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寺的大門口一左一右分列著哼哈二將,袒胸露乳,怒目圓睜。由此入內(nèi),沿中軸線,自西向東依次有門樓、過廳、二殿和大殿,構(gòu)成三個院落。大殿與二殿的木制材料是明代的原物,但式樣與型制卻早于同時期的中原建筑,細節(jié)的做法又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斗拱拱間板、雀替多雕刻著卷草紋樣,線條流暢粗獷。當年令修復(fù)者最興奮的是興教寺大殿楣頭繪制的20 多幅大型壁畫,其中的《太子游苑圖》等,生動描繪了古南詔國、大理國的宮廷生活,彌補了這部分在史書中缺少記載的內(nèi)容,成為研究南詔、大理國的重要歷史物證。
不論任何時候,興教寺的大殿前總是靜謐得像是另外一個世界,陽光透過松柏的樹冠投下碎影,像是流螢在碎石小路上飛舞,以暗黃的窗框為背景,伸出一枝粉色的薔薇,枯榮之變,轉(zhuǎn)眼之間。
茶馬古道的網(wǎng)絡(luò)有多大,外來文化的淵源也就能追溯到多遠。這些外來文化被選擇性地帶入、流傳、吸收,沉淀為沙溪文化的組成部分。除了佛教,小小的沙溪壩子里還會聚了其他數(shù)種不同宗教。信仰之于沙溪,就像是曾經(jīng)聚集在此的財富,既來之則安之,各種信仰共同構(gòu)建起一幅和諧的圖景。
當?shù)厝耍ǘ嗍前鬃迦耍┳钪饕男叛鍪潜局髯诮毯桶⑦噶?。本主宗教是白族獨有的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源自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和農(nóng)耕祭祀,本主就是本境福主,是掌管本地區(qū)、本村寨居民生死禍福的神,只要是有白族人居住的村寨,就一定有一個本主廟。要找到沙溪人精神的寄托,可以到鎮(zhèn)子?xùn)|面的本主廟里走一遭。除了本境福主,整個廟里最醒目的就是穿著蟒袍玉帶、戴束發(fā)紫金冠的“太子”像。“太子” 是釋迦牟尼還未成佛時的稱呼,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天子會”,當?shù)厝藭e行游行活動,本主廟的“太子”和“佛母”的神像被抱到馬背上,由人扶著,另有人籠住馬的咬口,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面,后邊跟著的是耍獅、舞龍、唱歌跳舞的隊伍和參與游行的群眾,還有人把自己的小孩打扮成“太子”的樣子,跟在太子及佛母像的后邊,沾點福氣。這一天,沙溪人會一大早起來,把門前掃得干干凈凈,接著點燃長香豎在大門兩邊,恭候太子像的到來。等到神像路過門前,便鞭炮齊鳴,祈求添財增福、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