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陵

時間:2011-12-27 18:34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董仲舒墓冢和墓碑,墓冢用青磚圍起來保護著。
  董仲舒墓周圍擺放著一些殘碑。
  安靜古樸的下馬陵。
  董仲舒墓和董子祠就在這個干休所院內(nèi)。
  董仲舒墓外立的文物保護碑。

  在西安,緊貼城墻內(nèi)側(cè)的一圈巷道多以“順城巷”命名,但在西安南城墻和平門與文昌門之間的順城巷,卻有一個獨特的、也很著名的名字——下馬陵。它的得名,緣于巷口附近的董仲舒墓。雖然近些年來,一些學者經(jīng)考證,認為這里并不是真正的董仲舒墓,但那千百年來有關(guān)“過者皆下馬”的傳說,卻已深入人心。

  在董仲舒墓前下馬

  緣于對學者的尊敬

  下馬陵東起和平路,西至柏樹林,長825米,寬5米左右,路面由青石板鋪設(shè),與近旁的城墻完美映襯。

  盡管連接著西安城區(qū)兩條繁華要道,下馬陵卻遠沒有和平路、柏樹林那般熱鬧與喧囂。夏日里,陽光照透了空氣,灑在青石板上,時間在這里好像慢了下來,路邊的行道樹郁郁蔥蔥,為這份古樸、安靜增添了綠色生機??v使有汽車駛過,也像匆匆過客,車輪碾軋青石板發(fā)出的聲音隨著汽車的身影迅速遠去,留下的,是路邊悠閑聊天、打牌的居民。

  沿下馬陵向西走,不幾步,北側(cè)人行道上便可見一干休所圍墻上嵌著一塊文物保護碑。碑是陜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上寫“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仲舒墓”,時間是“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圍墻之內(nèi),有西漢思想家、儒學大師董仲舒的墓及為紀念他而設(shè)的董子祠和涼亭等,總占地2.16畝,樹木叢生,環(huán)境幽靜。董子祠靠南,內(nèi)掛一幅董仲舒像。董子祠背后,是董仲舒墓冢。墓冢并不大,現(xiàn)存封土高約2.5米,直徑約6米,四周由青磚圍墻保護著,墓前立著一塊墓碑。墓碑對面的墻根處,還堆放著一些殘碑。

  根據(jù)董仲舒墓文保碑上的記載,下馬陵得名原因是:“昔漢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馬”,后又經(jīng)明清建園、重建、修繕,以示對這位西漢學者的尊敬。

  據(jù)西安市文物局文物處工作人員介紹,這座董仲舒墓是經(jīng)陜西省人民委員會于1956年公布的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主要由屬地單位負責保護管理。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對于董仲舒墓究竟在何處,坊間流傳版本并不一致,而在多位學者的考證中,似乎真正的董仲舒墓又在他處。

  學者考證

  真正董墓在茂陵

  西北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張永祿,曾對董仲舒墓及下馬陵進行過認真考證。他介紹說,董仲舒的葬地在何處,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陪葬于漢武帝的茂陵;一說是在今和平門內(nèi)下馬陵。在這兩種說法中,張永祿認可陪葬茂陵之說。

  張永祿教授在他所著的《西安古城墻》一書中,對兩種說法都作了說明。關(guān)于第一種說法,他在書中稱:在北宋《太平寰宇記》中有記載,“董仲舒墓在(興平)縣東北二十里”。與此巧合的是,在如今的興平市南位鄉(xiāng)策村東南250米、茂陵東北652米處,恰有一墓冢。冢底部長71米,寬30米,冢高14.3米,被當?shù)厝朔Q為“次冢”,相傳就是董仲舒墓,這與《太平寰宇記》記錄相吻合。同時,墓冢附近有一村莊,名叫“策村”,村中大部分村民都姓董,相傳他們就是董仲舒的后裔。

