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建九州,今甘肅大部分屬雍州,少部分屬梁州,這就是甘肅古稱“雍梁之地”的原因。
商周二朝承夏制,全國仍分九州,甘肅也仍屬“雍梁之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熏互相兼并?熏甘肅境內也出現一些諸侯國?熏如密須、義渠、共、秦等。甘肅最早正式的行政區(qū)劃始于公元266年秦昭公滅義渠戎(今隴東一帶)之后,將今甘肅中部首次劃分為隴西(郡治在今臨洮縣)、北地(郡治在今寧縣西北)二郡。
秦朝統(tǒng)一全國后,在甘肅境內亦建置隴西、北地郡。
西漢劃全國為13部、102郡(國)、1314縣。自漢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甘肅境內共有十郡,即隴西郡、金城郡、天水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安定郡、北地郡、武都郡,前九郡屬涼州刺史部,武都郡屬益州刺史部。十郡共轄123縣。
東漢仍分全國為13部,甘肅所轄郡略有變化,具體是:涼州刺史部,改領十郡二屬國。十郡中除河西四郡沒有變化外,其余六郡均有變動;二屬國是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
三國時,甘肅屬魏地。其建置區(qū)劃是:涼州八郡即四平郡、西郡、西??ぁ⒔鸪强?、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州治武威;秦州六郡,即隴西郡、廣魏郡、陰平郡、漢陽郡、武都郡,州治上邦。
西晉時,分全國為19州、173郡、1109縣。在甘肅境內有涼州七郡,即金城、西平、武威、張掖、西郡、酒泉、敦煌等七郡,州治武威;秦州六郡,即隴西、南安、陰平、天水、略陽、武都,州治冀(今甘谷縣)。
東晉之后,北中國處于分裂割據局面,即所謂“五胡十六國”時期。其在甘肅境內建國或版圖包括甘肅的國家不下十個,如河西五涼(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西秦、前秦、后秦、仇池等。
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后為北魏、北周所據。北魏在甘肅境內有原州二郡,涇州六郡,渭州三郡,秦州六郡、南秦州六郡,河州兼置沙洲六郡,涼州十郡及河西的鄯善、張掖、酒泉、敦煌四軍旗,北周在甘肅境內有二十二州,41郡。
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置州197個,縣1255個。在甘肅境內有23州,轄70縣。后又改州置縣,甘肅置17郡,即安定、北地、宏化、隴西、金城、天水、武威、張掖、敦煌、武都、漢陽、同昌、河池等,轄縣85個。
唐朝劃全國為十道,以道統(tǒng)州。十道在甘肅境內有關內道,山南西道一部分及隴右道大部分。關內道在甘肅境內有五州,涇州、原州、寧州、慶州、會州;山南西道有三州,即興州、扶州、文州。隴右道有十六州,即秦州、成州、武州、蘭州、河州、洮州、岷州、疊州、宕州、涼州、甘州、肅州、沙州、瓜州、臨州、渭州等。
宋朝初年仍分全國為十道,后又改置十五路,分領府、州、軍、監(jiān)。當時,宋國力不能遠服,隴右地區(qū)始終與西夏平分,河西全部為西夏占領。南宋時,全國具有北中國,勢力西漸,鳳翔、慶原、臨洮各路、州、府,又多為全國割據。宋代三百年,甘肅實為宋、夏、金三方所割據。
元朝開始建置省,省下轄路、州、府、縣。除中書?。ň┏侵車┩?,又將全國劃為十一行中書省。其中甘肅行中書?。ㄈ「手荨⒚C州首字得名)包括今甘肅西部及寧夏、青海。行省機構設甘州,統(tǒng)轄七路(甘州路、永昌路、肅州路、額旗納路、寧夏路、烏拉海路、沙洲路),二直隸州(山丹州、西寧州),五屬州(西涼州、靈州、鳴沙州、應理州、瓜州)??梢?,元時的甘肅行中書省和今天的甘肅省所轄地是不一樣的。今屬甘肅東部的四府(鞏昌府、平涼府、慶陽府、臨洮府),十六州(涇州、寧州、安定州、莊浪州、秦州、鎮(zhèn)原州、西和州、環(huán)州、金州、靜寧州、蘭州、會州、徽州、階州、成州、定西州)歸陜西中書省管轄;西南部的河州路、脫思麻路則屬吐蕃宣撫使管轄。
明朝改元制,將行中書省改為布政司?熏劃全國為兩直隸地?熏十三布政司。甘肅行政隸屬與陜西布政司。陜西布政司所轄甘肅境內的有四府(平涼府、慶陽府、臨洮府、鞏昌府),九州(固原州、涇州、寧州、秦州、靜寧州、蘭州、河州、徽州、階州)。除此外,還有兩鎮(zhèn)(全國共有九邊鎮(zhèn)),即固原鎮(zhèn)和甘肅鎮(zhèn),以及河西七衛(wèi)。
清代恢復了行省建置,甘肅是當時18個行省之一(清末增設了新疆行省)。省下設置?押府、直隸州、廳、縣。甘肅設置雖始于元代,但完善的省區(qū)建置實在清代。當時屬甘肅行省的有八府:蘭州府、鞏昌府、平涼府、慶陽府、寧夏府、西寧府、涼州府、甘州府等;五直隸州:涇州、秦州、肅州、定西州、階州等;二廳:迪化廳、鎮(zhèn)西廳。從以上可以看出,清代甘肅省的建置,除包括今天的新疆、青海、寧夏一部分外,大致與今天的甘肅省區(qū)域一致了。
中華民國成立后,廢除了清代的府、州、廳,改為以省統(tǒng)道,以道統(tǒng)縣的三級建置。甘肅省省會設皋蘭縣,所轄區(qū)域包括今甘肅全境、寧夏東南部及青海東北部。
1928年,另置青海、寧夏為省,原屬西寧道之7縣,寧夏道之8縣,劃歸青海、寧夏管轄。
