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虹橋的那些事(2)

時間:2013-10-02 08:49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趙元波 點擊: 載入中...


  說到這里,大伙一定認(rèn)為鐵打的霽虹橋應(yīng)該是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通行無阻了吧?不。且看徐霞客過橋時的記載吧:"上無所倚,下無所憑,飄然是空,上下顛簸,左右搖晃,人行其上心驚膽寒。"那時離鐵索橋修建已經(jīng)快200年了,期間經(jīng)歷了數(shù)次修繕,相信技術(shù)已經(jīng)更勝一籌,但依然充滿艱險。不知道楊升庵、王冀、鄧子龍、擔(dān)當(dāng)和尚過橋的時候有沒有心跳加速的感覺,從他們充滿豪情的石刻、辭章中找不到線索。


  不過我們可以從隨后的記錄中找到一點信息。在談?wù)摰届V虹橋歷史價值的時候,霽虹橋被認(rèn)為是"世界古橋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云、貴、川、藏、陜五省區(qū)存世的95座鐵索橋中最古老、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座橋梁,也是全國最寬大的三座鐵索橋之一,比四川瀘定橋早建200多年。"這個判斷的依據(jù)是霽虹橋最后一次大修(1904年)后的數(shù)據(jù)得出的--總長113米,跨度為57.3米,橋?qū)?.7米;全橋有鐵索18根,其中底索16根,兩側(cè)各有扶欄索一根。113米的總長度分布在57.3米的橋面上,可以想象橋的確像彩虹一般彎曲,踩上去肯定搖搖晃晃。誰要是膽敢像現(xiàn)在我們過新霽虹橋那幫蹦蹦跳跳,不是被當(dāng)做神經(jīng)病驅(qū)逐出隊伍,也至少會得到黃牌警告,成為重點關(guān)注對象。另外,18根鐵索搭成3.7米的橋?qū)?,平均兩條鐵鎖之間的距離超過20厘米,更加劇了在風(fēng)雨中搖擺的幅度。加上江水飛快的速度和令人心跳的水聲,頭暈?zāi)垦5男Ч稽c也不比坐摩天輪差。在講述古道繁華的時候,總提到當(dāng)年每天清早橋亭大門未開時,等候過橋的商旅、人馬以排成五、六里長的隊伍,從另一個側(cè)面也反映了因為過橋的危險性,導(dǎo)致通行速度上不去,成為交通的瓶頸。


  但就是這樣一個始終與滄江通行,與風(fēng)險為伴的渡口,在千百年的歷史中,除了極少像"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時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luò)賂絕"的悲傷小調(diào)外,留下的絕大部分是慷慨激昂的宣言。可以想象,面對形勢的發(fā)展,對于過江人而言,危險系數(shù)并沒有降低,只不過換了一種表現(xiàn)形式,從觸礁、翻船變成了撞石、跳江而已。


  時光流逝,斗轉(zhuǎn)星移。1986年10月12日,霽虹橋被頭號大敵和朝夕相伴的朋友--瀾滄江粉碎,成為一個符號,一份記憶,一種象征,那幾天,滇西普降大雨,霽虹橋上游150米處江西燕子巖因暴雨滑坡,只見整片山坡緩緩下滑,伴隨著似千軍萬馬齊動的雷鳴聲,沙石泥土在短短幾秒鐘內(nèi)就把瀾滄江給堵住了,下游的江水流盡,現(xiàn)出江底,上游被堵住的江面在十多分鐘內(nèi)升高了幾十米。終于,被堵的洪水從沖破泥沙,裹挾著巨石,以雷霆萬鈞之勢向著霽虹橋沖下來。剎那間,只見木板翻飛,碗粗的鐵鏈被洪水及巨石沖擊而相繼斷開,兩岸的古房子(武侯祠和御書樓為古房子)被大水端起來,卷進(jìn)江底,不見了,由巨大條石砌成的橋墩也沖得七零八落。一座記載著豐厚歷史、蘊含著悠久文化的橋,就這么被毀滅了。霽虹古橋最終成為歷史遺跡,只有不盡滾滾南流的江水,兩岸對峙的巍巍山峰伴著這歷史殘滄桑的霽虹遺址。

