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湟源建筑的點睛之筆

時間:2014-03-10 08:24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湟源明清老街

 

  走在湟源明清老街的石板路上,街衢兩旁觸目皆是柱頂石、牌坊夾桿石、踏步石、石欄桿,頓感古意盎然,饒有趣味。這些或精美傳神、或樸拙粗獷的建筑石刻,集中展示了湟源極具品位的傳統(tǒng)建筑石刻技藝,也折射出湟源古城的歷史文化意蘊,成為湟源民居建筑的點睛之筆。


 

嘉慶至道光年間是鼎盛期

 


  古建筑專家張君奇曾在丹噶爾古城考察古建筑,讓他記憶深刻的是古城民居建筑上內容豐富、雕工精美的石刻構件。


  尤其城隍廟殿堂墀頭的石刻技藝更是精湛,張君奇說:“墀頭下肩采用湟源地產菜綠石,雕工精美細膩,其中鹿鶴同春的造型讓我至今難忘。”


  丹噶爾古城城隍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嘉慶六年重修,是西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也是老街上的古建筑活化石。我省地方史學家任玉貴說,雖然如今已無法考證湟源石刻的起源,但可以確定的是,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藝最鼎盛的時候是嘉慶至道光年間。


  早在唐宋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的湟源,成為享譽漢藏地區(qū)的茶馬互市集散地,迎來了貿易繁盛期。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建筑業(yè)的發(fā)展,隨后湟源建筑石刻技藝也逐漸進入鼎盛期。商賈們除了在這兒修建洋行,還蓋私宅居住,這些民居歷數百年滄桑,如今依然存在。


 

湟源獨有:墀頭下肩展技藝

 


  拐進一條小巷,門牌上寫著西城壕四橫巷,居住在這里的張老太已近八十歲,老人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


  見我們仔細打量門內外的石頭臺階、門前立著的頂部刻著猴子的石頭柱子,老人解釋道:那時候,講究一些的人家都砌石臺階,不光看著氣派,還實用耐磨。石頭柱子就是拴馬樁,分為樁頂、樁頸、樁身、樁根四個部分,柱頂刻猴子,取馬上封侯之意。西城壕的小小拴馬樁也浸潤著中原文化,但詼諧的造型,簡約、只求達意的雕工,顯示了河湟人粗獷豪放的審美特色。


  小巷里,幾乎每家的門前都有這樣的拴馬樁,材質多數都是產自湟源“尕三峽”的花崗巖,本地人稱麻拉石或芝麻石。


  除了拴馬樁,民居山墻外側突出于檐柱之外的墀頭下肩也格外吸引人。墀頭自下而上可分為三部分:下肩、上身和盤頭。據張君奇介紹,中原民居通常只在墀頭的盤頭上做雕刻,為的是盤頭在抬眼可望的位置,更引人注目,對居下的下肩部位,則不做裝飾。但是湟源老街的民居大不一樣,不僅在靠近門口臺階的下肩部位使用了地產菜綠石,還在下肩有限的空間里,憑借精湛的雕刻技藝雕出了湟源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趣味。


  張君奇說,這是湟源獨有的民居建筑風格。這些墀頭下肩,都是先在菜綠石上勾出外框,再在框內雕刻圖案。深浮雕手法的運用和構圖的別具一格,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墀頭下肩雕著彩帶扎卷軸畫線和線裝書的這戶人家,表達出書香雅閣的趣味;雕五福梅花傳遞出“喜上眉梢”的寓意,表達戶主對喜氣祥瑞的期盼……這些雕刻題材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構圖又有自己樸拙、不拘一格的特色,就像一幅幅小品畫一樣清新質樸,對整座建筑起著點題作用。這些雕刻圖案不僅突顯著戶主的身份和意趣愛好,也載負著湟源人的文化傳承,烙下了時代的印痕。


  走在這樣的小巷,時時躍入眼簾的既實用又美觀的石刻,裝點著建筑門前的氣派,也豐富著尋古者對湟源建筑石刻技藝和文化蘊含的理解。


 

