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右丞相印‘封泥,是秦代高級別官印的封泥,也是秦’三公九卿‘制度的重要物證。”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龐任隆16日對記者說。
秦封泥學術研究成果新聞發(fā)布會16日在西安舉行,通過對秦代封泥所進行的研究,揭開了一系列歷史地理研究中的難題。
封泥也稱“泥封”,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書的封緘形式之一。書寫有文字的竹簡或木牘被捆扎之后,在繩結處敷以特制的膠泥,再在膠泥上鈐戳呈報人或部門的印章,可以防止文書在傳遞途中被人偷看。因此,封泥也堪稱中國最早的文件保密手段。
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藏的781枚秦代封泥,均于1995年出土于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內容涵蓋了三公九卿、郡縣亭里和宮殿園囿三個方面。其中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西鹽”等五枚封泥為國家一級文物。
通過對“櫟陽丞印”封泥的研究,厘清了位于今天西安市閻良區(qū)和臨潼區(qū)兩個櫟陽古城的地域頒布、年代特征和文化內涵。而“上雒丞印”則印證了“商於古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以前。
據博物館館員王鑫怡介紹,“右丞相印”封泥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秦代封泥中難得一見的高級別官印封泥。這枚封泥長度為3.5厘米、寬3厘米、高0.5厘米,在土黃色印面上有田字界格,印文呈現(xiàn)小篆“右丞相印”四字。王鑫怡說,丞相之職始于戰(zhàn)國,為百官之首,負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到了秦代分為左右丞相,以左為上,因此“右丞相”就相當于副丞相。
龐任隆說,對于這枚秦代封泥的研究,并結合史書中關于秦代官員的記載,可以以此為切入口較為清晰的研究秦代官僚制度的發(fā)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