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減肥,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系列骨感美人。瘦已經成為愛美女生無可爭議的王道??粗莻冊絹碓郊獾南掳秃驮絹碓绞萑醯募绨?;看著她們通過非健康手段甚至手術刀,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那種為了追求弱柳扶風效果而對自己“痛下殺手”的精神,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事實上中國控制體型的案例自古有之。最早的關于可以減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而且并非針對女子而是男子。《墨子·兼愛中》記載楚靈王的臣子們?yōu)榱送镀渌茫刻祓I得頭昏眼花,扶著墻進,扶著墻出。一個個面黃肌瘦,營養(yǎng)不良。堪比今日追求骨感美的年輕女子。然而所謂“楚王好細腰”,并非特指喜歡女人的細腰,無論男女,他都喜歡細腰。記載中那些被折磨得死去活來的臣子也大多是男子。與其說瘦身是當時的風潮,不如說是人們對楚王個人喜好的取悅。這種減肥自然與美無關,更與健康無關。而論起女人為男人減肥的風潮,西方的歷史恐怕要更早些。
胖女人的黃金時代與終結
歐洲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有嘔吐室的存在,參加宴會的貴族會在席間將自己所吃的東西在嘔吐室中吐掉。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在宴會中品嘗更多的食物,這也被認為是羅馬亡于奢靡的鐵證。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貴族們屈服于皇帝的威儀,不敢擅自離開晚宴,不得不在席間找地方清空腸胃以便持續(xù)進食。嘔吐室的建造初衷眾說紛紜,但無論是哪一種解讀,嘔吐室的產生顯然都與減肥無關。相反,“吃下去”才是對君王最好的取悅。這一點,從古羅馬時期的雕塑也可見一斑。無論是維納斯、勝利女神,還是其他女性雕塑,無不擁有健碩的軀體。
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滅亡。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漫長的中世紀里,歐洲一直籠罩在連年的戰(zhàn)爭、鼠疫和各種自然災害之下。對于饑餓和動蕩的記憶如影隨形。人口急劇減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為能夠喂飽自己的肚子發(fā)愁。人們隨處可以見到皮包骨頭,饑腸轆轆的婦人。相較之下,圓潤的、被脂肪包裹的女性胴體成為男人爭相追捧的目標。德國歷史學家約阿希姆·布姆克在《宮廷文化》一書中就曾指出,中世紀宮廷對于美人的評判標準中“圓圓的下巴”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世人描述美人的體態(tài)時則慣用“潔白、圓潤和光澤”來形容美人的手臂和腿部。想必那時候,像今天時興的這種像錐子一樣,看上去可以砸核桃的尖下巴和扁平的、完全皮包骨頭的手臂并不是多么受歡迎。人們對于滅絕的潛意識恐懼,使得“豐滿的婦女更易于生育”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文藝復興之前一直被有機地融入到男人對女人的愛慕里??陀^生存條件的惡劣,使得男人對于“好生養(yǎng)”的女人有著羞于啟齒的偏愛。為了取悅男人,貴族婦女常常穿戴零散、多層的衣服,頭裹紗巾,以滿足男人對于優(yōu)雅和安逸的幻想。在中世紀,“女人的容貌和品德本身一錢不值,其價值僅僅在于取悅和激勵男人”.男人喜歡胖女人,于是胖女人便大行其道。
回望當時的中國,正值盛唐的古老帝國同樣以肥為美。雖然唐朝被后人認為是中華大地的鼎盛時期,但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他的巔峰時刻,人口也只有區(qū)區(qū)八千萬。中國人口的大幅度增長,一直要等到17世紀馬鈴薯傳入中國以后。在此之前中國糧食的產量早已進入瓶頸。在馬鈴薯、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前,貧困階層一直無以為繼,這也使得“胖”變成一種特權的象征。換句話說,食品對于號稱盛世的大唐帝國來說仍是某種程度上的奢侈品。因此當時的唐朝男人和中世紀的歐洲男人一樣,感受到了自然的威脅,渴望從女人身上找到安慰。
