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賢孝說唱最早源于西夏

時間:2014-02-14 09:10來源:中國西北歷史網(wǎng)站 作者:雒煥素 點擊: 載入中...

西夏

 

反映西夏人生活的圖片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在河西這片土地上,“涼州賢孝”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與藝術感染力。然而,關于賢孝的起源說法各自不一,有人說它源自戰(zhàn)國時期,有人說它起源于漢朝,而根據(jù)西夏學術研究專家最新發(fā)現(xiàn),“涼州賢孝”其實最早源自西夏,它是黨項羌人用于加強思想教育、宣揚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種服務工具。

 

 

  從武威城“和平解決事件”說起

 


  西夏是以黨項羌人為主體的多民族割據(jù)政權,國號為大夏(又名彌藥、大白高國),由于其地處西北,歷史稱之為西夏。西夏地域遼闊,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東盡黃河,西界玉門。疆域包括今天的甘肅、寧夏、陜西、內(nèi)蒙古、青海等地。


  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建立大夏國,他在興慶府(銀川)受封稱帝,從此鋪開了西夏國在河西地區(qū)稱雄190年的宏偉業(yè)績。但是李元昊僅做了11年皇帝,后來又傳給他的兒子、孫子,經(jīng)過多年的更朝換代,到了西夏天慶十二年(1205)蒙古人崛起漠北,鐵木真發(fā)兵侵掠西夏。不久,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稱為成吉思汗,于西夏應天二年(1207)再伐西夏。乾定四年(1226)成吉思汗大舉進攻西夏,一路長驅(qū)直入,攻陷了黑水城、肅州、甘州等。


  6月1日,中國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甘肅武威考古專家孫壽嶺跟記者講,蒙古兵當時穿越大沙漠,一路血刃河西各城鎮(zhèn)。對西夏民族進行了滅絕性摧殘屠殺。各地的藝術文化遭受了摧殘性滅亡。而蒙古兵兵臨西涼府城下時,由于指揮官首戰(zhàn)失利受傷,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兆。于是蒙古人向西涼府守城官員提出,愿意和平解決。于是,經(jīng)過雙方和談,西涼府被和平解決,城中百姓免遭屠戮,武威城的建筑、文物都得到完整保存,這就是為什么涼州后來發(fā)現(xiàn)眾多文物,其中包括藝術的保存也頗為完整,如賢孝就在武威當?shù)氐靡粤鱾鞅Wo的重要原因。

 

 

  文化不普及,說唱藝術遂興

 


  翻開黨項羌人的史籍,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黨項羌人尚武好戰(zhàn),并且男女都一樣。如開國皇帝李元昊作戰(zhàn)時便是“敢為諸將先”.而皇太后沒藏氏、梁氏等,曾經(jīng)多次親率大軍跟宋朝開戰(zhàn)。黨項羌人長于騎射,百里而走,千里而期,倏往忽來,若電擊云飛。即便被敵人俘虜了,敵人割下對方身上的肉,黨項羌人也是決不求饒,決不喊疼。黨項羌人的男子到了15歲就會成為壯丁,參加部隊訓練,準備隨時參加戰(zhàn)爭。所以黨項羌人的男男女女,從小就受到尚武精神的熏陶和訓練,人人皆勇,全民皆兵。


  孫壽嶺介紹,好勇善戰(zhàn)的黨項羌人在本民族脫穎而出之后,又一路征戰(zhàn)建立大夏國。大夏國成立后,當權者亦不滿足于在貧脊的西北地區(qū)稱帝生活,他們又把目光瞄準了發(fā)動侵宋戰(zhàn)爭、夏遼戰(zhàn)爭上,而且就西夏國來說,宮廷斗爭也頗為激烈,后黨擅權現(xiàn)象一度盛行。在這種戰(zhàn)爭頻繁,國內(nèi)局勢動蕩不安的情況下,西夏國的子民大多沒有接受文化教育。因此,當時的統(tǒng)治者李元昊、仁孝等人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大力推行漢禮,“以儒治國”,建立“國學”(漢學),培養(yǎng)以“儒”治國的人才,以期達到長期統(tǒng)治和封建化的目的。


  于是,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三弦彈唱藝術孕育而生。根據(jù)西夏相關文字資料記載,三弦源于五弦、七弦琴,屬于西夏始創(chuàng)。西夏辭書也有關于三弦的記載,即三弦用西夏音注釋為“桑冷訛”,漢字注釋則為“三弦”.賢孝說唱藝術是用三弦伴奏的,所以亦有人把賢孝理解為“弦孝”.


  史料記載,夏大德五年(1139年)乾順去世,其長子仁孝繼位。當時大夏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震、饑荒等自然災害。更加強了仁孝帝要發(fā)展、要改革、要強國的決心。仁孝下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讓眾家子弟上學,讀孔孟儒家學說。同時還建立“唱名法”教誨鼓勵子弟,立賢德,讀孝經(jīng),設立內(nèi)學,鼓勵“唱賢說孝”、“立唱名法”.


  孫壽嶺老人講,西夏,正是通過尊孔重儒,辦漢學、立唱說法,大量出版儒家書籍和宣揚《孝經(jīng)》,使?jié)h家的儒文化孔孟之道,在西夏政權和官僚階層中更加深入,全國上下形成了人人講賢孝、辦賢務、說賢德、立忠孝、敬老人的良好社會風氣。不僅當時的唱賢孝之風盛行,說賢唱孝的聲音也處處得到夾道歡迎。


  “唱賢孝的伴奏樂器初有五弦琴、二胡及其他打擊樂器。后根據(jù)實用需要,仿五弦琴創(chuàng)制了三弦,從此三弦成為賢孝的主要伴奏樂器,西夏之前,原本沒有這種樂器,隨著賢孝的產(chǎn)生,三弦也就誕生了。這不僅是涼州人民的一大發(fā)明,更重要的是,它為當時的西夏王朝統(tǒng)治教育子民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孫壽嶺說。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涼州賢孝已進入國家級“非遺”保護。


  據(jù)涼州區(qū)文化館有關人士介紹,涼州賢孝的演唱形式極為簡單,一般分為說白、誦唱和伴奏三部分,且多由一人完成,多人的演唱方式偶爾亦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拉二胡或敲木魚、碟子等伴奏,或有數(shù)人合唱,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涼州賢孝在形式和篇幅上有“小調(diào)”和“大書”之分,“小調(diào)”內(nèi)容較少,形式短小,或抒情、或敘事、或說理,屬于快餐性質(zhì)。“大書”大都是長篇,曲調(diào)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而反復多變,一部“大書”有時可以演唱十個小時才能完結(jié)。內(nèi)容主要述頌古今英雄賢士、淑女烈婦、孝子賢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故事為主,多演義成分,寓懲惡揚善、喻時勸世。


  在今天的涼州街區(qū),人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一位雙目失明的盲藝人,懷抱三弦,席地而坐,自彈自唱,周圍或蹲或坐,圍滿了聽眾。盲人的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時而悲傷,時而歡樂,一唱一嘆非常動情,旁邊的聽眾當中不乏鼓掌叫好者,亦有人觸景生情,黯然拭淚神傷。目前,從事涼州賢孝者大多是盲人,他們走街串巷四處賣唱,有人亦稱之為“瞎弦”.


  涼州賢孝從神秘的西夏國一路走來,如今淪為街頭賣唱的職業(yè),對此,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風化變遷,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藝術的淪落和后退。到底是樂是憂,或許以后自有人評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涼州賢孝說賢唱孝的積極社會意義值得大家去肯定和認可。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