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陽史話:城關(guān)古城的文化內(nèi)涵

時間:2013-10-24 08:43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城關(guān) 點擊: 載入中...

  明朝洪武初年,武清縣治自今泗村店鎮(zhèn)舊縣村西遷至元朝遺留的"衛(wèi)帥府鎮(zhèn)撫衙",位今城關(guān)鎮(zhèn)政府之東。明正德初年知縣陳希文在新建的縣衙外圍修筑龐大的土垣,以抵御流寇和土匪;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沈文冕與專事城防的兵備副使楊大章特邀多方高士謀劃筑城事宜,經(jīng)報朝廷奏準后,筑以土城。這便是隆慶三年(1569)后巡撫都御史劉應節(jié)和知縣段云鴻等人相繼"甃磚"并多次大規(guī)模動工修繕的武清城。

 

 

  中軸分明追崇子午

 


  閱讀明、清兩代武清《縣治圖》,可清晰看到武清縣衙的照壁、正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nèi)宅),包括后建于北城之上的鎮(zhèn)雍樓與北極臺都非常嚴整地坐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這條"中軸線"就是現(xiàn)在城關(guān)鎮(zhèn)內(nèi)的北大街。閱讀1938年的武清《縣城圖》,又清晰看到這條北大街與小南街(現(xiàn)西南街)相連并筆直地伸向南城,且經(jīng)勘測證實這條北大街恰是縣城的東西中軸線。顯然,縣衙的"中軸線"同時也是縣城的"中軸線".


  據(jù)清乾隆七年《武清縣志》載:明嘉靖二十二年筑的土城將正德初年所筑的土垣東、北兩面截去349丈(城周始為1570丈),隆慶三年將土城"甃以磚",再次修整城周并縮減百丈(武清城周長終為1470丈)。兩次"縮減",皆是為達到現(xiàn)在北大街這條中軸線南北之"正"和東西之"中".中軸線亦稱正中線。古以正北為"子",以正南為"午",正中線即為子午線。這就是說,武清縣衙坐落武清城的正子午線上,此與民間關(guān)于武清"子午衙門""子午城"的流傳恰恰吻合。


  古為六朝皇都的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城的正子午線上,蘊意皇帝貴為天之驕子,理當居中;武清縣衙坐落于武清城的正子午線之上,則暗寓武清命官受"天子之命",領(lǐng)一方水土,牧一方子民,官府居中,統(tǒng)帥全縣。同時也向世人昭示武清命官近民親民,正大光明和斷事公道之意。

 

 

  筑城辟市嚴依古制

 


  古代筑城以"頒圖營造",此乃一種規(guī)制。頒就是朝廷奏準并頒布,營造就是根據(jù)規(guī)制進行建造。周代《考工記》明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筑城定制。"國"即為城。意為工匠筑城其城周要達到九市里(古以九為數(shù)之極,城乃國乎,不可少于九數(shù)),并且"旁開"三面城門就可以了(三生萬物,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城之,家也,門多則氣散)。武清城周1470丈,計9.8里,并只開啟東、西、南三面城門(北不啟門)。"左祖右社"和"左文右武"皆為古代儒禮的"尊天"思想。面朝后市,即指重要場所(官府衙門)必須朝向南天,而街市辟于重要場所之后。武清縣衙(三堂)后垣至北城不僅相隔一條池塘,并辟有一條東西街巷(古稱"衙后巷"清至民國年間尚有百姓居?。?。此后巷被認為是建造縣衙和"營造"城池時,依據(jù)"頒圖"設置在此的"后市"(古代民間貨幣交換多在廟市進行,而對自然形成的街市,一般為限制"民聚"由官府特設場所)。

 

 

  崇尚儒禮左文右武

 


  武清孔廟始建年代現(xiàn)無考,但據(jù)史志記載歷朝歷代武清官府對孔子的禮尊之重,和對孔廟的建造規(guī)模及修繕情況看,應建于縣治遷至城關(guān)后的明永樂年間。《大明御典·先師卷》稱:明成祖朱棣當政22年中三次上諭地方"以律于民,治人也;以理于民,治心也。"理,即儒理、儒教。地方興建孔廟,當是這一時期。


