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勛還是獨夫民賊?英國人如何看待克倫威爾

時間:2013-07-11 17:03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慧翔 點擊: 載入中...
    
    
  核心提示:一個更有趣的現(xiàn)象是,后世對克倫威爾的評價,往往會根據(jù)所處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如在克氏身亡之際,歷史學者記載下當時的日記“這是我所看到過的一次最歡樂的葬禮”。隨后,君主制復辟,以詹姆士·赫斯的《鞭子》為代表的,各色各樣責罵克氏的作品接連出版。
  

圖為:克倫威爾,來源:南方周末

  文章摘自:《南方周末》2013年7月4日第1533期,作者:李慧翔,原標題:國家元勛還是獨夫民賊?——英國人如何看待克倫威爾
  
  在英國歷史上,最容易引起爭執(zhí)的人物無過于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Cromwell1599-1658)。
  
  當初,克倫威爾只是個除數(shù)學外成績一般、無法堅持學業(yè)的平凡少年。在劍橋大學西尼·蘇賽克思(SidneySussex)學院讀大學一年級時,他被主教伯內特評價為“只學會了一點拉丁文,在說拉丁文時錯誤百出,勉勉強強”。輟學后,他原本想繼承父親的衣缽,當一名鄉(xiāng)紳,卻在前往倫敦進修法律的時候參加了大量政治集會,走上了鄉(xiāng)村知識分子從政的不歸路。
  
  1644年是決定東西兩個大國命運的關鍵一年。那一年3月19日,中國的農(nóng)民軍領袖李自成揚鞭紫禁城,四十萬禁軍“臨敵力戰(zhàn),死于疆事者僅二人而已”,而前明官員“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同年7月,在萬里重洋外的馬斯頓草原上,克倫威爾率領“布衣粗服”的“新模范軍”和國王查理一世領導的王軍展開殊死搏殺。最終,這位既沒有讀過軍校,也未曾受過專門軍事訓練的窮鄉(xiāng)紳,竟然成為一舉扭轉乾坤的英雄。殲敵3000余人,俘敵1600余人,繳獲大炮16門。
  
  五年后,在克倫威爾的主導下,英國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罪名,將國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斷頭臺。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是世界近代史不可或缺的篇章。而克倫威爾如同曹操之于三國,恰是那個時代叱咤風云的人物,因其在革命進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為后世所研究和評價。
  
  然而,在步入人生巔峰的時刻后,克倫威爾接下來的舉措,卻導致了他的歷史形象充滿爭議、遲遲無法蓋棺論定。
  
  處死查理一世后,曾經(jīng)甘于為支持《大抗議書》而亡命天涯、抗議濫用王權的克倫威爾,已經(jīng)在事實上成為了全英境內說一不二的政治強人。他成立了英國史上唯一的一個共和國,卻對立憲政府的理想不再熱衷,他對法學家說“讓一個人做國王也許對國家有利”。
  
  如同他在征服愛爾蘭時對暴力的迷戀,克倫威爾依靠軍隊解散了議會,在人生的最后5年中,克氏成為了共和國的“護國公”,這一終身職位不僅把立法、行政和軍事大權集于一身,且有權指定繼承人。
  
  1655年,他進一步把全國劃分為十一個軍區(qū),每個軍區(qū)由一名少將領導,實行警察統(tǒng)治,居民活動受到監(jiān)視、異議人士遭到迫害。
  
  生前的個人聲望和軍隊的絕對支持,在死后就反轉成了對其“洪水滔天”的控訴。當克倫威爾倒在倫敦白廳的病榻上后,1661年查理二世復辟。克氏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墳墓被下令掘開,剖棺揪出的尸體遭受車裂之刑后,頭顱被公開展示達25年之久。
  
  在2002年由BBC發(fā)起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投票中,克倫威爾名列第十。如何評價這個在中國中學教科書里都會提及的人物,在英國乃至全世界史家、政治家和媒體的筆下已經(jīng)爭論了三百多年。據(jù)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一項統(tǒng)計,關于克倫威爾研究的書籍數(shù)目已經(jīng)有將近三千七百種之多。這個毀譽參半的男人給后世留下了一道大難題——
  
  1899年,克倫威爾三百年生辰之際,英國議員發(fā)起為克倫威爾鑄銅像,今日此像尚卓立而面向議會廣場,較若干國王之銅像更為雄偉。然而在銅像豎立之前,英國議會下院已就此事發(fā)生過數(shù)次激烈爭論。
  
  1969年克倫威爾逝世311周年時,《泰晤士報》人物專欄同時登載了兩篇評論克倫威爾的文章,一篇盛贊克氏的成就,特別是他為了提高英國的國力所作的軍事武功;而另一篇則大罵克氏是一個偽善者、叛徒和法西斯的原型。
  
  有趣的是當代研究克倫威爾的專家艾詩立(MauriceAshley)。他寫過兩本克倫威爾的傳記。第一部出于1937年,題為《克倫威爾——保守的獨裁者》。書中對克氏無一句好話可說。二十年后艾博士又刊行新書,書名則為《克倫威爾的偉大》。前書所敘專橫獨斷見識陳舊的篡位人成了后書中的民族英雄。
  
  克倫威爾在世時,已經(jīng)受到左、右兩方面的抨擊。而英國研究克氏的史學,更是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托利派史學家克拉倫頓與休謨對克氏予以否定,咒罵他是嗜血成性的殺人狂。輝格派史學家馬考萊、屈勒味林則認為他是一手寶劍一手《圣經(jīng)》的偉大軍人,是英國成為海洋霸主的功臣。民主激進主義學者格林贊揚克氏提高英國強國地位,也對他侵犯自由民權予以抨擊……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一個更有趣的現(xiàn)象是,后世對克倫威爾的評價,往往會根據(jù)所處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如在克氏身亡之際,歷史學者記載下當時的日記“這是我所看到過的一次最歡樂的葬禮”。隨后,君主制復辟,以詹姆士·赫斯的《鞭子》為代表的,各色各樣責罵克氏的作品接連出版。
  
  到了十九世紀工業(yè)革命完成后,不少人開始回顧起“為他們海外擴展開辟道路”的克氏,覺得他格外令人敬仰。革命者像如今人們對切·格瓦拉一樣將克氏塑造成為了圖騰,著名的英雄史觀作者卡萊爾順勢給克氏安上了“王者之雄”的美譽。
  
  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由于人們對法西斯的憎惡和憂慮,克氏那些“扼殺民主自由的殘虐身影”也被重新闡述,丘吉爾對克氏做出了負面的評價。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慧翔
文章鏈接: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3_07/11/27407358_0.shtml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