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總書記去過的地方講述新時代甘肅好故事】慶陽南梁列寧學校:“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時間:2018-11-23 20:35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中國甘肅網 點擊: 載入中...
  
  華池縣南梁列寧學校舉行升國旗儀式。華池縣南梁列寧學校前身系中國共產黨西北早期革命領導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于1934年在陜甘邊區(qū)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紅色學校——列寧小學。甘肅日報記者張鐵梁
  
  甘肅日報記者先朝陽安志鵬
  
  從慶陽市城區(qū)出發(fā),沿青蘭高速,向東駛入子午嶺林區(qū),到合水縣太白鎮(zhèn)折而北上,很快就到了紅色圣地華池縣南梁鎮(zhèn)。
  
  列寧學校位于南梁革命紀念館旁邊,是中國共產黨西北早期革命領導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于1934年在陜甘邊區(qū)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紅色學校。
  
  2009年6月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甘肅調研期間,冒雨前往列寧學校,囑咐孩子們勤奮學習,健康成長,奮發(fā)有為,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
  
  紅色基因,深情囑托,成為列寧學校一路前行的精神營養(yǎng),奮發(fā)有為的不竭動力。
  
  戰(zhàn)火硝煙中誕生
  
  1934年2月,陜甘邊革命委員會在南梁成立。南梁蘇區(qū)建立之前,人民群眾深受封建地主和反動軍閥的剝削壓榨,生活極度貧困,沒有享受教育的權利。
  
  為了發(fā)展邊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掃除文盲,使窮苦群眾的子弟都有機會讀書,同年,邊區(qū)政府在林鎮(zhèn)境內的四合臺借用群眾三孔窯洞,辦起了邊區(qū)第一所工農兵自己的學校——列寧小學,紅色的種子便從這里播撒開來。當時的列寧小學課本上,有一篇課文是介紹馬克思的:“馬克思是誰呢?是世界革命的領袖,他終生領導著我們窮人革命,還把窮人革命的辦法指示出來。”
  
  現在,列寧小學已改名為列寧學校,并從最初只有十幾名學生的小學“成長”為有800多名學生的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
  
  從拱形朱漆大門步入校園,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漢白玉人物雕塑,雕塑中間是一位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女教師,左右是兩個朝氣蓬勃的學生。
  
  這位女教師便是1934年當選為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婦女委員會委員長的張景文。說起張景文,列寧學校每一位師生和南梁革命紀念館每一位講解員,都熟知她的故事。
  
  張景文早年就讀于陜西省教會學校、陜西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來到南梁后,她一面從事婦女教育組織工作,一面擔任列寧小學教員。沒有桌凳,她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壘土臺、支木板;沒有課本,她自己編寫;沒有辦公用品,她用石板做黑板……列寧小學校史陳列館保存著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中,幾個孩子端端正正地圍坐在一張簡易的課桌前認真地聽講,生動地反映了列寧小學當初雖然艱難困苦但師生們依然專心致志的良好校風。
  
  1935年,國民黨對陜甘邊區(qū)發(fā)動“圍剿”,列寧小學隨邊區(qū)政府遷往延安福寧鎮(zhèn)。張景文對同學們說:“大家把恨記在心里,把課本藏起來,扛起紅纓槍,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同敵人斗爭。紅軍一定會打回來,學校還一定會再辦起來的!”后來,張景文的愛人在作戰(zhàn)中犧牲,但她仍然夜以繼日地工作。同年秋冬,陜北發(fā)生錯誤肅反,張景文被誣陷為白區(qū)來的“奸細”,在洛河川閆家灣林峁溝慘遭殺害,時年24歲。
  
  在張景文雕塑的正后方,長長的石階通向列寧小學舊址。拾階而上,每一步,每一個臺階,仿佛都訴說著那段戰(zhàn)火硝煙的辦學史。
  
  走進當年的窯洞教室,當年破舊斑駁的黑板、簡單粗糙的桌凳,師生們一起壘起來的土臺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土臺上放著一盒沙土和兩根木棍。“這就是當時學生們學寫字用的‘紙’和‘筆’”?,F任列寧學校校長柴建平介紹說。
  
  艱苦的辦學條件、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并沒有迫使邊區(qū)政府放棄辦學。邊區(qū)政府制定了“十大政策”,把文化教育事業(yè)放在重要位置,劃撥土地作為校田。在國民黨經濟封鎖期間,劉志丹從陜甘邊軍事委員會的經費中擠出30元送給列寧小學作經費,習仲勛從邊區(qū)政府的辦公用品中擠出筆、墨、紙送給學校,解決了學校的燃眉之急。
  