  武清孔廟(又稱文廟)和其他地方孔廟一樣,為縣學所在。凡入仕者,先入縣學,經(jīng)縣試、府試、院試錄考合格者為生員(俗稱秀才),方可逐級參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直至金榜題名。清光緒末廢除科舉制后,縣學稱新學。1930年武清縣第一所私立中等學校,就開辦于孔廟啟圣祠內(nèi)。


  武清孔廟建置規(guī)模宏大,中軸分明,禮制完備,每年祭孔大典為武清之盛典,文化內(nèi)涵十分深厚。神秘的泮池、巍峨的學宮、學宮南的魁星樓、神路東的文昌閣等,嚴謹?shù)亟M合成充滿中國古典式的文化建筑群,為一方之冠。


  孔廟大成殿之東的啟圣祠供奉孔子的父親,之西置有名宦祠,禮尊"左祖右社";縣衙大堂前東側(cè)設吏房、戶房、禮房,西側(cè)設兵房、刑房、工房,禮尊"左文右武";以縣衙為正,東有孔廟,西有城隍廟,禮尊"左文右武";自南門入城,西有孔廟,東有關(guān)帝廟,禮尊"左文右武";從東門入城,南有孔廟,北有關(guān)帝廟,禮尊"左文右武"."左祖右社"和"左文右武",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而"天"居上的儒家理念尤其突出體現(xiàn)。武清崇儒尊禮至深至重,不愧為"四方清明"、"崇儒興學"、"昔賢代起"的京畿"首善之域".

 

 

  建置布局充滿神奇

 


  武清城關(guān)故城有"一條魚背街,二廟東西對,三門建成甕,四壇喊不歸"之說。"一條魚背街"即城內(nèi)東西正街大、小角之間(全城至高點)與南北兩側(cè)和東西兩頭的落差,猶如一條頭東尾西的魚背。魚背街古來流傳"有車無轍",為縣城三怪之一(另兩怪為"有桃無樹"和"有橋無水"本章不再贅述)。"二廟東西對"即城東門外建有藥王廟,坐東朝西,居城門北側(cè);城西門外建有龍王廟,坐西朝東,居城門南側(cè)。兩廟一東一西,一門南一門北,不僅坐落對稱,且兩座廟門皆等距離地朝向城池。道教廟宇如此建置,極為罕見。"三門建成甕"即縣城東、南、西三面的主城門外,均筑有和主城同等高度、同等厚度的半月狀外城,稱甕城。有敵入侵,可成"甕中捉鱉"之勢而殲之,亦為城防一大特色。"四壇喊不歸"喻武清四個祭壇皆距城(門)相同距離,聽不到相對的喊話聲。天壇位于南門外西側(cè)偏南,地壇位于北城外東側(cè)偏北,先農(nóng)壇位于東門外南側(cè)偏東,社稷壇位于西門外北側(cè)偏西。此四壇雖非同朝而建,卻與外城的間距極為均等和對稱,令人稱奇。

 

 

  巍巍鐵城雖毀猶存

 


  清乾隆七年《武清縣志》載,"諸縣俱城,獨武清稱壯""城且堅,至目之為鐵城",由此可見,武清城關(guān)故城古時"鐵城"之譽,確為實也。


  城是冷兵器時代的產(chǎn)物。武清城未遭遇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破壞,卻歷經(jīng)幾次洪水、地震之災。明萬歷三十二年的特大洪水"淹城磚至24層";清康熙七年的洪水致縣城"三門俱塞,水瀑入城不能御";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詔戶部發(fā)帑大規(guī)模重修武清城(傳為宰相劉墉駐守督修)。


  巍巍鐵城見證著武清的滄海桑田,自明朝洪武初年首任武清知縣謝榮始,有記載的歷任武清知縣、縣令、知事、縣長多達150余人(未被記載者尚有數(shù)十人)。這些武清的"父母官"在漫長的風云變幻中,歷經(jīng)多少艱辛與興衰,創(chuàng)造了多少顯著業(yè)績,這一切已無從說清了。


  1958年前后,巍然矗立400余年的武清"鐵城",被毫無緣由地毀掉了。痛哉,悲哉!城雖毀,但這座內(nèi)涵豐富并尚待繼續(xù)搶救挖掘的"文化古城",定將成為中國北方地方縣城的"經(jīng)典"而載入史冊。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伏羲傳說的歷史演變及其文化內(nèi)涵(圖)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