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紀念會暨第一次院士會議合影
1947-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舉的內幕鮮為人知。本文利用夏鼐日記的材料,對院士的提名過程、選舉情況尤其是分析評議詳加記述,回顧了一個學術大家云集時代的歷史風云。
代表北大史語所列席
1947年10月15日,夏鼐作為史語所代表列席中研院評議會第二層第四次會議,至下午"討論院士候選人名單之審查辦法,幾經討論,決定院士候選人不得超過正額(即88至100人)之一倍".此次會議前,全國各大學、各學院各專門學會以及各研究機關就依據《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五條規(guī)定推舉院士的兩項資格條件,各就數(shù)理、生物、人文三組提名有四百多人。不僅提名人數(shù)還有評選辦法評議會就討論數(shù)次。
在正式院士候選人名單公布前,負責人文組召集人的胡適在1947年5月22日日記里已列出人文部分的擬提名單:哲學(吳敬恒、湯用彤、金岳霖);中國文學(沈兼士、楊樹達、傅增湘);史學(張元濟、陳垣、陳寅恪、傅斯年);語言學(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考古學及藝術系(董作賓、郭沫若、李濟、梁思成)。人文地理和民族學想不出人名。其中,中國文學部分并不包括文藝創(chuàng)作家。
胡適在當晚給中研院總干事薩本棟、史語所所長傅斯年的信中特意提到:吳敬恒、張元濟、傅增湘、楊樹達,希望擬提名單有此四人。
傅斯年在給胡適的信中也擬有人文組20人名單并簡要說明:"中國文學:(1)吳敬恒;(2)胡適,以上關系文學風氣者;(3)楊樹達,經籍考訂;(4)張元濟,古本流傳,泛言不能,專就百衲本言,因此者??庇洸⑽纯幸病J穼W:(1)陳寅?。唬?)陳垣;(3)傅斯年;(4)顧頡剛;(5)蔣廷黻,近代史當無第二人;(6)余嘉錫或柳詒征。柳不如余,但南方仍不可無一人??脊偶懊佬g史:(1)李濟;(2)董作賓;(3)郭沫若;(4)梁思成。哲學:湯用彤、馮友蘭、金岳霖。語言: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
1947年10月16日上午,中研院分組討論候選名單,會議開到下午六點多才散會。本沒資格參加分組討論會的夏鼐代表史語所列席,首先將任偽職的容庚不予放進考慮。最后審查各科,文史方面選出31人,經濟方面提出馬寅初、劉大鈞、何廉、方顯廷、楊西孟、巫寶三、吳大業(yè)7人,法律方面提出王寵惠、王世杰、燕樹棠、郭云觀、李浩培5人,討論到中午十二時才散會。下午繼續(xù)審查化學組加入孫學悟、朱汝華、黃子卿、紀育經4人,物理組加入桂賀廷,生物學和農學刪去陳宗一、侯(原文如此)兩人,礦物學加入陳克恢。胡適當晚為擬定人文組諸人"合格之依據",工作到凌晨四點才睡,可想院士選舉之費神。
商定修正草擬考語
1947年10月17日上午,評議會繼續(xù)開會分組審查名單,至晚上七時才散。最后候選人名單于當晚七點公布,總計:數(shù)理組49人,生物組46人,人文組55人,共計150人。候選人名單除公布外,還要有候選人評語以資參考和昭示。人文組考古及藝術史部分候選人評語由夏鼐起草,人文組其他部分評語則由胡適草擬。
夏鼐日記1947年10月23日記載,胡適為院士候選人考語一事花費了一天的功夫。如胡適給自己的考語:"研究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曾有開創(chuàng)新風氣的貢獻",胡適初擬將末句改成側重治學方法,后來索性刪掉;陳寅恪考語原為:"天才最高,功力亦最勤謹,往往能用人人習知之材料,解答前人未能想到之問題,研究六朝隋唐史最精。"最后改為:"研究六朝隋唐史,兼治宗教史與文學史。";顧頡剛考語原為:"以懷疑精神研究古史,對于古代傳統(tǒng)有廓清之功,倡導古地理學之研究,亦甚有貢獻";傅斯年考語原為:"治中國上古史,能利用新材料與新眼光,考訂舊史料,于古代制度、地理及文籍體制,有獨到之見解或新鮮之說明。"馮友蘭考語原為:"研究中西哲學思想,曾試作融會貫通之探討。"徐炳昶考語原為:"治古史,時有大膽的假設,所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頗多創(chuàng)見。"陳垣考語原為:"專治中國宗教史,搜集材料最勤,考訂最謹嚴,論斷亦最精確,其余力所治??睂W、年歷學、迻譯學皆為有用工具",后改為"亦均有特殊貢獻".
這些考語最后都有修改,以便與數(shù)理和生物組相一致。上述諸人除徐炳昶外最后都當選中研院院士。胡適草擬考語后由夏鼐與李濟商定修正,評議會英文稿也要修正,最后將這些材料整理存檔備案。
院士選出后作評議分析
最后一步是院士名單的確定。夏鼐日記1948年3月25日記載,下午開會審查院士選舉,到27日院士名單才最終出爐。胡適日記記載:"中研院選舉院士的結果---先后五次投票的結果--選出院士八十一人。"夏鼐日記記載:"晚間評議會閉會,院士選舉已完畢。聞共投票五次,數(shù)理生物二組,在第二次后即無增加,惟人文組第二次加柳詒征,第三次加顧頡剛,第四次加余嘉錫,第五次加吳敬恒,始滿81之數(shù)(第四次即滿80人,但當時同人以數(shù)理組28人,人文組27人,生物組僅25人,希望生物組能增加,但終未能也。吳敬恒之加入,以朱院長之再三懇求,始于最末一次當選)。"至此中研院第一屆81名院士全部選出。
1948年4月14日,中央研究院發(fā)給院士陳垣的信寫道:"本院依照組織法之規(guī)定,設置院士八十至一百人。當經本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第二屆評議會第五次年會就上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告之第一次院士候選人一百五十人中依法選出八十一人為本院院士,并于四月一日將當選院士名單在國民政府公報公告,同時呈報國民政府備案。敬查先生業(yè)經當選為本院院士。除關于當選院士證書、證章正在設計式樣,俟另寄奉外,相應檢奉院士名單,函請詧照。此后尊址如有移動,并希隨時示知,以便通訊為荷,此致陳垣先生。代理院長朱家驊。附名單一份。"
夏鼐日記1948年11月2日記載:"晚間寫《第一屆中研院院士之統(tǒng)計分析》。"11月4日,"上午將《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一文寫畢,擬交觀察社或他雜志登載。"這篇登載于1948年第5卷第14期《觀察》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分析》從年齡、地域、學歷、職務等方面運用圖表和數(shù)據對當選院士作了宏觀分析。
此文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對某些未入選院士者,夏鼐解釋原因是提名辦法不佳,以致未被提名。第二,總括而言,數(shù)理生物兩組基礎較弱,人文組較強。人文組當選院士超過六十者有八人之多,八人中兩人是社會科學,其余是文史科學。呈現(xiàn)此種局面在于文史科學繼承清代樸學一系統(tǒng),已有相當?shù)幕A。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