物以稀為貴,胖女人不再受到青睞與她們的隊伍不斷壯大息息相關。15世紀文藝復興之后,一撥又一撥的科技革命與啟蒙運動帶領人們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最終,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徹底顛覆了古典的農耕文明。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新興交通工具使得糧食種植和運輸的成本大幅度下降。19世紀60年代發(fā)明的防腐劑致使食物儲存的時間越來越長,二十世紀之后,反式脂肪酸被大規(guī)模地運用于包裝食品,解決了食物儲存上的最后一個瓶頸--肉食。反式脂肪更易于保存的特性使得油炸類肉食成為價格低廉的美味選擇。這種如今被人們稱為垃圾食品的快餐主力軍迅速催肥了一代人。它們如雨后春筍般爆炸式席卷了美國乃至全球。另一方面,隨著二戰(zhàn)后電視和汽車的普及,減肥遇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這也讓更多男人對苗條女人心向往之。
人們漸漸意識到了肥胖的危害,也第一次讓“節(jié)食”這一概念成為眾人皆知的健康時尚。20世紀70年代,體質指數(BMI)正式成為衡量人體健康和胖瘦的普遍指標(用體重數(公斤)--身高(米)平方得出數字。中國官方標準認為BMI在18.5至23.9之間為正常。大于23.9便是肥胖了)。仿佛一夜之間,自覺征服自然的男人們就換了口味,胖女人的身材不再成為她們引以為傲的資本,反而成了揭不下來的紅字,與她們如影隨形,被放在臺面上供他人調侃取樂。
艱難的取悅
如果說歐洲歷史上有什么瘦身標準貫穿古今的話,要數人們對于細小腰身的偏愛了(這一點倒是和楚王不謀而合)。即便在偏愛豐滿女子的中世紀,也偶爾有對于細腰偏好的描寫。到了文藝復興以后,貴族女性對于腰身的追求更達到登峰造極的新境界。進入16世紀,西班牙式的緊身胸衣成為女人們爭相購買的內衣。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女人第一次為取悅男人自覺自愿佩戴在身上的枷鎖。
胸衣最早產生于古羅馬時期。只是文藝復興以前,這種胸衣對身體并沒有任何束縛作用,而只是作為普通內衣的襯裙。在文藝復興初期,一般貴族女子的緊身胸衣仍然是用布制成的,并不會給身體造成太大痛苦。直至1577年前后,出現了一種叫做“CorpsPique”的緊身胸衣。它比之前都要厚實笨重,在亞麻緊身衣的各個側面還穿入了鯨須用以支撐腰部的收縮效果。正前方的下面還選用了更加堅硬的木頭或金屬包底。整個胸衣看起來又厚又硬。貴族婦女為了追求更細小的腰身把上述不應作為內衣的材料統統穿在身上。這些實際上繁重的衣物使得她們看起來輕盈無比。很多女人因此勒斷肋骨、流產甚至內臟移位。正如三寸金蓮以殘忍成為中國男權折磨女人的典型案例一樣。宮廷貴婦勒細帶的動作在許多電影和照片中反復出現,后來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奴役女人的時代標簽。
18世紀,法王路易十五大力推崇洛可可風格。纖細、浮華和繁瑣的風格在歐洲大行其道。那一時期的女裝也受到了影響,注重繁瑣極致的形式美。女裝的設計朝著越來越細的腰身和越來越龐大的裙撐發(fā)展。貴族出身的女孩們從未成年的少女時期就被要求裹胸束腰。從18世紀直至一戰(zhàn),束腰也越來越向酷刑方向發(fā)展。女孩們日復一日地綁著,導致血脈周流不暢,這種“刑具”以捆綁太緊而爆出的青色血管為美。這種男人奴役女人、女人屈從于男性的審美,這種挖空心思的艱難取悅,在那一時代竟然被宣傳成性感而誘惑的美麗。
