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是掛在殿宇、廳堂、軒齋或亭榭上的題字橫額,中國最著名的匾額當屬懸掛于紫禁城乾清宮內的金字匾額“正大光明”.由于不少影視劇中對藏于這塊匾后的秘密立儲匣多有渲染,因而使“正大光明”匾平添了很多神秘色彩。“正大光明”四個字源自何處?清代順治皇帝為何在乾清宮題寫這塊匾額?清代有幾位皇帝是秘密立儲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置放過幾次秘密立儲匣?
“正大光明”語出何處?
乾清宮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沒改宮名,延續(xù)至今。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乾清宮正式啟用,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賓天,其間大約是300年,明清16位皇帝以乾清宮作為正宮。自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登基后搬進養(yǎng)心殿理政、居住,到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其間大約是200年,雖雍(正)、乾(?。⒓危☉c)、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8帝,搬到養(yǎng)心殿理政、居住,但乾清宮作為皇帝正宮的地位并沒有改變。
到故宮參觀游覽的人,大多都要到乾清宮,看看由順治帝御書的“正大光明”匾。宮內寶座兩旁柱上還有康熙帝御書聯: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主要意思是:為君寬仁,社稷永祚;目標精一,敬誠為要。前楹聯曰: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那么,乾清宮這塊“正大光明”匾中的“正大光明”一詞,究竟源自何處?這4個字既不見于“十三經”,也不見于先秦典籍。“正大光明”一詞的來源:“正大”二字,見于《易·壯·彖》記載,“光明”二字,見于《易·履·彖》記載。兩處拼接整合,組成“正大光明”一詞。這其中的“彖”(音tuàn),是《周易》中概括一卦基本內涵的辭?!兑?middot;壯·彖》中的“正大”和《易·履·彖》中的“光明”,組合成“正大光明”,就是說做人做事、為官為政、從學從商、修身修心,都要“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共同理念和愿景。當然,中國封建帝制時代君主不可能表里一致“正大光明”,但以“正大光明”作為哲學與政治、道德與踐行的“座上銘”,既是智慧的,也是可取的。
然而,明代最初建乾清宮時,并沒有“正大光明”匾。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額是清朝順治帝題寫的。順治帝在文化上有鮮明特點:父親皇太極生長于東北森林文化氛圍之中,母親孝莊太后生長于蒙古草原文化的氛圍之中,他自己則學習儒家經典,用漢字書寫“正大光明”四個字,體現了中原漢族農耕文化。所以,“正大光明”理念是東北森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三者融合的一個表現。到順治帝的兒子康熙皇帝,父親是滿族人,母親是漢族人,祖母是蒙古族人,康熙帝是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三者融合的一個集大成者。順治帝題寫、康熙帝重視的“正大光明”匾,表明:“正大光明”應是哲學與政治、道德與法律共同知行的準則。
“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是因為雍正帝把秘密立儲匣(又稱秘密建儲匣)放在匾的后面。這是順治帝設置“正大光明”匾額時所沒有料到的。
明清兩代皇帝繼位有哪些不同?
清代,由于“正大光明”匾后放置過秘密立儲匣,所以留下許多歷史傳奇。
明清皇位的傳承家法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明朝在北京的14位皇帝,永樂帝之后“父死子繼”的10位,“兄終弟及”的3位--正統帝被俘由皇弟朱祁鈺繼承,正德帝身后沒有兒子,由皇堂弟朱厚熜即嘉靖皇帝繼承,天啟皇帝身后沒有兒子,由皇弟朱由檢即崇禎皇帝繼承。明朝16位皇帝,通過政變取得皇權的有兩位:一位是朱棣經“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皇權;另一位是朱祁鎮(zhèn)的“南宮復辟”,從弟弟景泰帝手中奪回皇權。
清朝12位皇帝,通過政變奪位的,一例沒有。有人質疑:慈禧的祺祥政變(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算不算呢?其實,這次政變是掌控皇權,而不是奪取皇權。明朝朱棣的軍事政變,戰(zhàn)爭殘酷,損失重大。究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度設計上,有得有失:得是分封諸子到各地為藩王,確實起到強固枝干、維護根本的作用;失是枝干強大,威脅根本--中央政權。因此,清朝總結并汲取了明朝通過政變奪取皇權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實行了“三不”政策:
“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通”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蓋矯枉鑒覆,所以杜漢、晉末大之禍,意固善矣。然徒擁虛名,坐縻厚祿,賢才不克自見,知勇無所設施。防閑過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請而后許,二王不得相見。”(《明史·諸王五》卷一百二十)
清朝對明朝的封藩制度,既取其善,就是“三不”:“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又改其弊,就是諸王二要:“內襄政本,外領師干。”(《清史稿·諸王一》卷二百十五)
明朝皇位繼承采取嫡長制,沒有必要秘密立儲。清朝不用嫡長制,皇位繼承,大傷腦筋。清朝皇位繼承,經過4個時期:
其一是貴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選擇,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都是由貴族會議推選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是當時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杰。滿洲王公貴族共推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皇太極、順治的登基,也是經過諸王貝勒大臣認真討論、反復醞釀、彼此協調、政治平衡的結果。雖然順治6歲登基,但真正掌握實權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在清朝、南明、農民軍、蒙古四種政治力量角逐中是一位英杰。
其二是皇帝遺命制。順治帝開始將皇位繼承改為遺命制。清朝皇位繼承的貴族公推制,僅在太祖、太宗兩朝實行過。順治皇帝病危,皇位如何繼承?當時孝莊皇太后健在,且歷事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四朝,威望高,權勢重。順治帝臨終前,皇太后、順治帝商量由8歲的皇子玄燁繼承皇位。這種皇位繼承遺命制,其好處是避免皇位的爭奪與殘殺,保證皇位繼承者的順利過渡,缺憾是較之貴族公推制減弱了貴族參與決策的機會。后來康熙帝立太子,還請大學士、尚書等朝臣各陳己見,有點“民意測驗”的味道。清朝皇位繼承遺命制只實行了兩代--順治、康熙。雍正帝繼位后改為秘密立儲制。
其三是秘密立儲制。雍正帝從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中總結出冊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實行秘密立儲制。由皇帝生前確定皇位繼承人,但不公開宣布。秘密立儲的好處是可以“三避免”--避免太子驕傲,避免朝臣結黨,避免骨肉相殘。但“秘密立儲”完全由皇帝“暗箱操作”,所以也留下很多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傳奇故事。
其四是懿旨定儲制。懿旨定儲實際上是慈禧太后“一人懿旨”,決定皇位的繼承。慈禧改變皇位繼承的祖制,載湉和溥儀都是在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兩個家族血統的交叉點上選出來的。這兩位皇帝繼位,既不是滿洲貴族會議推舉,也不是用遺詔形式公布,更不是秘密立儲,乃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
清代有哪幾朝是秘密立儲?
什么是秘密立儲?秘密立儲就是當朝皇帝將選定的儲君皇子的名字寫好,裝在匣里,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當朝皇帝崩逝后,朝廷眾臣到乾清宮,取下秘密立儲匣,當眾開啟,公示于眾。
清代有哪幾朝是秘密立儲的?有人說是四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但實際上只有兩朝,即雍正、道光兩朝,因為嘉慶帝是乾隆帝禪讓的。秘密立儲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由皇帝獨自暗箱操作。當初明神宗欲立鄭貴妃之子福王為太子,遭到群臣反對而作罷,先后演出“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等宮廷鬧劇。這說明當時還是有一些不同聲音的。清朝秘密立儲杜絕了“不同聲音”,但很容易產生弊病。如清道光帝秘密立咸豐為太子,選人不當,鑄成大錯,就是秘密立儲制度缺陷的鮮活例子。
清朝沒有立嫡以長的家法。道光帝有多位皇子可以選擇,但他立嫡長子奕詝,可以說是“立之不當”.奕詝懶惰、懦弱、淫樂,缺乏歷史責任感。因此,歷史上道光皇帝也被稱為愚君,而咸豐皇帝被稱為懦君。
清代到底有幾次置匣于“正大光明”匾后呢?乾隆帝繼位時取用過一次。嘉慶帝繼位是乾隆帝當著眾臣在授受大典時面授的。道光帝繼位時在“正大光明”匾后沒找到秘密立儲匣,后在嘉慶帝隨身太監(jiān)腰間小盒里發(fā)現的。咸豐帝繼位則是道光帝病危時,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宣示諭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清宣宗實錄》卷四百七十六)同治帝為獨子,自然沒有立儲。光緒帝和宣統帝因改變祖制,為慈禧“一言而定”.所以,“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儲匣,實際上僅用過一次,并非像電影、電視劇或某些書中所渲染的那樣熱鬧!據《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