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廈大對教授們的學術要求

時間:2014-06-27 08:30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成健 點擊: 載入中...

  1926年,北京大學20余名教授紛紛南下,赴廈門大學任教,其中包括林語堂、魯迅、沈兼士等國學大師,時稱“半個北大”搬到廈門來了。


  廈門大學于1921年由陳嘉庚籌資創(chuàng)辦,當初校方對國內專家和海外學人,不論門派,只要學術上有成就有地位,一概重金禮聘,教授月薪最高可達400元。


  有錢,還得有人運作。林語堂是福建人,曾任教于清華、北大,在京城學界人脈資源深厚。作為廈大文科主任兼國學研究院總秘書,林語堂東奔西走,代表校方廣為羅致知名學者,這才有了大師云集廈大的盛況。


  這些精英中,魯迅聲名尤其顯赫,他一人兼具海歸、學者、作家、青年導師、專家型官員等多重身份。魯迅早年曾東渡日本學醫(yī),后轉向文藝,1912年赴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科長,五四運動前后發(fā)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白話小說而蜚聲文壇,1920至1926年間在北大、北師大與女師大等8所院校兼職授課。


  1926年9月,魯迅經林語堂引薦來到廈大,任國文系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開設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課程。


  廈大辦學之初即志存高遠,以“研究高深學術,養(yǎng)成專門人才,闡揚世界文化”為己任,因此校方對高薪聘來的教授們也嚴格要求,問履歷、問著作、問計劃、問年底有什么成果發(fā)表,希望多出快出學術成果。


  魯迅曾表示,校方的這些急于事功的動作“令人看得心煩”,他打了個比方,廈大就像拿好草喂牛,得擠出牛奶來。有一段時間,校方頻頻催逼,魯迅怒不可遏,向校長發(fā)了一通火。


  不過在學術著作方面,魯迅早已成竹在胸。若校方年終考評,將成果與薪酬掛鉤,他也絲毫不必擔心。魯迅曾多年潛心于古籍整理和研究,在編撰小說史和文學史方面正是厚積薄發(fā)。除了花半天半夜時間,毫不費力地向《廈大國學季刊》提交了一篇四千余字的論文《<嵇康集>考》之外,魯迅更有大部頭成果保底。他說:“其實我只要將《古小說鉤沉》整理一下拿出去,就可以作為研究教授三四年的成績了。”


  話雖如此,魯迅卻不是一個喜歡吃老本的人。魯迅進京前曾編輯一部古小說佚文集,共輯錄先秦至隋代古小說36種,收羅宏富,又加以認真校勘,實乃研究唐代以前小說的重要參考書,此即《古小說鉤沉》。北大授課期間,魯迅又撰寫了我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論述中國古代小說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


  魯迅在廈大授課,卻并未完全照搬過去的講義,而是另起爐灶,著手編寫一部《中國文學史略》。


  魯迅在《兩地書》里說過,“看看這里舊存的講義,則我隨便講講就很夠了,但我還想認真一點,編成一本較好的文學史”,而且自信“大概也可以說出一點別人沒有見到的話來”.由于當時廈大處于草創(chuàng)期,圖書嚴重不足,為編好講義,魯迅自己設法從上海等地郵購,或向友人借閱,搜集大量資料,引述原著和史料力求準確無誤。


  沈兼士曾任廈大國文系主任兼國學院主任,1926年10月底離職。沈兼士回京后致信魯迅時特意提及這部文學史講義,希一睹為快。魯迅回信說:“文學史稿編制太草率,至正月末約可至漢末,掛漏滋多,可否免其獻丑,稍積歲月,倘得修正,當奉覽也。”


  從當初的計劃看,魯迅本打算寫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全部完成,最終共寫了10章,從文字起源講到漢代司馬遷。此書直至魯迅去世后才出版,名曰《漢文學史綱要》。


  魯迅在廈大任教不過一學期時間,而這部《漢文學史綱要》堪稱成果卓著,即使按校方的嚴格要求來衡量,他被評定為“教授”職稱也是絕對稱職的。用魯迅的話來說,廈大付給他每月400元高薪,“可以覺得錢不白化”.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