 

 

  瀾滄江遺址回眸

 


  當(dāng)我們穿透歲月的壁障,來到霽虹橋頭,觸摸著這些雕刻在瀾滄江畔的日漸殘蝕的遺跡時,一個個模糊的身影仿佛又從歷史的長河中向我們緩緩走來,極力為我們講述著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鮮活故事。站在博南山腰,遙望著已面目全非的霽虹橋,目光所及,全是峭壁和怒奔的滔滔江水,使人膽顫心驚,博南山和對面的羅岷山也"擠壓"得人似乎喘不出氣來。如此橋梁,數(shù)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的?事實上,在旅程中,我們到過的許多古道、驛站、橋梁、渡口,都建在了懸崖峭壁的高山里、奔流不息的大河大江邊,現(xiàn)代人有了先進(jìn)的裝備,在通過時仍感疲憊不堪,可以想象古人開辟南絲路的艱辛。也只有在這時,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蘭津古渡給我們帶來的那種跨越時空的強烈心靈震撼。站在滾滾南流的瀾滄江邊,撫今追昔,霽虹橋的遺跡讓人思接千載,從戰(zhàn)國到1986年,從古渡到鐵索橋。翻開史冊,你的眼睛竟會一亮,這飽經(jīng)滄桑的遺跡原來竟有這等的輝煌。


  站在懸崖之上,峽谷中洶涌澎湃的瀾滄江一覽無遺,我們感嘆著山川的壯麗。然而更令人感嘆的,恐怕就是古時候人類世代向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發(fā)起挑戰(zhàn)的那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吧!文人墨客常以"長虹臥波"、"玉帶浮水"、"天塹飛渡"為譽橋慣語。翻看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霽虹橋留下的老照片和歷史資料,可以看到:根據(jù)1981年實測,橋總長113.4米,凈跨徑為57.3米,橋?qū)?.7米,全橋共有18根鐵索,鐵索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岸的峭壁上。鐵鏈扣環(huán)直徑約為2.5至2.8厘米,寬約8至12厘米,長約40厘米。鐵鏈重量約20余噸。底索16根,成二四四四二的形式排列,承重部分是4根1組共3組,扶攔索每邊一根。底索上覆蓋縱橫木板。鐵索錨固在兩岸橋臺的尾部,橋臺長約23米。扶攔索由長8~9厘米,寬7厘米左右的短扣環(huán)組成。在江岸兩邊石壁下,東西兩端均由墩體和護(hù)堤兩部分組成,東墩長14.8米,寬8.2米,高(水面以上)12.5米;西墩長14.8米,寬8.2米高(水面以上)12.5米。


  兩岸橋墩用條石徹成半園形,鐵鏈兩頭鉚死在兩岸橋臺上,西岸為徒崖,東岸是險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險要。橋高出水面(旱季)12.5米,橋重(懸空部分)約20噸。兩岸橋墩上建有關(guān)樓(西關(guān)樓已毀,東關(guān)樓尚存)和過亭。橋東原有武候祠、玉皇閣,橋西有觀音閣、古堡、御書樓等古建筑,均已傾倒。"南北有關(guān)樓,兩端建柵門,立稅卡;西岸橋頭有碉堡,臨江扼險",大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多次的山體滑坡已使橋東原有的武候祠、玉皇閣等建筑蕩然無存。


