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南京作為當時的中國首府,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想知道那時的南京是個什么模樣么?別著急,南京出版?zhèn)髅郊瘓F·南京出版社昨天正式推出的《金陵屐痕》一書,收集了54篇原汁原味的民國“驢友”在南京游玩后寫下的游記,全面展示了民國南京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風貌。
1949年的南京旅游者騎驢出游
《金陵屐痕》的編著者、南京市旅游學會會長邢定康告訴記者,早在清代末年,南京的現(xiàn)代旅游業(yè)就出現(xiàn)萌芽,1910年舉辦南洋勸業(yè)會吸引數(shù)十萬中外人士前來南京旅游。之后,南京就出現(xiàn)了中國第一個現(xiàn)代旅行社--中國旅行社,成為中國現(xiàn)代旅游業(yè)的里程碑。“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來南京旅游的人日益增多,意猶未盡的游客,將旅游體驗寫成游記,登載在由中國旅行社創(chuàng)辦的《旅行雜志》上。”《金陵屐痕》收錄的,就是民國時期的游記,其中47篇出自《旅行雜志》。
一篇原載于1949年《旅行雜志》上的文章《雨中游屐》,就向讀者回憶了其在1946年,與友人在南京自中山陵騎驢往靈谷寺游譚墓,再由譚墓騎驢到明孝陵的過程中,沿途的景色:“一路疏雨蒙蒙,杏花如錦,遠山近林,盡入畫面。”從當時留下的照片來看,兩位騎著驢游玩一番后,在靈谷寺下合影的身影,可不就是今天“驢友”的前身么?而且相當?shù)拿逼鋵崱?ldquo;當時游玩中山陵,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毛驢。”邢定康笑著說,“除了毛驢外,當時還有馬車可以乘坐。”
邢定康表示,馬車,可是南京當時最有名的兩大交通工具之一。“而且馬車是有停泊站頭的,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大約有6個左右的停泊站頭,就像今天的公交站臺。其中,大行宮到鼓樓,就有一站。”
中山路在民國時期就已現(xiàn)擁堵
《金陵屐痕》一書,記者簡略地翻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該書收錄的文章,被分為“覽勝篇”、“行游篇”、“交通篇”三個部分,內(nèi)容涵蓋了民國南京的景區(qū)景點、住宿、餐飲,以及往來這座城市的城際交通等,可謂民國南京的多方位記錄。邢定康表示,之所以做這樣的選編,是希望現(xiàn)代人通過民國旅游人的視角,觀察和了解古老的南京。
同樣刊載于1946年《旅行雜志》上的游記《京華煙云》,就在描述南京風貌的同時,也記錄了南京的交通和交通工具。首先,南京留給作者的印象是“大小吉普車多,多得幾乎無法估計,在漫長的中山路上,喇叭的聲音,此起彼應,沒有一刻寧息……”看來,那時中山路上就已經(jīng)有了擁堵,南京大都市的形象躍然紙上。
在如此擁堵的路況下,當時的交通警察是怎樣指揮交通的呢?這位作者也對此進行了形象的描述:“指揮交通的警察,站在十字路口的平臺上,非??腺u力氣。他指揮你的汽車轉(zhuǎn)彎時,整個身體隨著他的手勢,在平臺上也轉(zhuǎn)了一個彎。所以,同時有兩部汽車要去兩個方向時,他在平臺上就要繞一個圈子。”作者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畫面感,讓讀者似乎瞬間看到了69年前(1946年),那個正繁忙指揮著交通的警察。
花75分鐘從上海打“飛的”到南京
現(xiàn)在很多吃貨想吃某個城市的美食,自駕、坐火車、打“飛的”已是習以為常。但若是把這種行為放到78年前(1937年),你敢想象嗎?這不,《金陵屐痕》收錄的文章中,就有這么一篇《空中旅行記樂》,作者記錄的就是他打“飛的”從上海到南京,游玩以后當天往返的“瘋狂”經(jīng)歷。
在這篇文章里,你能看到作者孟述祖花了75分鐘,從上海打“飛的”,于早上8點一刻抵達南京,游玩了8個小時后,再乘“飛的”返回上海的完整經(jīng)過。在這短短8個小時內(nèi),孟述祖步行300步游覽了當時的黨史陳列館,也就是現(xiàn)在的第二歷史檔案館。然后分別使用馬車、出租汽車、人力車等交通工具,先后游覽了中山陵、夫子廟、靈谷寺、玄武湖等景點,還順便走訪了親戚。晚上5點零5分,他又乘飛機從南京明故宮機場坐飛機回上海,到家才6點多鐘,正好吃晚飯。
“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基本上把南京的交通工具都坐完了。他的一日游體驗,可以說為南京旅游的史料增加了豐富的一筆。”邢定康說。
游記處處體現(xiàn)了“小清新”文筆
該書的責任編輯謝微,在編完這本書后,被書中作者“小清新”的文風深深打動了。“這些作者中的大部分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他們的字里行間,卻洋溢著民國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懷。”
他們認為在游玄武湖的時候,“能學得大自然的嚴肅與豪華,拘謹與奔放,雄偉與纖細”“能充實你的生命,豐富你感情的泉源”.他們喜愛雨花石,又擔心雨花臺的石子會被貪婪的游客搜尋光。他們施行“春牛首、秋棲霞”的旅行安排,更愛金陵的肅穆與天然,而鄙夷秦淮河上過分矯揉粉飾的所謂“摩登”.
他們將北極閣稱作“樹里山”,對山上那“多葉的樹、多花的樹、嫩綠的樹、濃綠的樹,不計其數(shù)的樹,各種各樣的樹”連成一片的壯觀艷羨不已。相比高檔飯店里的豪華筵席,他們更愛在薄暮下的夫子廟,坐在長凳上吃一碟油煎鍋貼。他們覺得風韻淡雅甚至有些荒寒寥瑟的莫愁湖比“斷橋殘雪”之景更妙。他們亦曾在疏雨蒙蒙中,騎驢自中山陵往靈谷寺游譚墓;杏花如錦,遠山近林中,他們當了一回最早也是最風雅的“驢友”,將小清新之風格發(fā)揚到了極致,足以讓今天的小清新們汗顏。
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懷讓人感動
除了對美的感受之外,這些民國的作者們在文章中也顯示出他們一顆憂國憂民的心與一份濃濃的愛國情懷。有人在民國二十六年撤離南京之時,帶走了紫金山腳下的一撮泥土,之后在戰(zhàn)亂中輾轉(zhuǎn),一直將這一包泥土隨身帶著。八年抗戰(zhàn)結(jié)束后,他復原乘飛機回來,當飛到紫金山上空時,他將這一包珍藏多年的泥土自飛機窗口拋灑了下去,詩意地表達了一份濃濃的懷土之情。
可以說,《金陵屐痕》里的文章不僅僅是對南京風物景色的記述,更多地反映了金陵古城的人文情懷、城市性格,帶有鮮明民國時代特色,讀來令人耳目一新,饒有趣味。據(jù)悉,此次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金陵屐痕》與去年出版的《金陵舊顏》《金陵物語》兩部,都被列入“南京印象”叢書系列。“南京印象”叢書致力于對南京民國文化的開墾與整理,再現(xiàn)老南京風貌?!督鹆昱f顏》主要介紹了“名人筆下的老南京”,《金陵物語》重點介紹了“外國人眼中的老南京”,此次出版的《金陵屐痕》則是“旅游者眼中的老南京”.
“我們編著這本書最大的遺憾,就是書中的很多作者查不到出處。但我們還會繼續(xù)做這項工作,盡量多的找到文章的原作者。”邢定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