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zhèn)西南三十多公里外的崇山峻嶺中有一條古道,這里曾是吉木薩爾縣通往吐魯番地區(qū)的通道?!段饔驁D志》中記載:“漢車師后國(今吉木薩爾一帶)南與車師前國(今吐魯番一帶)相接。自濟木薩南逾天山通辟展(今鄯善)所屬之交河,就是前部高昌壁通后部金滿城之路,”前部與后部以天山為界,山中有捷徑相通。這條古道就是今天的車師古道。
曾經(jīng)的足跡
去年夏天,面包車載著我和朋友在蒙蒙細雨中向吉木薩爾縣南部山區(qū)的著名風景區(qū)——車師古道行進。
當車駛出吉木薩爾縣城二十多公里后,距吉木薩爾縣南部山區(qū)泉子街鎮(zhèn)二、三公里的地方有條深溝,這條東臨大山西靠高原的溝名叫滾拜爾溝。溝中有條大河,河中匯聚著發(fā)源自天山山脈深處的無數(shù)支流,河水自南向北在崇山峻嶺之間奔流不息。
當車行駛到滾拜爾溝時,我極目四望尋找著周圍曾經(jīng)熟悉的足跡。我知道,吉木薩爾縣教師在這里勞動時曾修筑過水庫大壩,我看到河道西邊的高山上用大石頭壘起后,又被澆上白色的大字:“祝毛主席萬壽無疆”。
記得那是1966年夏天,吉木薩爾縣政府文革組織根據(jù)中央“一手抓革命,一手促生產(chǎn)”的指示精神,決定要在滾拜爾溝河流經(jīng)的泉子街公社附近選一處有利地形,修建一座水庫。
吉木薩爾縣各個學校接到指令后,組織全縣教師與全縣各行各業(yè)的干部、職工共同組成了聲勢浩大的施工隊伍,進行大壩的建筑工作。從各地來參加勞動的人都住在山溝旁臨時搭起的帳蓬內(nèi),雖然當時的糧票都有定量,但大家都是用自已的工資來買飯票的。
在突擊修建大壩的幾個月時間里,大家從清晨至黃昏都在努力地工作,我們挖得挖,鏟得鏟,在泥濘的道路上推著裝滿砂石的小車往大壩地基上墊,當時沒有人叫苦,也沒有人產(chǎn)生埋怨情緒……
從那時在這里揮汗灑雨到現(xiàn)在已有四十幾年的時間了,這次雖然再次經(jīng)過這里,但大山上的字跡早已模糊,而我們曾經(jīng)為它揮灑過汗水,發(fā)揚過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水庫大壩北端還修建了一座美觀的二層樓房,使得修筑過的大壩顯得更加完整壯觀。我想這里也將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會使雄偉的滾拜爾山、奔騰不息的滾拜爾河、廣闊的泉子街都不再空曠寂寥。
水墨泉子街
車在行駛到泉子街鎮(zhèn)時,雨仍刷刷地下著,透過車窗玻璃向外看,只見被雨水沖洗過的樹木顯得更加蒼翠,路邊的青草在雨水的浸潤下也顯得更加嫩綠,南邊不遠處高低起伏的群山在雨中變得朦朦朧朧,山區(qū)小鎮(zhèn)的景致就像是一幅生動的水墨畫。
這里的街道時寬時窄,隨地勢起伏而轉(zhuǎn)折。這里的房屋也依地勢而建,有在山坡上開辟出一塊平地建造房屋的;有在路面下低洼的地方建房的,房屋式樣也各不一致,凡是泥土房的屋頂大都長著高低不平的野草。新建的磚瓦房,紫紅、粉紅色的墻壁上都要給磚塊勾出白色縫隙,加之寬大明亮的鋼窗而顯得分外美觀優(yōu)雅。這一切對于看慣了平原農(nóng)村或規(guī)劃整齊的城市街道和建筑物的人來說,能感到非常地新奇和意外。
就在這個山區(qū)小鎮(zhèn)的街道中心,自古至今有一處汩汩冒泡的泉水,泉水是這個地方的一處奇觀,也是這個地方名字的由來——泉子街。記得當年我在這里工作時,曾多次到過這里,那時街道中心的泉水四周長了滿茂盛的草,泉水從北邊溢出。慢慢地,泉水流過的地方漸漸匯成一條小溪,小溪的水清澈見底,靜靜地流著。溪流的四周已成為一片綠茵茵的草地。這本是大自然中由于地質(zhì)構(gòu)造因素出現(xiàn)的一股清泉,當?shù)乩夏耆苏f是老天恩賜給這地方的一件瑰寶,伴隨著這股泉水也有不少神話故事呢!