著名的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即茜茜公主),可謂這一時期婦女的典型代表。身高達一米七二的皇后,腰圍最細的時候僅有16英寸(約40厘米),即便是生育過四個孩子之后,她也一直將自己的體重維持在50公斤。1894年56歲的茜茜體重更達到43.5公斤。如果說BMI低于17.5的人就有患厭食癥的隱憂的話,茜茜低達14.7的BMI足以成為厭食癥的典型案例。但實際上,茜茜每天吃的東西并不少。牛肉湯、牛奶雞蛋都是她每日必備的餐點。大多數時候她不會過于節(jié)食,但每當體重稍有波動,新一輪的禁食療法就會接踵而至。為了維持體重,她將自己的全部時間投入各種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她騎馬、跑步,在起居室外建造了一個設備齊全的體操房,在她的臥室中還掛著吊環(huán)。這是一個瘦弱而有力量的女人。普通的歐洲貴婦追求腰圍只到結婚之時(維持到她們成功取悅了男人,將自己打發(fā)出去之時),而茜茜公主年復一年地按照少女時期的標準要求自己。為了凸顯自己傲人的腰圍,她常年綁著蕾絲束腹。1898年,當她在旅行途中遇刺的時候,由于緊身衣太緊,茜茜起初甚至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臨死前,60歲“高齡”的皇后腰圍仍然維持在五十厘米以下。
減肥成為全民狂歡
1906年,被譽為“革命家”的服裝設計師保羅波烈設計了更為舒適的內衣取代緊身衣。這種以胸罩代替緊身胸衣,強調原始體型的新風格迅速席卷整個西方市場。他堅信“從頸到膝都被束縛的女性軀體,必須要求解脫。”但諷刺的是,這個發(fā)明解除了胸部肉體上的禁錮,卻使得“瘦”從貴族的奢侈追求變成為一種全民的風潮。人們比對著完美比例的標準自慚形穢。在男權審美的大背景下,保羅的發(fā)明非但沒有解放女性,反而讓她們陷入瘋狂。
19世紀末20世紀初涌現出一大批以女性讀者為目標客戶的時尚雜志。其中成立于1892年的《VOGUE》,和1867年創(chuàng)刊的《時尚芭莎》(Harper'sBazaar)成為同類雜志中的佼佼者。他們有著最靈敏的嗅覺,捕捉時下的女性時尚。從1892年時尚芭莎的雜志封面和現存1917年《VOGUE》的封面不難看出,保羅波烈的最新發(fā)明的緊身衣并未改變人們對于瘦身的審美追求。與其說,這些雜志在告訴女人什么是美,不如說他們是在告訴女人,男人認為怎樣才美。
1945年,巴黎設計師路易斯·里德發(fā)明的“比基尼”更將胖女人推向了社會審美的邊緣。這種完全暴露女性腰腹部的服裝使得緊身衣之類借助工具“臨時抱佛腳”的收腰方式顯得蒼白無力。女性開始追求徹底的、不依靠任何外力的細腰方法。減肥欄目迅速成為各大報紙、電視的統一選擇。在媒體不斷強化這一審美的同時,專業(yè)模特甚至會為了細腰而犧牲原本豐滿圓潤的胸部和臀部。今天,骨感美女幾乎霸占了所有時尚雜志的封面。媒體不斷強化著苗條等于美麗,肥胖等于愚蠢和自我放逐的觀點。減肥已經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街頭巷尾的每一個人都在熱烈地討論著,實踐著。各種科學的、不科學的減重方式和食品被研制出來,然后又在一代代人甘當小白鼠勇敢實踐后被推翻。
無獨有偶,中國的減肥風潮同樣始于服裝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廣為人知的“ChineseDress”(中國裙子)實際上指的是民國中期經過改良、以妖嬈婀娜著稱的民國旗袍。而最初隨滿人入關的時候,女性旗袍要比民國時含蓄很多。在清朝,旗袍的存在主要是為了顯露身份而不是體型。清朝旗袍寬大華麗,里面還配著外穿的長褲。與其說是衣服,倒不如說,這是個地地道道的袍子。而當旗袍演變至民國,它卻從外袍演變成了裙子:貼身的設計將女性的曲線展露無遺,原本的長褲也被裸色的絲襪替代。如果說清朝女人的嫵媚是矜持中不經意流露的風情,那么民國女人的性感,就是一種侵略性的、完全的、徹底的“引誘”.對于身材姣好的女人來說,旗袍是最好的伙伴,與此同時,它也成為其他女人控制體型的最大動力。
20世紀30年代是民國旗袍完成演變的頂峰時代。越來越多的中西交流使得中國旗袍與歐美流行的女裝曲線完全吻合。當時的電影巨星阮玲玉更被人譽為中國的第一位骨感美人。在那之后,盡管中西在服裝風格上的交流隨著政權交替而短暫中斷。但改革開放后,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減肥運動也隨之被一體化了。我們讀著中文版的《時尚芭莎》,看著美國大片里的香艷美女,品位也日趨統一。減肥變成女人們最流行的話題,苗條也變成男人們選擇女人的潛意識標尺。于是,女人們對于男人的艱難取悅也就日復一日地持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