此后,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陜北后,于1937年建立陜甘寧邊區(qū),轄延安等20余縣,在甘肅境內有慶陽、合水、環(huán)縣、鎮(zhèn)原、寧縣、正寧等6縣。
1927年,廢道改區(qū),不久又改為省、縣兩級建置。1936年后,又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置,即在省縣之間設立專員公署建置。
1941年7月1日,蘭州正式設市,遂成為甘肅省省會,皋蘭縣仍在蘭州域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甘肅省的行政區(qū)劃發(fā)生了新的變化。1949年8月26日,蘭州宣告解放,當日即成立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不久即又成立甘肅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同年,甘肅設立十個專區(qū)(慶陽、天水、平涼、武都、岷縣、定西、武威、張掖、酒泉、臨夏),一個省轄市(蘭州),三個市(天水、平涼、臨夏)四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共轄縣68個。
1952年,撤消定西專區(qū)洮沙縣,將酒泉專區(qū)額濟納劃歸寧夏管轄。1954年,寧夏省并入甘肅,與此同時,先后設立了甘南、西海固(后改為固原)、蒙古(后改為巴音浩特)、河東(后改為吳忠)四個專區(qū)級自治區(qū)和張家川、涇原、廣通、阿克塞、肅南五個縣級自治區(qū),并設立了銀川專區(qū)和甘南藏族自治區(qū)所屬的舟曲、瑪曲、碌區(qū)三個行政委員會。至此,甘肅省共轄九個專區(qū),四個專區(qū)級自治區(qū),六個市、80個縣,1個鎮(zhèn),10個縣級自治區(qū),3個行政委員會,8個市轄區(qū)。
1955年至1956年,將慶陽專區(qū)和平涼專區(qū)合并為平涼專區(qū),酒泉專區(qū)和武威專區(qū)并入張掖專區(qū);臨夏專區(qū)改稱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區(qū)改稱甘南藏族自治州,并將所屬的舟曲、瑪曲、碌區(qū)3個行政委員會分別改設縣;撤消鼎新縣,合并于金塔縣;增設了玉門市;將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管轄。至此甘肅省所轄7個市,7個專區(qū),4個自治州,90個縣,20個旗。
1958年,將原寧夏部分及甘肅固原回族自治州的固原、海原、隆德3縣一并劃出甘肅省,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同時,撤消了武都專區(qū),裁并了36市、縣,新設了張掖、酒泉、白銀、德烏魯(今合作)4個縣級市。
1961年,甘肅省行政區(qū)劃重新進行調整,恢復了慶陽、武都、武威、酒泉4個專區(qū),設立了臨洮專區(qū),撤消了徽成、西禮、洮江等縣和張掖市、德烏魯市、清水回族自治縣的建置,恢復了徽縣、成縣、西和、禮縣等36個縣,新設了迭部縣。至此,甘肅省轄有6個專區(qū),兩個自治州,7個市,64個縣,6個自治縣,5個市轄區(qū)。
1963年,撤消臨洮專區(qū)和白銀市,將蘭州市管轄的永登縣劃歸武威專區(qū)。
1964年,撤消酒泉、平涼二市,恢復了酒泉、平涼二縣建置。
1969年9月,根據中央《關于變更內蒙古自治區(qū)行政區(qū)劃的規(guī)定》,將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的武威、酒泉地區(qū)(“文革中把專區(qū)改稱地區(qū)”)管轄。
1970年3月,將原定西地區(qū)所轄的榆中縣、皋蘭縣和武威地區(qū)所轄的永登縣劃歸蘭州市管轄。
1971年11月,增設地級市嘉峪關市。
1973年12月,撤消臨夏市。
1979年9月,敦煌縣改置為縣級敦煌市。
1980年,將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管轄。
1981年,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增設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撒拉族自治縣,設立省轄地級金昌市,將武威地區(qū)的永昌縣劃歸金昌市管轄。
1983年,恢復縣級平涼市和臨夏市建置。
截止到1983年底,甘肅省行政區(qū)劃為:省轄地級市三個,即蘭州市(轄榆中縣、皋蘭縣、永登縣)、嘉峪關市、金昌市(轄永昌縣);地區(qū)八個,即定西地區(qū)、平涼地區(qū)、慶陽地區(qū)、天水地區(qū)、武都地區(qū)、武威地區(qū)、張掖地區(qū)、酒泉地區(qū);自治州兩個,即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縣級市5個,即天水市、平涼市、玉門市、臨夏市、敦煌市;自治縣7個,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東鄉(xiāng)撒拉族自治縣;市轄區(qū)(縣級)7個即蘭州市所轄的城關區(qū)、七里河區(qū)、西固區(qū)、安寧區(qū)、紅古區(qū)、白銀區(qū)、金昌市金川區(qū);除市轄縣、市轄區(qū)和自治縣之外,全省另轄62個。
