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關何以藏身于香山腳下

時間:2015-07-13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北京晚報 作者:戶力平 點擊: 載入中...

香山

 

  其實香山的很多古跡值得探尋。比如,在碧云寺南側(cè)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建筑,遠望像是城樓,但兩側(cè)沒有城墻,香山公園北門的檢票處就設在城樓下。這座古建筑被俗稱為"煤廠街城關",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至少在遼代,京西門頭溝一帶就有了煤炭開采。大約在明代,在香山的香爐峰北側(cè)與天寶山之間的山谷里已出現(xiàn)了一條運送煤炭的山道,它往西通往門頭溝的城子、龍泉、軍莊等礦區(qū),往東至碧云寺、北辛村等香山周邊村落。門頭溝的煤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這條山路運到碧云寺東南面的一大片空地上,最初的場地較小,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隨著皇家園林及健銳營的修建逐漸擴大,其大部分煤炭為西郊一帶的皇家園林及各旗營所用。尤其是冬季,用量很大,還有一少部分被銷售到附近村落的大戶人家,有的還被運至城里,由此在香山腳下形成一個較大的煤炭集散地。當時運送煤炭的主要工具是駱駝。


  清代中期,香山腳下的這個煤場子還在,占地面積較大,從門頭溝運到這里的煤炭堆得跟小山似的,有煤塊兒,還有不少的煤末子。煤場子設有兩米高的圍墻,墻上寫著"西山硬炭"或"烏金黑玉"等字樣,用今天的話說,算是廣告。每年秋后,也就是十月間,這里有不少人搖煤球,一到立冬前后,都會有人來此訂購煤球兒,就連城里一些大買賣家和王府也到此買煤。人們多將這里叫成"煤廠子",形成聚落后稱"煤廠村",而將村中的主街稱為"煤廠街".明代《帝京景物略》和清代《日下舊聞考》等北京史志文獻對此都有記載。


  為了對從門頭溝和天寶山運往香山一帶的煤炭收稅,官府在這條運送煤炭的道路上設置了一個關卡,俗稱城關,對過往的煤販子按運送數(shù)量的多少收稅。這處城關設在香爐峰與天寶山之間的山坳處,建有一座橫跨山道的小城關,城門上方有一座漢白玉白塔,俗稱"過街塔",后來附會楊家將的故事,被叫成了"掛甲塔".這個城關晝夜有人把守,凡是從門頭溝運送過來的煤炭均在此交稅。該城關一直保存到清末,但此時已不再有人在此收稅了。解放初期因年久失修,這座城關已很破舊,"文革"被徹底毀壞。多年前,在此復建了一座城關,并在城關之上修建了一座小白塔,但其規(guī)模與早年間的相比差了許多。


  明代,香爐峰的北側(cè)天寶山下,也出現(xiàn)了煤炭開采,并由最初的幾個小煤窯發(fā)展到數(shù)十座煤窯,而所開采出的煤炭,也多是用駱駝運到碧云寺東面的煤場子。為此朝廷又在碧云寺的山門前,也就是煤廠街的西口設置了一座城關。對來自天寶山腳下各煤窯的煤炭進行收稅,但該城關的建筑規(guī)模要大于過街塔的城關。有關煤廠街城關修建的具體年代目前尚未查到確切記載,有的說是明末清初,有的說是乾隆年間,從目前保存下來的樣子看,至少在200年以上。


  這座城關坐北朝南,由兩部分組成,下方是拱形門洞,上方有城樓,最初城樓上有三間官房,為收稅官員暫住之所。東側(cè)有馬道(臺階),由此可登上城樓。城關南北兩側(cè)各有一塊石刻匾額,北側(cè)為"兜率真境",南側(cè)為"紺翠凌虛",兩側(cè)還有一副石刻楹聯(lián),上聯(lián)為"日臨祗樹浮金座",下聯(lián)為"香散天花繞法臺".這座城關也是晝夜有人把守,所有經(jīng)過的煤販子,均要在此繳稅。


  清末,隨著清王朝的日益衰敗,西郊園林的煤炭需求減少,香山古道馱運煤炭的駱駝也越來越少,這座城關之下也就不再見到人來人往的景象,在此收稅的人也不見了蹤跡。


  如今,古老的城關依然矗立于香山腳下,除了城樓之上的三間官房消失之外,其整體建筑格局仍然保持著原有的風貌。由于年代久遠,城關北側(cè)"兜率真境"四個字已幾近消失,石刻楹聯(lián)也嚴重風化,字跡已變得模糊不清。但它仍是香山腳下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建筑,也是香山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歷史的一個見證。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