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橋——中國交通大動脈上唯一的鎖鑰性橋梁(2)

時間:2014-01-27 09:41來源:百年中山橋 作者:楊重琦,余賢杰,關 點擊: 載入中...


  自漢至清的兩千年間,溝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干線雖然已經形成,但若以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路和交通動脈的標準來衡量,還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公路。正如古樂府《隴頭流水歌辭》所寫的:"西上隴陂,羊腸九回。山高谷深,不覺腳酸。手攀弱枝,足逾弱泥。"所謂"陜西大驛道"、"甘肅走廊",在20世紀開始以前,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大地理概念,驛道的開辟也大多是出于國防和戰(zhàn)爭的需要,在19世紀中期左宗棠整修絲綢古道的陜甘驛道之前,蘭州仍然是千山橫絕,萬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


  左宗棠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就任陜甘總督,光緒七年(1881年)離任,在這十三年中,他主要駐守于甘肅。期間由于開創(chuàng)近代工業(yè)和軍事需要,他一直比較重視道路的整修,疏通和拓寬了自東至西由潼關直到肅州(酒泉)的絲綢古道,整修的道路橫貫陜甘兩省。在進軍新疆時,他又指揮軍隊和沿路民戶整修從陜西潼關經甘肅東西全境而至新疆的干線驛道。這條驛道經過整修之后,既保證了軍糧運輸,又大大便利了陜、甘、新三省區(qū)的交通。


  左宗棠整修陜、甘、新驛道的標準是比較高的,路寬一般都在10尺(3.3米)左右,可供兩輛大車并行,最寬的地方達30尺左右。


  陜、甘、新驛道線路長,地形復雜,特別是蘭州以東和蘭州至古浪路段,要經過崇山峻嶺、陡坡深溝;平涼至蘭州段是黃土高原的山洪沖刷地帶,時常洪水泛濫,阻塞交通。因而修路時需鑿山開道,遇河架橋,工程量大而且任務十分艱巨。所以,在整修這條驛道時,實施了對重點地段開辟新路,一般地段加以整修的方案。如平涼三關口高峰突起,古驛道從山上越過,非常危險,于是在山腳下新開辟了一道長約10公里的道路。過三關口,沿涇河走向,遇有大水即沖斷交通,于是便從嵩店至瓦亭另修筑了一條20多公里的石塊路。六盤山山高路陡,于是在上坡下坡的兩端,又按行車標準修路10多公里。自瞿家所至會寧縣城東,河溝彎曲,俗稱"七十二道腳不干",原路不能利用,于是重新拓建21.5公里的新路。會寧至安定(今定西市)間的險阻路段,一概整治平實。平番縣(今永登)境內的爛泥灣,是整修陜、甘、新驛道最艱巨的工程,于是修筑了石塊路,徹底整治了爛泥路段,保證了道路的暢通。經過整修的這條干線驛道被人們稱為"左公大道",以頌揚左宗棠的功德。"左公大道"經過蘭州市區(qū)的路段,即今舊大路、民主西路、白銀路,在民國時期曾被命名為左公東路、左公西路。


  左宗棠在整修陜、甘、新大驛道時,十分重視在驛道兩旁植樹造林,他統(tǒng)率楚湘軍所到之處,都要組織沿線驛軍和人民植樹,要求在沿驛道的宜林地帶,都要植一二行至四五行柳樹或楊樹。據統(tǒng)計,從陜西長武至甘肅會寧的300公里間,歷年種活的各種樹木,共約26.4萬株。自涇州至玉門的驛道旁所種楊柳,夏日青茂,夾道以伴行人,蔚為壯觀,后人稱之為"左公柳".據《蘭州市公路交通史》載:"樹種多為榆、柳和白楊。蘭州境內共植樹約10萬余株,綠樹成蔭。"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的老部下楊昌浚奉命籌辦西征后勤事務,從長武入甘后,看到驛道兩旁楊柳成行,綠樹成蔭,又聽說是湘軍所栽,便即景生情,吟詩一首:"上相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據說這首詩傳到肅州大營后,一時被將士們廣為傳頌,左宗棠聽后也撫髯大笑。后人為不負左宗棠當年一番苦心,沿路設有一個榜示:"昆侖之墟,積雪皚皚,杯酒陽關,馬嘶人泣;誰引春風,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告誡人們對這些樹木要倍加愛護。