1985年5月,撤銷酒泉縣,設立縣級酒泉市;劃出部分慶陽縣轄區(qū),設立縣級西峰市;設立地級白銀市,轄白銀區(qū)、平川區(qū)、景泰縣、卷揚機金靖遠縣、會寧縣。
1985年6月,撤消武威縣設立縣級武威市。1985年7月,撤消天水地區(qū),設立地級天水市,以市轄縣,原縣級天水市改設秦城區(qū),將天水縣改置為北道區(qū)?熏另轄縣5個?押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為了加速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的發(fā)展,甘肅加快了地改市,以市轄縣的步伐,行政區(qū)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2001年,撤消武威地區(qū),設立地級武威市,原武威地區(qū)行署所在地縣級武威市設立涼州區(qū),為地級武威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縣有天祝藏族自治縣、古浪縣、民勤縣。
2002年6月,撤消張掖地區(qū),設立地級張掖市,原張掖地區(qū)行署所在地縣級張掖市撤消,設立甘州區(qū),為地級張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縣有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臨澤縣、高臺縣。
2002年8月,撤消酒泉地區(qū),設立地級酒泉市,原酒泉地區(qū)行署所在地縣級酒泉市撤消,設立肅州區(qū),為地級酒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原酒泉地區(qū)所轄玉門市、敦煌市由省直轄,現暫由地級酒泉市代管。轄縣有金塔縣、安西縣(現改名為瓜州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2002年5月,撤消平涼地區(qū),設立地級平涼市,原平涼地區(qū)行署所在地縣級平涼市撤消,設立崆峒區(qū),為地級平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縣有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
2002年8月,撤消慶陽地區(qū),設立地級慶陽市,原慶陽地區(qū)行署所在地縣級西峰市撤消,設立西峰區(qū),為地級慶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縣有慶城縣、鎮(zhèn)原縣、環(huán)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
2003年10月,甘肅藏族自治州設立合作市(縣級),州另轄縣有夏河縣、卓尼縣、臨潭縣、舟曲縣、瑪曲縣、碌區(qū)縣、迭部縣。
2003年10月,撤消定西地區(qū),設立地級定西市,原定西地區(qū)行署所在地縣級定西縣撤消,設立安定區(qū),為地級定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縣有臨洮縣、渭源縣、隴西縣、通渭縣、漳縣、岷縣。
2005年10月,撤消武都地區(qū),設立地級隴南市,原武都地區(qū)行署所在地縣級武都縣撤消,設立武都區(qū),為地級隴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轄縣有文縣、康縣、徽縣、成縣、西和縣、禮縣、宕昌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轄縣級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
截止到2005年1月,甘肅省行政區(qū)劃為:省轄地級市四個,即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地級市八個,即定西市、平涼市、慶陽市、天水市、隴南市、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地級自治州兩個,即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省轄縣級市2個,玉門市、敦煌市;縣級市2個合作市、臨夏市;市轄縣級區(qū)17個:蘭州市所轄的城關區(qū)、七里河區(qū)、西固區(qū)、安寧區(qū)、紅古區(qū)、白銀市白銀區(qū)、金昌市金川區(qū)、平川區(qū)、安西市安西區(qū)、平涼市崆峒區(qū)、慶陽市西峰區(qū)、天水市秦川區(qū)(由秦城區(qū)改稱)、麥積區(qū)(由北道區(qū)改稱)、隴南市武都區(qū)、武威市涼州區(qū)、張掖甘州區(qū)、酒泉市肅州區(qū);省轄市轄縣7個蘭州市榆中縣、皋蘭縣、永登縣、金昌市永昌縣、白銀市景泰縣、靖遠縣、會寧縣;另外,八地級市和和自治州轄縣58個。綜合以上,甘肅全省共計轄地級市12個,地級州2個,縣級市、區(qū)、縣8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