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簡稱“漢”,美譽“漢家發(fā)祥地,中華聚寶盆”。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江上游,北倚秦嶺、南屏大巴山,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是漢中盆地。轄漢臺區(qū)和鎮(zhèn)巴、留壩、勉縣、西鄉(xiāng)、南鄭、城固、寧強、洋縣、佛坪、略陽10個縣,總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380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生態(tài)示范區(qū)建設試點地區(qū)、全國雙擁模范城?,F(xiàn)任市委書記張會民、市長胡潤澤、市政協(xié)主席李懷生。漢中主產水稻、小麥,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動物,洋縣為國家稀有動物保護區(qū)。
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有“秦巴天府”之稱,全市現(xiàn)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百余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截止2006年第六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截止2008年第五批);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截止2004年),國家自然保護區(qū)6個(截止2009年),國家水利風景區(qū)3個(截止2009年第九批),國家森林公園4個(截止2009年)。地處中國心臟部位。
漢中在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朝代(如秦、唐、宋等)是作為國家的一級行政區(qū)治所存在的,例如在秦代設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秦為郡縣二級制,郡為一級行政單位,成都地區(qū)屬于蜀郡,蜀郡和漢中郡同屬益州,治所成都),唐代中期漢中為山南西道 的首府所在地(唐開元至五代時為道、州、縣三級制,道為一級行政單位,成都地區(qū)屬劍南道),北宋漢中曾為利州路的治所興元府所在地(宋設路、州、縣三級制,路為宋一級行政單位,成都地區(qū)屬于益州路,治成都府;梓州路,治今綿陽市三臺縣;夔州路,治重慶渝中區(qū)。是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此即為“四川”之名最初由來)。元代蒙古軍占漢中,為了切斷漢中地區(qū)與成都地區(qū)的聯(lián)系,讓四川“無險可守”,逐漸撤消了漢中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治所的地位,并入以關中地區(qū)為治所的行政單位,至此漢中開始隸屬于陜西省。在歷史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案例中,漢中是一個典型的行政區(qū)劃(西北地區(qū))與自然區(qū)劃(西南地區(qū))不一致的城市。即使現(xiàn)在看來無論是地理氣候、方言習俗還是飲食習慣,漢中與陜西的關中、陜北地區(qū)都有很大的差異,而與川北極為相似。而且漢中自古出美女這與其天然的環(huán)境也有原因。
漢中地處祖國大西南,北界秦嶺山脈,南界大巴山,總面積27246平方公里。其間是由漢江沖積而成的漢中平原。屬亞熱帶氣候。漢中市位于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原區(qū)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占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海拔601~8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約占全市面積的28.1%;山地區(qū)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qū),地勢較為復雜,土壤貧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間,約占全市總面積的37.2%。
漢中盆地南北寬約37公里,東西長116公里,約占漢中地區(qū)總面積的15.7%,可耕地越畝,其中以水田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