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陽山上伯夷和叔齊的千年傳奇

時間:2013-04-24 09:56來源:鑫報綜合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伯夷、叔齊是中國歷史上清高、孤傲、不慕虛榮的杰出代表,由伯夷、叔齊而產(chǎn)生的夷齊精神更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是伯夷、叔齊高尚人格的寫照,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的高風亮節(jié)和高尚情操已成為中國公民的精神象征。首陽山也因夷齊二人的名氣成為天下聞名的名勝景點。生長在首陽山上的白薇,即蕨菜,也演繹成一種人文道德的象征。


  首陽山


  甘肅省渭源縣是古老渭河的發(fā)源地,也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fā)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設(shè)立縣制,名首陽縣,歸屬隴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縣。


  首陽山位于甘肅渭源縣蓮峰鎮(zhèn)境內(nèi),距縣城35公里,南與漳縣相接,東可直達隴西縣,山上有清圣祠廟宇,內(nèi)有甘肅省著名雕塑家何鄂雕塑的伯夷叔齊塑像,祠前有伯夷叔齊雙冢。首陽山屬西秦嶺末梢的延伸山脈,屬丹霞地貌,境內(nèi)群峰聳立,林木參天,1998年被命名為“渭河源國家級森林公園”。“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每年農(nóng)歷春秋仲丁日各祭祀一次,以春季為最盛,后演化為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祭祀。


  據(jù)渭源縣宣傳部王鋼主任介紹,“伯夷叔齊祭祀”活動就在甘肅省渭源縣首陽山清圣祠?!段荚纯h志》記載:渭源縣古稱首陽縣,是因商末周初孤竹國王子伯夷、叔齊互讓君位,不食周粟,采薇隱居餓死于首陽山而得名。從古至今,仁人志士崇尚伯夷叔齊的高風亮節(jié),孔子、孟子、司馬遷、韓愈等都評價其“圣”、“賢”、“仁”、“義”,形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因此憑吊者絡(luò)繹不絕。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群眾自發(fā)舉行伯夷叔齊祭祀,形成了以歌舞、祭祀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shù)、商貿(mào)等諸多文化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


  “義不食周粟”


  據(jù)渭源縣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渭源縣最早稱首陽縣,因當?shù)孛绞钻柹蕉妹?。?jù)《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商末周初,地處今河北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遠離京都朝歌,但受殷紂王昏庸無道的統(tǒng)治和戰(zhàn)亂的騷擾,孤竹國之君墨胎初難以應(yīng)對這動蕩局面,經(jīng)過再三考慮后,駕崩前下詔傳位于三子叔齊。而叔齊認為,伯兄為先,自己不能為君,長子伯夷認為,父命難違,應(yīng)立叔齊為君,就這樣二人各不就位,于是二人各自逃離孤竹,向西而行,途經(jīng)千里到達西岐。這時周文王已病逝,他的兒子武王姬發(fā)用木頭雕成文王之像載于車上,東行伐紂。二人見此情景攔住武王進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聽后大怒,想殺兩人,被姜子牙勸阻。伯夷、叔齊為勸武王差點送命,感嘆:“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于是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來到當時未入周朝版籍的戎羌之地——渭源首陽山,隱居起來。


  幾年后,周武王滅掉殷商王朝,建立周朝,渭源一帶自然成為周朝統(tǒng)治之地。二人于是連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也不吃了,只采食蕨菜,直至餓死。伯夷、叔齊死后,被當?shù)厝寺裨嵩谑钻柹健2?、叔齊“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饑餓而死”的事跡,深深打動了古今不少賢達志士,孔子、孟子尊稱夷齊為圣賢。從此,歷朝歷代對伯夷叔齊尊崇之至,首陽山因此也名聲遠播,影響深遠。秦漢時期,當?shù)匕傩站驮谑钻柹叫藿◤R宇,鑿洞塑像,舉行祭祀活動。據(jù)首陽山一塊碑文記載,首陽山享堂溝清圣祠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清圣”是對二位圣賢的美稱。據(jù)《甘肅新通志》記載,元朝鞏昌(隴西)便宜總帥隴右王汪世顯曾在首陽山大興寺廟建筑,道士、僧侶達數(shù)百人,祭祀香火日盛。明清以來,首陽山清圣祠歷遭兵災,但民間祭祀活動未斷,有時由縣官主祭,有時由鄉(xiāng)間賢人主持,延續(xù)下來,并且伴隨人們祭祀夷齊、拜謁先賢的習俗,每年首陽山山會也歷久不衰。每到清明節(jié)來臨,當?shù)匕傩兆园l(fā)祭奠,以吊圣賢魂靈。


