喝著羊肉湯,羊肉筋道,湯味鮮美,慢慢開始覺得鼻尖微微冒汗,渾身暖意融融,感覺說不出的受用。
在老家的野菜中,至今讓我百吃不厭的,還是那普普通通的山蕨菜。老家的氣候寒冷,紅土大地上最適宜蕨菜的生長。每當(dāng)春天的腳步悄悄走近,一絲絲略有涼意的春雨飄過時,山野一夜之間便冒出一排排彎曲的山蕨菜,經(jīng)過兩三天后就可采摘食用了。這時,勤勞的彝家女人便背著小竹簍,三五成群地約到一起去山野里采摘嫩蕨菜。女人們把山蕨菜采回家,倒入大水鍋里煮熟,然后撈入一個干凈的竹簍里,放到山寨前的那條小河里沖泡上三天三夜,待除去苦澀味后,方才用來烹制食用。
老家彝人食用山蕨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山蕨菜涼拌著吃,即把除去苦澀味的山蕨菜瀝凈水分,切成寸長的段,拌入鹵腐食用。另一種是將山蕨菜燉著吃,即把山蕨菜曬干后放入清水鍋中,下入老花豆,用微火燉。燉好后,再把一坨鹽巴放在火上燒燙,撮入勺內(nèi),下入化豬油,然后倒入燉鍋里,只聽"吱"的一聲,鍋中便升騰出一股撲鼻的香味,這就算是調(diào)味了。這道特色美食,一般只有貴客造訪時才做。
如今,老家彝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涼拌山蕨菜所用的佐料不再是單一的鹵腐,而是另外加醬油、味精、小彝妹犁醋等佐料,吃起來更有風(fēng)味。曬干的山蕨菜還用來烀臘豬腳和紅燒豬肉,吃著特別爽口。
老家彝寨處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小河兩岸長滿了紅黃綠三色相間水芹菜(水芹菜在水下部位的嫩根呈紅色,中部呈黃色,而上部最嫩的部位是綠色)。水芹菜的生長速度很快,白天剛掐了一截,過一夜又會瘋長出來了。
在春夏季節(jié)里是盛產(chǎn)水芹菜的時候,老家彝人們掐下水芹菜,再放在清徹的小河里洗干凈。煮飯時,先切好一筲箕水芹菜,再倒入一口大鍋里,生火煮翻騰,然后將火塘里燒燙的一坨鹽巴和豬油放進大鍋里調(diào)好味。這種水煮芹菜送包谷飯很有特色,但更多的時候,人們卻是往水煮芹菜里撒上兩把包谷面,做成糊糊食用。一種是把水芹菜切成段,裝進土罐里腌制成水腌菜。吃飯時,從土罐里撈出一大碗水芹菜,撒上一些辣椒面和鹽巴拌勻,就可以食用了。腌好的水芹菜吃著十分爽口,還有健胃的功效。
酸香爽口的腌豬肉是老家的一道風(fēng)味美食。老家彝寨腌豬肉的制作過程十分講究,關(guān)鍵之一是選擇豬肉。老家的豬一般是敞開放養(yǎng),吃著野菜、喝著山泉水長大的。當(dāng)幼豬在山野草地里自由放養(yǎng)三年,長成瘦瘦的架子豬后,再把它們關(guān)在圈里,用包谷面糊喂養(yǎng)四個月,這時豬就膘肥體壯了。
制作腌豬肉最好是在寒冬臘月時節(jié),一頭豬可以分別腌制成豬肉和腸肚兩種不同風(fēng)味的制品。腌酸肥肉是先把剔去瘦肉和骨頭的肥肉砍成七寸長、五指寬的長條,再放入一口大鐵鍋里,摻水加鹽猛煮,待煮至肥肉汃而不爛時,撈進大筲箕里瀝干水分,晾透后把每塊肥肉都抹勻辣椒面、花椒面和食鹽,最后依次裝入大瓦壇里,摻入壇沿水,蓋好壇蓋密封,腌制一個冬春,自然就成了酸香爽口的腌豬肉。當(dāng)炎熱的夏季到來時,把壇蓋揭開,撈出一塊腌酸豬肉,切成厚片,裝入大碗內(nèi),放入蒸包谷飯的木甑子里蒸透,即可食用。用肥而不膩的腌酸豬肉來佐食香噴噴的包谷飯,真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
老家彝寨旁有一條清清的小河,兩岸的荒野沃土里馬刺根獨霸了這一方天地。不論是濕地還是旱地里,馬刺根都能頑強地生長。在春夏,馬刺根枝繁葉茂,就連田邊地頭、溝邊和路邊的亂石窩里,都擠滿了它的身影。在這吃綠的季節(jié)里,人們摘回嫩嫩的馬刺根腰肢,先撕去薄薄的皮,再用清水漂洗干凈,然后切成片炒著吃。每周吃上一次馬刺根腰肢,可以起到清熱祛毒的作用。
進入秋冬時節(jié),那滿山遍野的馬刺根也成熟了,而成熟的馬刺根根部比起嫩嫩的馬刺根腰肢來說藥效更好。這時,家家戶戶都會到河岸邊,挖上幾叢根部長得肥壯的馬刺根,先拿到小河里洗干凈,再帶回家里烀臘豬腳。首先,將堅硬如鐵的臘豬腳放入土鍋里,摻入清水煮沸,待臘豬腳煮漲后,下入切成寸段的馬刺根,用微火慢慢烀,烀至臘豬腳爛,鍋里冒出一股濃濃的藥味時,就可食用了。秋冬季節(jié)里吃上三五次馬刺根烀臘豬腳,可以清除一身的毒氣,讓人身體健康。
走出了古老美麗的老家彝寨,卻走不出對老家彝寨美好記憶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