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與“裳”有何區(qū)別

時間:2016-01-19 14:56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古時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省稱“衣”,以障蔽身體。


  《說文•衣部》:“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裳”,亦作“常”,是專用于遮蔽下體的服裝,男女尊卑均可穿著。


  由于古代紡織工具簡陋,布的幅面很狹窄,所以一件下裳通常需用七幅布帛拼合而成,前三后四,樣子像一幅腰圍,另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視具體情況而定,兩側還各開一道縫隙。


  兩漢以后,裳漸由裙取代,惟在貴族祭祀和朝會時穿著的禮服中保留遺制。《后漢書•輿服志下》:“行大射禮于辟雍,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


  裳與裙大致相同,惟裳被制成兩片,彼此分離,一片蔽前,一片擋后,上用布帶系結于腰,裙則多被做成一片,穿時由前圍向臀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衣”、“裳”連用,往往泛指衣服。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古代“衣”與“裳”有何區(qū)別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