  站在霽虹橋遺址邊,可見博南山與羅岷山絕壁對峙,霽虹橋靜靜地橫陳在奔流不息的瀾滄江上,你可以想象兩千多年來,馬幫馱來的異域閃閃發(fā)光的珍珠、晶瑩剔透的翡翠和象牙、犀角、孔雀、猩猩等奇珍異寶一直強烈地吸引著世人的眼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淘金者懷揣著各自的發(fā)財夢想,走過這"怒濤急峽走雷聲,兩岸崔嵬路不平"的瀾滄峽谷,將希望播撒進(jìn)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用生命在這古道上寫下了一曲曲或慷慨激昂或凄婉哀怨的動人樂章。當(dāng)我們拭去歲月的塵埃,撫摸著商旅馬幫深深的足印,檢索著博南行商們"黃金失手淚滂沱"的身影,拾揀著散落在古道上的一個個回腸蕩氣的故事時,伴著江濤水聲,仿佛仍能聽到在博南古道上回蕩了兩千多年的幽幽啜泣和無奈詛咒。耳畔似乎傳來遠(yuǎn)古的水聲、風(fēng)聲,那悠揚的馬鈴聲,以及"韃韃"的馬蹄聲,仿佛已經(jīng)是很遙遠(yuǎn)的昨天了。相傳馬幫盛行的古時,那時候每天清早,橋亭大門未開時,等候過橋的商旅、人馬已排成五、六里長的隊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于當(dāng)?shù)氐钠狡氯思矣泻芏嗳司箍块_馬店,賣馬草就可以悠閑的生活。今天,驛路上還留有深深的馬蹄窩,足以證明那時驛道上馬匹來往頻繁的程度。即使在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滇緬公路修通之前,霽虹橋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沖,馬幫穿行不斷。1937年,因滇西抗戰(zhàn)的需要,繞行博南山的滇緬公路永平段竣工通車,大批戰(zhàn)略物資和信息不再經(jīng)由古道馬幫馱運,國際運輸線由古絲綢之路轉(zhuǎn)移到滇緬公路上,但古道仍然是民間運輸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9年至1980 年,滇緬公路永平段分期得到改建,改建后的公路走勢與博南古道相同,并且大部分重合,里程得到縮短,行車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02年,穿過博南山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使得古道徹底沉寂下來,只有當(dāng)?shù)剜l(xiāng)人以及零零散散來尋幽覓古的游人往來。

 

 

  瀾滄江霽虹橋摩崖石刻情思

 


