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

時間:2011-12-31 13:50來源:鑫報綜合 作者:鑫報 點擊: 載入中...
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產絲綢的國家。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便知種桑養(yǎng)蠶。嫘祖“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的故事,雖近似神話,但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考古發(fā)掘證明,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對生產蠶絲已有認識。4700年前,浙江吳興錢山漾一帶,已能生產絲絹。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素紗禪衣,長三尺七寸,重量不到一兩,其工藝之精巧,轟動了整個世界。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更被譽為“世界絲綢寶庫”。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考古發(fā)現證明長江中下游是我國絲綢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否定了過去人們以黃河流域中下游為我國最早的絲綢發(fā)源地之說。西方人最初對中國的了解,就是從認識中國絲綢開始的。他們譽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希臘文意為“絲綢”),中國絲綢從此譽滿天下。它外傳的時間,據記載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已經傳入印度和西方各國。這條傳播絲綢的道路,就是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中國絲綢是這樣的美麗,它一傳到西方就使西方人為之傾倒。羅馬的貴族婦女,都以能穿上中國絲織的透明衣裙為榮,中國絲綢于是成為羅馬帝國最大的奢侈品之一。絲價竟與黃金價格相等,于是商人競相到中國販運絲綢,絲綢之路因此日益繁榮。中國絲綢遂成為古代貿易中運銷最遠、規(guī)模最大、價值最高、獲利最豐的商品。但這條在漢唐時期異?;钴S的絲綢之路,因為從陸路外傳,有它一定的局限性[1],便逐漸轉為海路。
  它主要的局限性是:首先,陸路要通過許多民族和國家,如果其中有一個發(fā)生變亂,或為壟斷絲綢貿易者所操縱,則其便不暢通:其次,陸上絲綢之路位于我國西北,地處內陸,只能向西外傳。而我國的主要外銷商品如絲、瓷、茶等產區(qū),都遠在東南沿海,要長途向西運輸,既不經濟,又不方便。尤其像瓷器等較重易碎的商品,陸運就難以承擔,隨著商品生產的日益發(fā)展,它已不能適應商業(yè)運輸的需要。何況對環(huán)太平洋各國,陸路是無法到達的。再次,陸路的自然條件惡劣,要越過蔥嶺和戈壁沙漠,風沙彌漫,行程艱巨,運輸量有限,時間久,運費高。這些致命的弱點,限制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特別是到唐朝安史之亂以后,經濟重心向南轉移。這樣,

絲綢之路便自然要另辟門經。
陸路的缺陷,恰好是海路的優(yōu)點。我國東南沿
海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有許多終年不凍的良港,又是造船和航海技術最發(fā)達的地區(qū),陸路不能到達的海島國家,從這里起航都可暢通,而且不受別國的牽制,可以自由通航。羅馬帝國為擺脫安息(今伊朗)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操縱和對絲綢貿易的壟斷,于公元166年打通了直達中國的航路,就是例證。海運臨近生產商品基地,海船的運輸量比駱駝不知要大多少倍,且運費低廉,像瓷器等商品海運安全可靠。這些都顯示出它的巨大優(yōu)越性。正是這些原因,絲綢之路就由陸地轉向海洋,而且日益興盛。
  “海上絲綢之路”事實上早已存在。《漢書·地理志》所載海上交通路線,實為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當時海船載運的“雜繒”,即各種絲綢。我國絲綢的輸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東海與南海兩條起航線。
  東海起航線:據歷史記載,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時,箕子便“教其民田蠶織作”。中國的養(yǎng)蠶織綢技術就已傳入朝鮮。公元199年,中國蠶種由秦始皇第十一世孫自朝鮮的百濟傳入日本。公元469年中國派四名絲織和裁縫女工到日本傳授技藝。日本開始出現吳服(今和服)。她們對日本絲織工業(yè)的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
  南海起航線:早在漢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時,我國海船就攜帶大批絲綢、黃金,從雷州半島起航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緬甸等國,遠航到印度的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Kancipuram)去換取這些國家的特產。然后,從今斯里蘭卡經新加坡返航。這樣,中國的絲綢,早在公元前就傳入上述各國。由于中國絲綢對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歐洲各國都派使節(jié)到中國通好,獻禮品以求賞賜絲綢和進行貿易交換。自此便有中國絲綢傳入今印尼、印度和緬甸,并通過緬甸傳到歐洲的大秦(羅馬)的這一條途徑。
  三國時代,魏、蜀、吳均有絲綢生產,而吳雄踞江東,在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漢唐時期,中間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作了怎樣的貢獻呢?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頂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