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zhàn)爭時竟然有中國民眾視日軍為“王師”(5)

時間:2011-12-28 16:19來源:國家歷史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無論如何劃分流派,中國民族主義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對滿清如何定位。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是堅定地“排滿”者,不僅將“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寫進了黨綱,更是進行了多次對滿清權貴的刺殺。革命派將排滿作為號召,不僅是其理念使然,也是現(xiàn)實政治的技巧考量。當時的中國百弊叢生,要一一清理,相當費事,而將所有問題都一骨腦兒歸結到作為“靼虜”的滿清的統(tǒng)治合法性上,無疑在政治動員上既簡捷又有效。當然,后來也證明,驅除靼虜后,中國的問題似乎一樣也沒少。除了訴諸民族主義的政治動員效力外,“排滿”也有效地遮蔽了對中央政權進行反叛和抗爭這一更為本質(zhì)的訴求;對支持“中國革命”的國際勢力來說,支持“排滿”也有效地遮蔽了他們對中國利權的實質(zhì)侵奪,這從近年被學界披露并逐漸被接受的孫中山對日秘密協(xié)定等事件,均能窺見其斑。

國際關系的本質(zhì)就是利益,國際社會的本質(zhì)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叢林原則,國與國之間就是不擇手段。當這樣的國際關系遭遇到同樣不擇手段的革命時,中國的民族主義表現(xiàn)便給后世的官方史家增加了許多解說的難度,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沉默是金,不提那些復雜的細節(jié)。

革命黨的民族主義,訴諸歷史上慣用的大漢族情結,以簡捷、直接、激烈、著重于破壞的“憤青”形象出現(xiàn)。而梁啟超和楊度等所謂立憲人士,就沒有這么灑脫,畢竟他們著重于“立”而非“破”,因此,不得不在復雜的現(xiàn)實政治糾葛中,殫精竭慮地思考同樣復雜的民族關系。正是在這個時候,歐洲的現(xiàn)代民族主義理論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并最終推動了革命派將狹隘的、在革命過程中十分有效的“驅除靼虜”口號,轉變?yōu)楦鼘捜莸?、在革命勝利后的建設過程中更為現(xiàn)實的“五族共和”。

梁啟超將瑞士著名法學家布倫奇利(Johann Kaspar Bluntschli,梁譯為伯倫知理) 的民族概念介紹到中國來時, 創(chuàng)新地提出了“大民族主義”概念。他說: “吾中國言民族者, 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 漢族對于國內(nèi)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nèi)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 組成一大民族。”隨后,由此他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認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 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而“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 “非合種不能與他種敵”。(《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梁啟超的理論,成為民國肇始后最終實現(xiàn)民族和解的基礎。

但在“驅除靼虜”與“五族共和”的兩種民族主義爭論中,日本的民族主義卻變得更為激進,最后與中國的民族主義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



豬尾的尊嚴

中日兩國民族主義的互動,是一個充滿了吊詭的過程。

先是西方的入侵刺激了日本民族主義,而中國依然蒙頭酣睡;隨后,是日本在民族主義激勵下,發(fā)動了甲午戰(zhàn)爭,一下子驚醒了中國。

在甲午戰(zhàn)爭剛起的時候,西方媒體都輕蔑地將這場黃種人的內(nèi)戰(zhàn)稱為“豬尾之戰(zhàn)”,大清臣民腦后的那條“豬尾巴”成為整個黃種人的象征。而有意思的是,“豬尾之戰(zhàn)”卻最終激發(fā)起了“豬尾”的尊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驚醒的中國民族主義并沒有把矛頭指向日本,相反,倒和日本的民族主義合流,中日聯(lián)盟、黃種人聯(lián)合對抗西方的“大亞洲主義”為兩國官方和民間都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親密氣氛。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少數(shù)敏銳地洞察到東方民族主義力量的西方政治家之一,他認為日本戰(zhàn)勝中國,對西方來說或許是夢魘的開始:在一個西化的日本的領導下,中國巨大的潛力將被激發(fā)出來,中日合流的“黃禍”將在成吉思汗之后再度橫掃世界。

日本成為中國民族主義親善的對象,這在國際關系史、在曾經(jīng)敵對的兩國的民族主義運動中,都是罕見的現(xiàn)象。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zhàn)爭中,中國雖然宣稱中立,但從官方到民間都充滿了“聯(lián)日拒俄”的呼聲,旅日學生甚至組織抗俄義勇隊,回國配合日軍作戰(zhàn)。日軍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以“長白俠士”、“遼海義民”之類名義撰寫檄文,在東北秘密張貼散發(fā),號召民眾助日抗俄。日軍參謀本部更是派遣曾做過北洋軍教官的大佐青木宣純,以使館副武官的身份緊急來華,與袁世凱面商日中聯(lián)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招募東北“馬賊”等事宜。袁當時從北洋軍中挑選數(shù)十名畢業(yè)于測繪學堂等軍事學校的精干士官,與日軍組成了聯(lián)合偵探隊。這其中就有后來大名鼎鼎的“秀才丘八”吳佩孚。鎮(zhèn)守“中立區(qū)”的直隸提督馬玉崑是甲午戰(zhàn)爭中的抗日英雄,此時也全面配合日軍,為日軍的敵后游擊隊“特別任務班”提供了大量軍火和經(jīng)費,特別任務班成員甚至能在危急時遁入清軍兵營獲得庇護。馬還曾經(jīng)秘密協(xié)助日軍招募馬賊,組建所謂的“正義軍”,直到后來關東軍和偽滿洲國政府對此進行公開表彰和紀念才揭密。孫中山和秋瑾等,聽到日軍的捷報都歡呼雀躍,鑒湖女俠還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謳歌日軍。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古時敦煌端午印象
  • 《詩經(jīng)》:情感沉淀為標本 “思無邪”歸于“人”
  • 50句迷茫時期的勇氣心理學
  • 古人起名時如何選字
  • 舊時歐洲女郎的“美麗酷刑”
  • 那些壞了大事的小人物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