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圖畫眾生——河西畫像磚上的古人生活”展,首次大規(guī)模集中展示了河西走廊地區(qū)魏晉時期的258件(套)彩繪畫像磚及相關文物。畫像磚涵蓋了甘肅省上至省級、下至市縣級多個博物館的精品,上承漢代畫像磚石的藝術風格,造型鮮活,題材豐富,栩栩如生地為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
翩然拂動:魏晉人的服飾
酒泉市肅州區(qū)博物館藏的一塊畫像磚,摹繪了宗長聽訟的一幕。磚面上方繪紅色帷幔,帷幔下繪小幾,裝飾廳堂。畫中人物有三,正中間是宗長,頭戴納幘的高冠,著交領長袍,拱手端坐,頭偏向一方,正凝神聽取跪在畫面左側一人的稟報;畫面右側,立有一名戴介幘、著袍的人。冠下襯幘大約從東漢開始流行。袍在先秦時指內衣,到東漢已用作外衣,其形制特點是上衣、下裳相連,交領、寬袖,逐漸取代了戰(zhàn)國起流行的深衣,上下階層皆可穿著。
圖為高臺縣博物館藏畫像磚。
當時女子多以襦配裙。一塊高臺縣博物館藏畫像磚,畫面中間繪一棵繁茂桑樹,樹下左右各立一女在采桑。左側女子上半身微向后仰,著紅色襦衣,右臂下垂,手拎桑籠,左臂向上揚,攀住桑枝正在采葉;下著白裙,露出履尖。右側女子則著白色襦衣,右手持桑鉤采桑,左手提?;\;下著紅白條紋相間的裙子,也露出履尖。兩名女子的寬袖與裙擺隨其勞作而翩然拂動,展現(xiàn)出微風中的自然動態(tài),頗有魏晉時期繪畫的特色。
庖廚美饌:魏晉人的飲食
圖為庖廚畫像磚。
魏晉庖廚畫像磚的內容,大致可分作宰牲、汲水、炊煮與切菜幾種。
烤肉串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習俗,有學者考證它最遲自西漢初傳入中原本土。一塊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藏畫像磚,描繪了仆人呈奉烤肉串給主人的畫面。主人位于畫面右方,坐于榻上,戴幘著袍,右手持便面(遮面的扇子),榻前置盤以放肉串;其左右分別有朱色榜題“幼潔”“段清”,可能分別為其表字與名字。仆人則位于畫面的左方,頭戴尖頂帽,左手舉一支串滿烤肉條的“三叉戟”進奉給主人,肉香撲鼻。主人持便面,既為當時流行習俗,也為驅散烤肉的煙火以便食用。
閉門成市:魏晉人的住房
庭院是漢代畫像磚石上常見的建筑題材,也為魏晉畫像磚所延續(xù)。如一塊高臺縣博物館藏庭院畫像磚,磚面正中繪一門樓,廡殿頂,雙門扉,門內應為庭院;門的右側立有一人,似為守衛(wèi),門的左側則為庖廚。這是傳統(tǒng)的庭院生活場景。
當時具有特色的建筑是塢壁。東漢地方豪強勢力急速發(fā)展,廣泛兼并土地,蔭庇宗族與賓客,形成自己的武裝與生產力量,逐漸出現(xiàn)了塢、屯、壁、堡、壘、營、寨等集生產、生活、軍事為一體的建筑,閉門成市,它們在魏晉時期發(fā)揚光大。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藏一塊畫像磚,磚面左側繪一小城,城墻上筑雉堞,城門上建譙樓,榜題“塢”字。塢外繪有兩株樹,還有一群牛馬羊在悠閑吃草,形象再現(xiàn)了塢的建筑形制。
載驅載馳:魏晉人的出行
圖為出行畫像磚。
一塊高臺縣博物館藏的出行畫像磚格外傳神。該磚原位于高臺駱駝城苦水口1號墓前室南壁,與其他6塊磚連貫組合,每塊磚繪制2—5人不等,如此7塊磚共同構成一幅長卷式的出行圖,橫貫墓室的三壁,反映了墓主人出行隊伍的宏大與威儀。這塊磚位于長隊隊尾,繪有5人各騎紅、黑、白色的馬向右疾馳,前方有三騎并駕齊驅,后兩騎則一人牽獵犬、一人架鷹,緊隨其后。五馬鬃毛飛立,尾巴向后飛揚、飄出瀟灑的弧度,以此顯示出獵獵的風與行進的急速,細節(jié)生動。高臺縣博物館藏另一塊畫像磚,繪制了馬車的形制。馬車位于該磚中間,車廂掩閉,應為衣車的一種;拉車的白馬在前飛奔,旁有一御夫;主人端坐于車廂內,身子微向前傾;車后跟隨著仆從。
牛車也是當時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如高臺縣博物館藏一輛東漢彩繪木牛車,牛在前俯首拉車,車制作機巧,由雙轅、車輿、帷蓋及車輪組成,車輿前后各有兩爿可開合的車門,門框涂褐底黑點,車軸、輪輞及帷蓋涂黑色,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我們通過畫像磚,能夠看到河西走廊地區(qū)安定的社會生產環(huán)境和魏晉人的衣食住行。內容豐富的魏晉畫像磚也展示了那段歷史時期的社會人文風情。當時的一些風物與習俗,在經歷了千余年的歲月之后,至今仍在流傳,顯示了我們民族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人民日報文藝》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