  當時的列寧小學,開設的課程有國語、算術、體育、歌詠,教材都是按照華池風俗民情和當時革命斗爭形勢編寫的。劉志丹、習仲勛、蔡子偉等邊區(qū)領導還經常到列寧小學講課、作報告。1935年11月,列寧小學從延安福寧鎮(zhèn)遷回南梁荔園堡。之后,列寧小學與白馬廟普通小學合并后遷入白馬廟,又因隴東爆發(fā)戰(zhàn)爭,學校停辦。直到1948年9月,列寧小學在白馬廟恢復。全國解放后,華池縣將列寧小學與白馬廟普通小學分辦,遷回荔園堡。
  
  從此,列寧小學就在這里扎下根,成長壯大,開花結果,播撒紅色的種子。
  
  陽光雨露下成長
  
  改革開放以后,曾在南梁工作和戰(zhàn)斗過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其后代,陸陸續(xù)續(xù)來到南梁這塊紅色土地,緬懷革命先烈,參觀列寧小學,追尋那段可歌可泣、彌足珍貴的記憶。習仲勛夫婦為列寧學校捐資建成一棟682平方米的單面二層教學樓,習仲勛親筆題名為“景文樓”,以紀念列寧小學教師張景文。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華池縣開始教育改革,將列寧小學與南梁初中合并,改稱為華池縣列寧學校。學校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為列寧小學舊址,下院為教學活動區(qū),共建成磚木結構平房7棟52間。隨后,學校陸續(xù)進行了擴建,形成了“將軍苑”和“思齊苑”兩個花園般的校區(qū)。
  
  2009年6月7日,久旱的隴東大地喜降一場透雨。當天下午5時40分許,習近平冒雨來到列寧學校,走進景文樓九一班教室,與老師和前排的學生一一握手。隨后,習近平與正在上課的戴瑜老師交流了起來:“你們在上什么課?是幾年級學生?”“你們班多少個學生?”“是不是都是寄宿生?”
  
  戴瑜老師一一回答后,習近平問孩子們:“學校的生活條件好不好?校長好不好?老師好不好?”孩子們齊聲回答:“好!”接著,習近平向孩子們講述了列寧學校的特殊歷史背景,他說:“列寧學校身處紅色革命根據地,是一所具有75年歷史的紅色學校,是蘇維埃政府在南梁根據地建立的第一所學校。這所學校是在老一輩革命者的關心下成長起來的。”
  
  習近平鼓勵孩子們不僅要好好學習,而且要時刻牢記并珍惜老一輩革命者創(chuàng)造的優(yōu)越條件,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奮斗精神,努力做身體好、品德好、學習好的“三好學生”,長大后建設我們的祖國。
  
  習近平走出景文樓,來到花園的時候,700多名師生不約而同走出教室。在雨中,習近平不停地與大家握手、問好。大家的衣服都濕透了,但沒有人在乎。上車后,習近平打開車窗,向大家揮手道別。在大家的歡呼聲中,車子漸漸遠去。
  
  在列寧小學校史陳列館,懸掛著一幅習近平與列寧學校師生在一起的照片。照片上,習近平面帶微笑,握著一名老師的手。這名老師名叫韓恒富,當時是列寧學校的物理老師。
  
  這件事成了韓恒富最為自豪的人生經歷,到列寧學校參觀的人總會問起他,校長向新來的老師和新入校的同學介紹學校時也總會說起他。“說起當時的情景,我至今都激動不已”,韓恒富告訴記者,這些年,他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好……
  
  同年教師節(jié)前夕,列寧學校全體師生給習近平寫了一封長信,匯報學校的發(fā)展情況和今后的打算,表示要從構建紅色校園文化、紅色校本課程、紅色師資隊伍、紅色學生群體幾個方面入手,竭盡全力,刻苦認真,把學校辦成一所老區(qū)人民滿意的紅色品牌學校。不久,習近平給全體師生回信,囑咐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優(yōu)先,大力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突出辦學特色,嚴格教育管理,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yǎng)更多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的回信時刻提醒和激勵著全校的每一位師生。列寧學校牢記囑托,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近年來,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等獎勵60多項。
  