  關(guān)于第二種說法,張教授說出自唐朝李肇《唐國史補》里面記載:“舊說董仲舒墓,門人過皆下馬,故謂下馬陵,后語訛為蝦蟆陵。”而關(guān)于下馬陵的位置,張教授解釋,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外郭城·常樂坊》稱:“坊內(nèi)街之東有大冢,俗誤以為董仲舒墓,亦呼為蝦蟆陵。”這里所指的蝦蟆陵,即在今西安東南郊沙坡村,現(xiàn)為西安交通大學校內(nèi)東南,距西安城較遠。

  那下馬陵又是怎么到了和平門里的呢?張教授說,這個還得從明代說起。據(jù)史料記載,明正德元年(1506年),陜西巡撫王珝先在西安城東南郊的蝦蟆陵處建董子祠。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陜西巡按都御史趙廷錫將城外“蝦蟆陵”處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城內(nèi)今和平門內(nèi)西側(cè)路北,并在祠后起冢為墳,稱作董仲舒墓。清康熙六年(1667年),咸寧知縣黃家鼎在此重建祠堂三間,并在大門外立石,上書“下馬陵”三字,門額刻“董子祠”三字。從此,和平門里下馬陵的說法,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據(jù)陜師大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紅帥介紹,現(xiàn)今和平門里下馬陵的位置,在唐代,位于皇城之外,外城郭之內(nèi),屬坊里。

  張永祿教授如是總結(jié):“根據(jù)大量史料考證,我認可第一種說法,真正的董仲舒墓應(yīng)該在興平茂陵,而和平門里的董仲舒墓其實是后來明朝人移祠后建造的。”

  通過對許多相關(guān)著作的查詢,記者發(fā)現(xiàn),一些多年從事文史研究的學者,考證后也和張永祿教授持類似觀點。

  千百年來下馬陵

  已然成為一種文化載體

  同樣,原西安市地名委員會顧問、地名專家葛慧老先生對此也做過探究。他發(fā)現(xiàn),下馬陵最早出現(xiàn)在唐人韋述的《兩京記》中,但在唐代的史籍詩賦中雖一再被提及,卻從來沒有說到具體位置。較詳細的方位說明在宋《長安志》中,里面有“蝦蟆陵在萬年縣南六里”的記載,這個位置即現(xiàn)在西安交大東南側(cè)。而今和平門里的下馬陵,是明代擴大西安府城后,將墓移至城內(nèi)建董子祠,此后,那里便開始叫下馬陵。這與張永祿教授相關(guān)考證時間一致。

  也許正是因為誤傳與遷移重建,使下馬陵及董仲舒墓蒙上了一縷歷史的迷霧,更耐人尋味。不過,正如葛老所言,對于下馬陵的探究,旨在了解古人的一種“尊敬文化”意識,和平門里下馬陵不單是一處地名,它更大的意義在于傳承著一種文化,擔負著傳遞文化信息的責任,它讓后人看到了古代上至皇帝,下至門人,尊敬學者、尊敬知識的文化傳統(tǒng),要將它看作這種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它是否是真實的董仲舒墓地,倒不是非常重要了。

  抗戰(zhàn)時期

  胡宗南曾在下馬陵居住辦公

  而下馬陵的故事并未止于古代。在抗戰(zhàn)時期,它還在西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曾從事西安檔案、史志工作的西安市文聯(lián)王民權(quán)先生介紹說,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重要軍事將領(lǐng)胡宗南曾在下馬陵居住、辦公,并在那里接待過眾多要員,直到1949年5月離開西安。據(jù)了解,那期間,胡宗南住在下馬陵附近的東倉門一號或董子祠。在那里會見招待過的高級官員、政界要人有蔣經(jīng)國夫婦、戴笠、美軍駐華司令官魏德邁以及美國“飛虎隊”的陳納德將軍等。為防備日軍空襲,胡宗南在城墻內(nèi)修建了防空洞,當時的陜西省政府主席祝紹周等大員都在那里躲避過空襲。1940年,蔣緯國從德國軍校畢業(yè)后來到胡宗南部下,也住在下馬陵,并在那期間和西安大華紗廠廠長石鳳翔之女石靜宜結(jié)婚。

