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7日電題:沙海弄潮,他們?yōu)槭裁葱校?/div>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茫茫沙海中有一群人,他們依沙而生、治沙為業(yè)。弄潮沙海,他們不僅遏制住了沙漠擴張的勢頭,更在艱險中探尋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
斗沙人
王銀吉“斗沙”是沒有辦法的事。
他出生在甘肅省武威市長城腳下一個靠近騰格里沙漠的村莊。萬物復蘇的春天,這里常卷起昏天暗地的“黑風”。沙子漫上房,莊稼被沙打,日子越過越窮,越過越?jīng)]指望。
“人活著,得有個盼頭!”憑著一腔孤勇,1999年,30出頭的王銀吉與父親王天昌扛著工具、背著干糧走向沙漠,決意治沙。
水、風、路是沙中造綠的三大難題。一家人東拼西湊買了兩峰駱駝,一峰駱駝每次馱400斤水進沙漠,三四百株樹苗就有了水喝??梢粓鲲L刮來,剛種好的樹苗一夜失蹤。
在住過8年的地窩子里,王天昌回憶起那段艱難歲月。起初窩棚沒有房梁,有一次屋頂坍塌,孫子被埋在里面,所幸及時救出。2005年春天,一家人忙著植樹,沒留意小孫子腿腳不穩(wěn),等過了一個月去檢查時,才發(fā)現(xiàn)他已罹患晚期腦干膠質瘤……
盡管困難重重,靠著不肯向沙漠低頭的倔強勁兒,一家人堅持了下來。到2010年前后,沙漠造綠初見規(guī)模,最早種下的梭梭已有兩三米高,榆樹有碗口那么粗。
“十年樹木!”王銀吉感嘆。
22年來,一家人用雙手織出一道南北長4公里、東西長3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綠進沙退”得以實現(xiàn)。
更令王銀吉欣慰的是,并肩作戰(zhàn)者越來越多。遠在軍營的大兒子每年寄回3萬元支持治沙;曾經(jīng)不理解他的村民跟著種樹;愛心人士、公益組織也捐款捐物……
一場雨后,黃色沙漠上綠意濃。地窩子旁,鳥兒在高聳樹木上筑巢,曾經(jīng)寂寥的大漠鳥鳴聲聲……
在武威市涼州區(qū)長城鎮(zhèn)紅水村,王天昌(左)和兒子王銀吉準備工具前往林區(qū)干活(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馬希平攝(資料圖片)
治沙人
來到沙漠,紀永福是為學以致用。
1994年,從內(nèi)蒙古林學院沙漠治理專業(yè)畢業(yè)后,他來到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工作。27年來,他堅守一線,從事防沙治沙技術研究和試驗示范推廣工作。
這個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的試驗站成立于1959年,由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宣布成立。研究沙漠特征、尋找沙漠演進規(guī)律、探索改造利用沙漠的理論技術,是建站的初衷。
烈日下放眼遠望,一簇簇固定沙丘似乎沒什么不同。而紀永福深知其中奧秘:這里是60多種類型沙障的試驗現(xiàn)場。從20世紀50年代起,科研人員通過試驗篩選出了梭梭、花棒、毛條等十余種優(yōu)良固沙植物。如今,它們已被廣泛應用。
積累62年的荒漠氣象觀測資料、58年的地下水觀測資料、47年的物候觀測資料……“搞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幾代人的努力,讓民勤治沙站成了全國最理想的治沙科學觀測研究現(xiàn)場。”紀永福說。
人與沙并不是“死對頭”。紀永福思考著,如何在有效治沙的同時造福一方百姓?他在民勤縣組織舉辦了10期面向農(nóng)民的農(nóng)業(yè)實用技術培訓班。枸杞、梭梭嫁接肉蓯蓉,防沙治沙與生態(tài)產(chǎn)業(yè)在一次次嘗試中最終實現(xiàn)結合。
1993年以來,試驗站每年組織1至2期“中國治沙技術國際推廣培訓班”,來自76個發(fā)展中國家的883名技術人員前來學習。“我們將中國的治沙技術推廣到了世界。”紀永福說。
遠離家人、遠離城市、與風沙相處,怎會不寂寞?夜深人靜時,他常仰望星空,璀璨星斗宛若他不渝的治沙初心。
甘肅臨澤群眾準備在阻沙網(wǎng)內(nèi)種植梭梭。新華社發(fā)(王將攝)(資料圖片)
用沙人
“85后”青年王建龍是自愿走進沙漠的。
在他的印象中,兒時家鄉(xiāng)的春天是土黃色的。地處大漠南緣的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蓼泉鎮(zhèn),每逢3月,天上下土。家里的桌子,永遠擦不干凈。
2015年,“北漂”歸來的返鄉(xiāng)大學生王建龍,與父親王延福承包了9010畝沙漠開始創(chuàng)業(yè)。
想從沙漠中“掘金”并非易事。當年冬天,他們花費200多萬元在承包地中修了20多公里路。沒想到剛過完年,7米寬的路被風沙吹得沒了蹤跡。3月種下梭梭,一場風就能卷去大半。
“想過難,沒想過這么難。但選擇了、投入了,就只能繼續(xù)搞。”王延福說。
建防風林帶、種麥草方格、安裝滴灌設施……有了安全屏障后,細小的梭梭苗在沙海扎下根。
2017年,父子倆從新疆引進肉蓯蓉,學習技術,將其嫁接在梭梭根部。當年10月,撥開沙土,肉蓯蓉成活了!
他們還研發(fā)了播種機。播種機前部犁地,坐在后部的工人手捏容器,肉蓯蓉種子墜落沙土與梭梭根結合。
如今,承包地的肉蓯蓉接種面積已達4000多畝。雖未到盛產(chǎn)期,但2021年的產(chǎn)量就達50噸。
“現(xiàn)在產(chǎn)品大多在本地銷售。今年我準備再做做包裝,嘗試線上銷售。”王建龍說。
余暉漸染,涼風習習,父子倆最愛坐在沙丘上。舉目望去,六年前的不毛之地已是成團成簇、綠意盎然的梭梭林。
國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長屠志方說,進入21世紀,我國土地沙化勢頭得以扭轉。最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治理理念、技術和實踐均走在世界前列。(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 上一篇:甘肅敦煌:大漠晨光景如畫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