  紅色接力中奮進
  
  柴建平是列寧學校第19任校長,也是全國優(yōu)秀教師。在前任校長楊振宇、張守銀的基礎上,柴建平大力挖掘當地優(yōu)質資源,將列寧學校的特色教育、創(chuàng)新教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學校堅持發(fā)揮南梁紅色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德為綱,以質立校,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理念。從2009年開始,列寧學校的三任校長每人主編了一部紅色教材,將紅色教育與德育教育、素質教育相結合,創(chuàng)新提出了“1410”紅色教育工程:傳承一個精神,即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南梁精神”;開發(fā)紅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歷史人文剪紙和紅色經典吟誦等四門紅色校本課程;開展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樹、每期聆聽一次革命傳統(tǒng)報告、每期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每期撰寫一篇歌頌家鄉(xiāng)的文章、每期學唱一首紅色歌曲、每期觀看一部紅色影視劇、每期學講一個紅色故事、每期瞻仰一次革命紀念碑、每期參加一次便民實踐活動、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的“十個一”紅色主題教育活動。
  
  南梁腰鼓作為一種慶祝勝利的民間儀式,在南梁革命歷史中,有著光榮的傳統(tǒng)和悠久的歷史。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南梁腰鼓是列寧學校的必修課。今年2月和6月,列寧學校的南梁腰鼓隊分別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軍營大舞臺》和《魅力中國城》節(jié)目的錄制。在此之前,還參加了全國第二屆紅色運動會、甘肅省十二屆運動會等重大活動。
  
  不僅如此,列寧學校還堅持特色辦學,注重激發(fā)老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鼓勵各班級在學校整體活動框架下,自主組織適合本班學生的特色活動。
  
  2013年6月,姚錦濤從蘭州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考到了列寧學校當老師。初到這個鄉(xiāng)村學校后,他感覺有些失落,很多親戚朋友都說“可惜了個研究生,教了小學了”。
  
  “好多次,我都想著離開”,姚錦濤說,但一年之后,他靜了下來,融入了學校特色教育環(huán)境和紅色教育氛圍之中,并以做一名列寧學校的教師而光榮。
  
  2015年10月,“美麗園丁”教育基金會支持慶陽革命老區(qū)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協同創(chuàng)新計劃在列寧學校啟動。列寧學校與北師大實驗小學結成手拉手友好學校。兩校師生定期開展互訪和跟班學習,作為學校年輕骨干和后備人才,姚錦濤是列寧學校第一批委派到北師大實驗小學學習的老師之一,這也進一步堅定了他留在列寧學校繼續(xù)任教的決心。他所帶八二班開展的“讀書漂流”活動有創(chuàng)意,也有影響,他們的圖書已經“漂”出校門,“流”進了上里塬初中、劉家畔小學。
  
  不僅是姚錦濤,尚金霞、蔣仕奇這對“80后”夫妻也在列寧學校扎下根來。他們兩個是列寧學校初中時的同班同學,他們說:“在列寧學校念書的時候,接受的是列寧小學的紅色教育;在列寧學校教書的時候,也要把列寧學校的紅色教育傳承下去。”據介紹,像尚金霞、蔣仕奇這樣的“夫妻檔”,在列寧學校就有5對。
  
  列寧學校不僅留住了老師,也吸引了學生,除了南梁本地的,林鎮(zhèn)、紫坊畔等周邊鄉(xiāng)鎮(zhèn),還有縣城的不少學生都慕名來到列寧學校上學,學?,F有寄宿生300多人。與此同時,從列寧學校調走的老師,仍然與列寧學校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和交流。
  
  高發(fā)原來在列寧學校任教,調到縣城南梁希望小學任校長后,除了把女兒繼續(xù)留在列寧學校學習外,還積極呼應列寧學校組織的活動。他認為,列寧學校紅色底蘊深厚,紅色活動豐富,有著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今年端午節(jié)期間,列寧學校舉辦了“話端午、畫端午,包粽子、嘗粽子”家校聯誼系列活動,現場獎勵粽子包得好的父母和孩子,讓孩子們在體驗、激勵中學習成長。南梁希望小學一脈相承,開展了“走進端午傳承華夏文明,弘揚傳統(tǒng)培育文化自信”主題體驗活動,通過介紹端午習俗,包粽子、繡香包,聽屈原故事、誦屈原經典,讓孩子們對端午節(jié)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幾年,從列寧學校調到縣城任教的老師有10多位。華池縣教育局的同志稱列寧學校是“華池縣教師的搖籃”。
  
  列寧學校已經走過了84年的輝煌歷程,其骨子里流淌的紅色基因和不斷探索形成的紅色教育模式,已滲透到華池縣以及整個慶陽革命老區(qū)的各級各類學校……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重訪總書記去過的地方 講述新時代甘肅好故事】慶陽南梁列寧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