  另據(jù)葛老介紹,1966年,下馬陵還曾改名為愛國巷,1972年又重新恢復(fù)了下馬陵的名稱。

  民間記憶

  從坑洼的黃土路到平整的石板路

  說起下馬陵,附近老住戶馬淑娥有一肚子話要說,“以前這里是土路面,家家都得備膠鞋;以前街上沒路燈,晚上一個人不敢在那兒獨行;城墻也黃土裸露,附近成片的平房亂糟糟……”

  馬淑娥今年64歲,自1969年結(jié)婚后,在下馬陵附近一住就是四十多年,這里有她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記憶。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城市發(fā)展中,下馬陵這一帶的一次次變化。馬淑娥說,上世紀七十年代,下馬陵就是一條黃土路,又窄又坑洼,一下雨泥濘難行,膠鞋成了家家必備的生活用品。除了路況差,在很長的時間里,下馬陵根本沒有路燈,太陽落山后,就成一條背街小巷,黑洞洞的,晚上不敢一個人從那里走的。大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下馬陵街上豎起了盞盞路燈,土路也變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又從黑灰的柏油路換成了頗有古樸感覺的青石板路。

  要說這些都是外部環(huán)境的話,那1984年左右進行的平房改造工程,可是直接改善了眾多像馬淑娥一樣的住戶的居住條件。“我們是1984年開始平房拆遷的。在此之前,下馬陵這片全是一片片土坯平房,大家共用旱廁,共用水管,不方便是肯定的。”馬淑娥說,至今她還記得1983年一個陰雨天,才中午1時左右,天就陰黑了,下起了瓢潑大雨,水都灌進了房子里。而這一切等她1986年搬回來時全變了,嶄新的樓房,獨立的衛(wèi)生間,居住在下馬陵的居民們從此開始了一種新生活……

  小時候最愛到下馬陵爬城墻

  嚴格意義上講,58歲的段建秦女士現(xiàn)在不算是下馬陵的居民。但是,下馬陵對她來說,意義卻不一般,因為她不僅小時候生活在附近,現(xiàn)在又輪回似的回到這里工作,毫不夸張地說,每天她都要在那條青石板路上走幾個來回。

  段建秦是東倉門社區(qū)主任,社區(qū)辦公室就在緊鄰下馬陵路邊的一棟樓上,出門就是下馬陵,抬眼就是城墻。“不知道是和這兒有緣還是怎么的,小時候在這兒玩,如今又在這里工作,真是巧!”說到這緣分,段建秦不由地笑了笑。提到董仲舒墓,段建秦說從小就知道,也大致知道其人其事。在她印象中,董仲舒墓曾處于低洼地帶,保護得也沒現(xiàn)在這么好,大約在1983年,干休所在此修建,董仲舒墓附近從此成了現(xiàn)在的模樣。如今,雖然極少去過巷口的董墓,但段建秦說,心里總是感覺到這里與其他地方有不同之處,每每經(jīng)過時,總不由得向那圍墻多望幾眼。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五六歲的段建秦住在離下馬陵不遠的另一條巷道里。那時,娛樂設(shè)施普遍匱乏,可以爬高上低的下馬陵就成了她和同伴們最愛的樂園。據(jù)段建秦回憶,那會兒城墻還沒有重修,不僅黃土裸露,而且墻體上有不少大洞,甚至里面住著人,她們常去那里爬城墻,大家叫啊、笑啊,沉默的下馬陵記錄了那個年代多少孩子最本真的童年故事。

  相關(guān)鏈接

  董仲舒 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儒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yīng)”理論,為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chǔ)。時至今日,仍有學者在研究他的思想體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匯集于《春秋繁露》一書。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guān)新聞
  • 黃河上游大淡水湖——扎陵湖
  • 唐代帝陵最大的陪葬墓——唐惠陵
  • 中韓合作興建的乾陵黃土民俗村
  • 袁家村游不盡的關(guān)中風情
  • “唐十八陵”規(guī)模最大的禮泉昭陵
  • 咸陽湖生態(tài)景觀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