  祭祀


  據(jù)渭源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七至初九,生活在首陽山周圍數(shù)十公里的群眾,以及方圓幾百公里和渭河下游的文人雅士,或乘車,或步行,自帶干糧,曉行露宿來到首陽山,住在石窟廟宇或自搭帳篷中,等待四月初八祭祀活動的到來。全縣范圍內(nèi)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社會賢達自發(fā)聯(lián)合起來,組成祭祀領(lǐng)導小組,分工負責。歉收年份派出人員向四鄉(xiāng)八村收取錢糧,近年來則有社會各界商人政要捐資,準備了充足的祭祀活動經(jīng)費。而附近村社自發(fā)組織歌舞隊,屆時赴首陽山清圣祠前進行藝術(shù)表演,娛神娛人。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主要祭祀人員在四月初七日之前就進行充分準備,四月初七日抵達首陽山,同時四鄰八鄉(xiāng)群眾已先期到達首陽山,在山下搭建帳篷,為臨時商鋪,花兒歌手也先后到來。四月初八上午10時許,祭祀儀式在清圣祠前雙冢之后的平臺開始,旗手東西肅立,主持人(一般由文化名人擔任)宣布儀式開始,宣讀祭祀意義,追緬二位圣賢高風亮節(jié)。隨后,鞭炮齊鳴,儀仗隊奏樂,禮賓依次登臺階至清圣祠前,廟前祭祀開始最后在清圣祠前舉行娛神娛人的獻藝活動,演出的節(jié)目一般有根據(jù)伯夷叔齊故事改編的《采薇歌》和各村社的傳統(tǒng)秧歌戲,以及原生態(tài)的師公歌舞。


  在“伯夷叔齊祭祀”祭祀結(jié)束后,群眾登山觀景,部分文人雅士單獨祭拜。山上山下,游人如織,有賣小吃的,玩雜耍的,飲酒取樂的,漫花兒對歌的,也有在山林間采摘蕨菜的……縱情山水,放松心情,進香還愿的,各得其所。


  古往今來,在首陽山祭祀活動中,眾多名人游覽名勝,瞻拜先賢,胡瓚宗、朱燮元、楊恩、王予望、左宗棠、張澍、何嘉瑤、成大猷、吳鎮(zhèn)、牛樹梅……留下了大量優(yōu)美的詩文,為首陽山夷齊祭祀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因“伯夷叔齊祭祀”純屬民間自發(fā),傳承人主要由當?shù)氐赂咄氐拿速t士擔任,另外,娛神歌舞主要由村社社頭(社火頭人)負責編排,以上兩種人都由公眾推舉,前輩是后輩的師父。有時還有師公跳神舞,這些巫師家族世代相傳。凡主祭陪祭官、禮生、社頭、師公均為自愿擔當,一般不計報酬。


  傳承與保護


  夷齊二人身上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因此,夷齊祠遍布全國各地,夷齊二人的清風亮節(jié)永遠影響著中華民族知禮守義的傳統(tǒng)精神。


  渭源首陽山自夷齊隱居后而出名,千百年來,憑吊、祭奠者絡(luò)繹不絕,且延續(xù)至今,同時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碑文。明朝人胡瓚宗有《首陽吟》:“青青首陽草,白白首陽心。豈不惡濁流,至潔亦可侵。伐紂縱有祠,輾轉(zhuǎn)自不禁。長揖謝尚父,洗耳商山陰。周粟亦可食,商祀嗟誰歆?是以竟餓死,清風流古今。”清光緒年間安維峻、左宗棠相繼游首陽山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詩文。


  研究人員認為,從伯夷、叔齊首陽山隱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中,夷齊從兩個普通的人物到大家尊崇并修建廟宇祭祀,深刻地反映出中華民族人生價值取向的演變,夷齊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那就是舍身取義。國力強盛的唐代貞觀年間首陽山就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清圣殿,后來幾經(jīng)復修,清同治年間又進行了一次復修,到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又進行了維修,但規(guī)模大不如從前。搶救、保護伯夷、叔齊祭祀活動是擺在渭源縣文化事業(yè)上的一件大事。


  渭源縣文化局研究人員告訴記者,“伯夷叔齊祭祀”是渭河源頭人民群眾在特殊的首陽山夷齊遺骨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歷史環(huán)境中,在長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空間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民間傳承性;“伯夷叔齊祭祀”是渭河源頭人民獨有的娛神娛人、寄托信仰的活動,集中展示了渭河流域傳統(tǒng)的祭祀形式,夾雜民間歌舞,小曲、秧歌、八面鼓舞等。面對當今流行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伯夷叔齊祭祀”這一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正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guān)新聞
  • 吧咪山上飛出金花仙姑
  • 首陽山上伯夷和叔齊的千年傳奇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