文廟內石刻技藝隨處可見

 


  明清老街上的牌坊夾桿石,每個支撐起房屋的木柱底部都有起承重、防水、防腐、防蛀蝕作用的柱頂石,可見湟源的石刻技藝在建筑上的廣泛。位于明清老街中部的文廟,對石刻技藝的運用也比比皆是。


  走過踏步石,邁入文廟大門,照壁后面又是一排石欄桿,欄板上雕暗八仙圖案?;乩冗B接處有低矮木欄護圍,每到拐角處都有頂部雕花的石頭柱子及時接續(xù),建筑上把石柱稱為望柱。望柱讓木欄穩(wěn)穩(wěn)當當地立住,也增添了木石之約的趣味。


  寬度跟正殿大門一樣的踏步石有數級,讓人可以緩步直達臺上。臺上的孔子塑像是青白石質地,人身比例合度,衣褶紋理細膩,用圓雕的手法塑造出孔子的神韻氣概。


  大殿門廊兩側的兩個菜綠石材質的碑首引人矚目,透雕的手法雕出二龍戲珠造型,繁復華麗。還有仿官室御路石,中間嵌鑲石雕翹首盤龍、云朵花紋圖案的丹陛,雕刻精美。石凳前的石桌上刻字的石簡,還有整面大理石墻上刻著的楷體《四書》,令人忍不住駐足誦讀……


  徜徉在文廟寬大的庭院,不論駐足于何處,建筑石刻觸目皆是。用湟源最有特色的石材,配合湟源傳統(tǒng)的石刻技藝修建裝點文廟,體現了湟源人的崇文重教,典雅的石刻技藝也激起后人對傳統(tǒng)文明的記憶。


 

石出“尕三峽”,造就好石匠

 


  湟源多山多石,湟水河和藥水河將湟源分成狹長的“丁”字形河谷盆地,構成湟源“三峽”,也被人們稱為“尕三峽”,即西石峽、巴燕峽、藥水峽。峽內景色如畫,但見清溪潺湲、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峽谷內盛產石頭,用當地人的話說,山里揭開土層就是石頭,其中以菜綠石、麻拉石居多,品相也最好。


  這里的人們自古靠山吃山,有不少人家祖祖輩輩都是石匠,石雕手藝薪火相傳到如今。其中藥水峽的石匠集中在藥水村和蒙古道村,尤以蒙古道村石匠為多為好。


  蒙古道村石匠鄭明財家的石刻技藝已經傳了三代,他在十幾歲時就跟著父親學石雕,二十歲出師。因為手藝好、腦子活,鄭明財漸漸有了很多回頭客。后來,四十來歲的鄭明財辦起了石料廠,每年承攬的活計跨越省內外。


  鄭明財的石料廠位于109國道旁邊,交通方便。他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不光改進了父輩傳下來的石刻技藝,而且根據市場需求,主要承擔門樓庭院石刻構件的活計,主打建筑牌,如今已擁有了三個石料廠,雇請了幾十名工人,還引進了電動設備。鄭明財說,遠的不提,以前冬天是建筑活停工的時候,今年到現在還要開工趕活。“沒辦法,訂單太多了。”


  同村的石匠賀鋼也開了石料廠。賀鋼的祖輩是從中原地區(qū)遷來的,他現在沿襲著爺爺和父親傳下的純手工技藝,只用斧鑿、鏨子之類的工具做活兒,廠子里只有三個人做活,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訂單也不少。


  因為這門手藝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且粉塵大,年輕人吃不了苦,不太愿意干。據統(tǒng)計,村子里三百多人,很多都是石匠出身,然而,年輕一代中愿意傳承祖輩衣缽的人越來越少。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四川昭化發(fā)現神秘石刻或與蜀道分布有關
  • 西北地區(qū)的石刻藝術
  • 四川多處古石刻現天龍八部題材 系佛教中8種神怪
  • 石刻:湟源建筑的點睛之筆
  • 寶雞石鼓: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
  • 堯大山摩崖石刻 十二生肖漫話光陰故事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