  霽虹橋歷史悠久,地處要塞,山勢奇絕,懸崖峭壁,風(fēng)光無限,無論是過往商賈還是云游之人,來到霽虹橋,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都被霽虹橋的歷史文化氛圍吸引,橋頭普陀巖上的摩崖石刻,是歷代文人墨客們留給霽虹橋、留給瀾滄江、留給保山乃至滇西的一筆寶貴財富。這片依山傍水三十多米高的石崖在遺址西側(cè),像一本巨大的書籍,矗立我們的面前。千百年來,人們用各種方法,在橋西岸的摩崖上刻上了諸如"人力所通"、"西南第一橋"、"懸崖奇渡"、"滄水飛虹"、"金齒咽喉"、"天上星橋"、"要塞天成" 、"壁立萬仞" 清正廉明"、"玉尺冰壺"、"怪石倒懸侵地隘,長江諸曲傍山多"等層層疊疊的題字,記錄了明清以來,下層官員與被放逐到滇西的文人墨客的微妙心情。據(jù)說,徐霞客、楊升庵、擔(dān)當(dāng)和尚都曾游歷此地,都在石壁上留下詩文,后來又被別的詩文覆蓋。多少年來,很多詩人墨客都到蘭津古渡感懷,詩文覆蓋著詩文,摩崖石壁已經(jīng)被層層疊疊的詩文堆滿,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無法知道這本巨大的石書中究竟掩埋過多少感慨和佳句,石壁和霽虹橋和諧地融成了一體……這些題字力圖表達(dá)出他們對霽虹橋的贊美之情,力圖表現(xiàn)霽虹橋的某些特質(zhì)。這些字刻在幾近垂直的摩崖上,低的則下于路面三四尺,高則達(dá)兩三丈高。其中最大的是"人力所通"這四個字,每字高約1.8米,從橋東岸的江坡上下去,相距兩三百米就可以清楚地看見這幾個大字。這些題刻,均古意蒼蒼,各具特色,大多出自明清兩代,現(xiàn)尚有20余條清晰可鑒,多數(shù)字大如斗,古風(fēng)襲人。其中書寫于清康熙癸未年間(公元1703年)冬天的"霽虹橋"3字,幅高1.27米,寬3.4米,體壯氣足,格外醒目。這些題刻,風(fēng)骨高古,雄渾壯麗,頗有氣魄,隸、草、楷書各體皆備,或筆走龍蛇,或端莊穩(wěn)健,金鉤銀劃中無不飽含著文人們一種濃濃的情素,無怪人們會說,要讀懂滇西的歷史,就要讀懂古道,而要讀懂古道,就要先讀懂霽虹橋了。從內(nèi)容上看,一類是題頌長虹臥波的,如清康熙年間的"霽虹橋",明代成化年間的"西南第一橋",及督學(xué)使吳鵬的"滄水飛虹"等。第二類是贊美古渡天塹的,如清康熙年間的"天南鎖鑰",乾隆年間的"懸崖奇渡",明嘉靖年間的"壁立萬仞",還有"蘭津渡"、"金齒咽喉"、"要塞天成"、"懸?guī)r奇渡"等。第三類是稱頌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約1.8米的"人力所通".在詩聯(lián)中,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張含的《蘭津渡》:"山形宛抱哀牢國,千崖萬壑生松風(fēng)。石路其從漢諸葛,鐵柱或傳唐鄂公。橋通赤霄俯碧馬,江含紫煙浮白龍。漁梁鵲架得有此,絕頂咫尺樊桐公",詩用楷書題于壁上,為橫幅,每字約10厘米見方。詩用精妙之筆傳神地稱頌了霽虹橋的悠久歷史和宏偉之勢,表達(dá)了作者對前人辟渡建橋開創(chuàng)之功的憑吊之情。此外,還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監(jiān)察御史王大任題寫的"怪石倒懸侵地隘,長江詰曲盤山多"一聯(lián),比喻貼切,對仗工整,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蘭津古渡的地形、地貌特點,給人以如臨天險之境的感覺。游人在霽虹橋,很容易感受到這座古橋的歷史氣息和文化氛圍??吹搅四切┛淘谏窖律系淖郑谝淮胃惺艿搅四欠N悠遠(yuǎn)的歷史帶來的心靈震顫,霽虹橋成了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這些詩文,與霽虹橋交相輝映,使這里既是滇西橋梁史的生動載體,也是滇西歷史、文學(xué)、書法的寶庫,既是歷史、文學(xué)、書法的寶庫,又為山川增添了光彩,給游人增加興致雅趣。也許將來我們再也見不到這些題刻了,但我們卻忘不了那些如閑云野鶴般的人物,他們肯定目睹過橋在絲綢古道繁榮時的盛景,但他們沒料到身后這幾許的蒼涼,他們是---楊升庵、張含、張學(xué)庠,孫人龍、汪如祥、顧純、擔(dān)當(dāng)和尚等,他們浪跡天涯,把橋作為了一個驛站和精神的棲息之地,那思想仿佛仍在峭壁上飄忽。所有的興衰更迭,橋見了,水見了,我們不得見。見的只是被歲月的刀劍剝蝕的痕跡,一如他們模糊的遠(yuǎn)去的聲音。也許,當(dāng)年被貶謫永昌長達(dá)27年之久的楊升庵,就是見了這滾滾瀾滄江之水,才揮筆填下那首耳熟能詳后被用作《三國演義》卷首,也是他一生感悟與智慧所得的彈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hù)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