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拉是南非南部的一個偏僻的農業(yè)小鎮(zhèn),鎮(zhèn)上400多人,都是從事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他們以種植大量玉米和少量水稻為營生手段,但因為該地區(qū)高旱,產量不高,只能糊口養(yǎng)家而已。
2006年,南非農業(yè)部決定改變瓦爾特拉水稻和玉米“低產”的現(xiàn)狀,引進國外的轉基因雜交技術,在該鎮(zhèn)的上千畝玉米地和水稻田里對原先的玉米和水稻種子進行改良試驗。
一年之后,試驗結果出來了,改良后的玉米和水稻獲得了大豐收,產量均比之前提高一倍,農民的收入和鎮(zhèn)上的財政收入也跟著提高了一倍。
南非農業(yè)部非常高興,要求農民在接下來的第二年、第三年繼續(xù)播種新品種,結果依舊繼續(xù)增產。
然而,等推廣到第四年時,農業(yè)部卻遭到了空前的阻力---80%的瓦爾特拉農民不再愿意種植新品種了,而是要求種植以前的老品種。
既能增產,又能增收,這樣的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什么會遭到抵制?為弄清其中的緣由,農業(yè)部立即派出一個調研組前赴瓦爾特拉鎮(zhèn)展開調查,尋找農民不愿種新品種的原因。
在三天的走訪問詢中,調研組聽到以下幾種主要聲音---
小鎮(zhèn)上60多歲的烏德拉老人說:“我們用祖上傳下來的種子播種,對它們的屬性了如指掌,知道它們有哪些優(yōu)質的特性。這些古老的種子有著強韌的生命力,我們甚至很少用農藥。新品種的確增加了產量,但是,我們卻無法掌握它們的特性,它們的脆弱性更是讓我們感到痛苦。比如,雜交的玉米,主干軟綿綿的,大風一吹就癱軟倒地,逼得我們只能不斷地建立擋風墻,幾乎要累垮我們。還有,這些新品種抗蟲害的能力很差,需要大量噴灑農藥,雖然收成提高了,但投入成本也跟著提高了。”
另一位在瓦爾特拉耕種了30年的赫蘇泰憤慨地表示:“現(xiàn)在,我們吃下的大米和玉米再也不如以前那么純天然了,我開始懷念之前那一碗碗散發(fā)著誘人香氣以及可口無比的米飯和根根玉米棒。我的味蕾和腸胃不再有美妙和舒服的感覺了。”
而上過幾年學后回到老家務農的“農二代”吉菲斯,則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擔憂。他說:“目前南非的土壤退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據(jù)媒體報道,到本世紀末,全球氣候可能要再升高7C°左右,南非本來就是高旱缺水的地區(qū),即便是溫度只升高一點點,也將重創(chuàng)水稻和玉米。我無法相信,轉基因改良后的脆弱品種,能跟得上這種變化。如果跟不上,則意味著我們的農田和山野里的農作物很難再開出花和結出果。屆時,各種病蟲也會大舉侵入,收成必將每況愈下,甚至會導致全鎮(zhèn)的人陷入饑餓的窘地。”
吉菲斯繼續(xù)陳訴:“事實上,我們祖輩留下的古老種子都是耐旱、耐鹽、耐高溫的,它們強盛的生命力遠比轉基因雜交的品種強,我們有義務保存和傳承這些古老種子,保住其中的優(yōu)秀基因,供我們的子孫使用。我們不能讓它們不斷地被‘轉基因和雜交掉',這些強韌的種子不能從南非的田地和山野上消失!”
農民們的講述和擔憂言之成理,調研組的人無以應對,只好承認推廣新品種時的確欠缺周全的考慮。隨后,南非農業(yè)部決定不再強制瓦爾特拉的農民播種轉基因雜交后的新品種,允許他們繼續(xù)使用祖輩傳下的古老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