這次經(jīng)過街道中心的泉水時,只見泉水與小溪還有長著草的地方都已經(jīng)用半米高的白色木柵欄圍起來,木柵欄中有渠道、有用彩色小石子與彩磚鋪成的小路,看來街道中心的泉水已被做為一處景觀保護起來了。
車師古道頭道橋
離開泉子街鎮(zhèn),車繼續(xù)向西南方向行駛,一會兒便到了在吉木薩爾縣最早實行噴灌,而且噴灌面積最大的噴灌區(qū)。雖說是山區(qū),但這一帶的莊稼地卻非常平坦,弧形的水柱旋轉(zhuǎn)著灑向茂盛碧綠的莊稼地,空氣中飽含著濕潤的水氣,令人心曠神怡。
又行駛了約摸半小時,終于到了車師古道頭道橋山口,只見在我們要住宿的別墅對面是一排高大的松柏,滿山的松柏蒼翠蔚然,山坡上一大片一大片人工種植的小松樹,正以極旺盛的生命力成長著。
大山向西綿延,山坡覆滿綠草,大山向西處自然斷開,山邊成為絕壁懸崖,讓人感到雄偉而險峻。這山與西邊另一座大山之間有一道山溝蜿蜒向南伸去,仿佛與天邊相連,溝中一道溪流時隱時現(xiàn)。山腳下一條依山傍水的道路曲曲折折,這條路便是吉木薩爾縣車師古道。
車師古道在兩山之間沿著一條咆哮的河水向西南方向的崇山峻嶺深處延伸。
我曾了解到,這一帶的天山,在東漢時被稱為疏勒山或勒山,金滿城(今吉木薩爾縣)是通往吐魯番交河故城的第一個山口。
古道旁的王宮
在山中的兩天時間里,天空總是飄灑著毛毛細雨,使我們無法到野外游玩。第二天早飯后,雨停了一會,我看見有人從我們住宿的別墅前約100米遠的四合院進進出出,我便懷著好奇的心情沿著水泥小路走到了四合院附近。
只見四合院南邊有一座寬1米、高2米的木門。裝飾典雅的門框上方寫著“車師王宮”四個金光燦燦的字。進入院內(nèi)見西、南、北三面均有門,正門在西,院內(nèi)面積約200多平方米,院落呈正方形,四面均有房屋。正房在東,房屋門前有高出地面半米多、寬1米多的木地板走廊,走廊前有木欄桿,桔黃色的欄桿下有木頭靠背椅,黃色廊檐前懸掛著粉紅色的彩帶,院內(nèi)顯得雍容典雅。
后來,當?shù)氐耐瑢W告訴我,這院子是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各地如火如荼地興起旅游業(yè)時,由吉木薩爾縣林場模仿史料中記載的古代車師后國國王勝夏避暑的王宮而建,現(xiàn)在成為吉木薩爾縣著名風景區(qū),即車師古道中的一處度假勝地,很多游人都到這里來觀光游覽。
第一道石門
我和朋友們的聚會在別墅大廳舉行過后,又在熟悉這一帶地形的朋友帶領(lǐng)下乘車沿著盤山公路向西南方朝車師古道深處走去。
道路更加陡峭,松山更加雄偉險峻,我們來到一處石門前,路南的石壁上刻著蒼勁的“車師古道”四字,字體都呈紅色。高4-5米的石門兩邊連接著兩座大山,兩排山之間有一座兩邊有鐵欄桿的鐵橋,橋下寬約5至6米的大河奔騰咆哮著向東北方向流去。
本地同學介紹說,此處名為車師古道頭道橋,若沿著這條曲折險峻的古道向西南方向走,每過這條大河的一道橋,地勢便會越來越高,道路也更加艱險,過完六道橋后也就翻越過天山到達吐魯番地區(qū)了。
這條路便是史料中記載的,兩千多年前南北疆商人貿(mào)易經(jīng)商、使者往返的古道?,F(xiàn)在前三道橋地段已經(jīng)能通車,而后三道橋地段尚不能通車,只能供行人、驢車、馬匹行走。
雨又開始下了,同學們在雨中以石門“車師古道”紅色大字為背景合影留念后,在蒙蒙細雨中乘車返回縣城。路上,我望著車窗外巍峨壯麗的連綿松山,心想:這次來吉木薩爾縣車師古道既領(lǐng)略了美麗的景色,又增長了見識,還能與幾十年的老同學在這里相聚,很有深遠的意義。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