  西北五省區(qū)雖地處偏遠,但資源豐富,所以,在沒有鐵路、水運條件的情況下,要實施開發(fā)戰(zhàn)略,興修公路是唯一的選擇。但在進入20世紀以前,交通工具主要是畜力和馬車,科學技術又比較落后,所以還看不出有興建真正意義上的公路的必要和條件。左宗棠整修陜甘大驛道,標準雖然較高,但仍然只是通行馬車的標準,充其量不過是興修公路的前奏而已。


  民國時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交通工具的改進、汽車運輸業(yè)的興辦,公路交通開始興起并迅速發(fā)展,興修公路被提上了國家的議事日程。


  1922年,中華全國道路協(xié)會向北洋政府呈遞了以蘭州為中心的全國汽車草圖,其中有經路4線,緯路5線,以及輻射線和環(huán)線等。1928年,國民政府交通部以蘭州為中心,制定了全國道路計劃,并把公路分為國道、省道、縣道三種。雖然該計劃后來未能實施,但作為全國陸地版圖幾何中心的隴右大地在公路建設方面開始受到關注和重視,從而帶動了東西交通干線的建設,陜甘驛道和甘新驛道的部分路段也得到整修和改善,能勉強通行汽車。


  1924年,甘肅開始興建公路,所修建的第一條干線公路是西安至蘭州的西蘭公路。當時甘肅督軍陸洪濤應中華全國道路建設協(xié)會的邀請,任協(xié)會的名譽董事長。在該協(xié)會的倡導下,陸洪濤指派其參謀長魏鴻發(fā)籌備修路事宜,首先擬定了陜甘路線,并與陜西督軍劉鎮(zhèn)華磋商,決定先修南線,即以蘭州為起點,經狄道(今臨洮)、隴西、天水、清水而達隴州(今陜西隴縣)。同年,甘肅境內由工程兵營修建了蘭州東稍門至東崗鎮(zhèn)一段道路。


  1925年,陸洪濤因病辭職,北洋政府命馮玉祥督辦甘肅軍務善后事宜并兼西北邊防督辦。馮玉祥命所屬第二師師長劉郁芬代理甘肅省督辦職務。1927年9月,甘肅省政府為適應軍事需要,促進民眾利益,成立了甘肅省道辦處,由劉郁芬任處長,開始整修西蘭公路甘肅段。首先整修的是由蘭州東稍門起,經榆中金家崖、定西、會寧、靜寧、固原到平涼的蘭平汽車路,全長445公里。由于材料、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整修后的道路名為汽車路,實際上只能勉強通行汽車,而且道路經常損壞中斷。1928年和1929年,甘肅大旱,災情十分嚴重,甘肅省賑濟委員會和國民政府財政部先后撥賑災款共140.9萬元,以工代賑救濟災民。其中的55萬元被用于改善蘭平汽車路,由西北軍和華洋義賑會合力修筑。1934年,全國經濟委員會西北辦事處成立,接辦了華洋義賑會汽車路修建工程,并按正規(guī)程序查勘、設計和施工。查勘自西安起,經咸陽、醴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窯店、涇川、平涼、隆德、定西到蘭州,全場743公里。1935年4月,土路基本完成,5月1日通車,7月全部完工。1937年,開始鋪面,同時進行整修,加強養(yǎng)護。


  1937年,侵占了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日寇,對我國華北地區(qū)步步緊逼,侵吞全中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為了給抗日戰(zhàn)爭作準備,國民黨政府發(fā)出了"開發(fā)西北,鞏固邊疆"的號召。當時,西蘭公路雖已通車,但有些路面尚未達到設計標準,汽車過后煙塵滾滾,"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車泥",時人稱其為"稀爛公路".盡管如此,它畢竟是一條交通大動脈,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蘇聯(lián)援華物資、西北地區(qū)物資正是通過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日前線的。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