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用新聞布疑陣 嚇退傅作義十萬兵

時間:2013-12-31 10:09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什么是新聞?新聞是受眾關心的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信息傳遞。


  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的解放事業(yè),無時不在發(fā)生重大事件,又無時不受到解放區(qū)內外、國內外受眾的關注。連斯諾這樣的西方記者也要突破千重阻隔來報道毛和他的事業(yè)。寫新聞本來不該是毛或政治領袖們干的事情,他們是新聞的主體,是創(chuàng)造時勢的英雄,是被采訪的對象,各國領袖親自上陣寫新聞的也確實少見。但毛澤東要親自捉刀,而且還留下了至少52篇寫作和修改的新聞作品(見《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12月版)。這在中外政治史和新聞史上也是罕見的一例??赡苡幸粋€原因,中國革命是農民革命,隊伍中的文化人不多,人手不夠,毛急而無奈,只好親自上陣。當然還有一個理由,毛未當領袖時就在北大旁聽新聞,又回湖南創(chuàng)辦刊物。他身懷絕技,技癢難熬,關鍵時刻別人撰的稿又不合他意,便撥開眾人,親自拍馬上陣。他也確實技高一籌,留下了不朽的新聞名篇和幾段新聞佳話。


  毛澤東怎樣寫新聞?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講政治,有高度,有氣勢,留下了時代印痕;二是語言生動、簡潔,有個性。說到底是殺雞用牛刀,冰山露一角,這是一個政治家、文學家在借媒體的一角來做文章。本來新聞這個行當有兩個重要的助手:政治和文學。汝欲學新聞,功夫新聞外,政治制高點,文學展翅膀。毛澤東政治引領,文學潤色,這新聞以外的功夫,不是普通記者、報人所能比的。

 

 

  用政治家的眼光寫新聞

 


  毛澤東是主張政治家辦報的。解放后有一次佛教領袖趙樸初陪毛澤東見外賓,客人未到,毛問道:“佛經里是不是有這樣的句式:趙樸初不是趙樸初,是名趙樸初。”毛是大政治家,在他眼里,新聞不是新聞,是名新聞,而實質是政治(新聞有四個屬性:信息、政治、文化、商品)。他是把新聞當作政治,當作軍事棋盤上的棋子來用的。在著名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開篇第一句就是:“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他在《政治周報發(fā)刊理由》中說,反攻敵人的方法就是“忠實地報告我們革命工作的事實”.他親自動筆,用新聞稿、評論、發(fā)言人談話、按語等來宣傳群眾,反擊敵人。


  1945年,蔣介石要破壞和平,挑起內戰(zhàn)。胡宗南欲進攻陜甘寧邊區(qū),毛立即寫了《爺臺山戰(zhàn)事擴大》揭其預謀,制敵于未動。1948年蔣介石、傅作義欲偷襲石家莊,威脅已進駐西柏坡的黨中央。毛寫了《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沿線人民準備迎擊蔣傅軍進擾》,將蔣軍之兵力、部署公之于報端,敵雖出兵,見我有備,只好撤回。其實當時我之守備實在空虛,這是一出名副其實的空城計。而當我軍進入反攻階段后,他的新聞稿《中原我軍占領南陽》《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宣告滅亡》,又是一聲聲進軍的號角。這些新聞稿都是政治炸彈。


  雖然是從政治上著眼,為戰(zhàn)略服務,毛的新聞稿還是寫得中規(guī)中矩,時間、地點、人物、現(xiàn)場,躍然眼前。他是用新聞來翻譯政治。下面僅舉一例:


  東北解放軍正舉行全線進攻,遼西蔣軍一個軍被我包圍擊潰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新華社遼西前線二十七日十七時急電]由沈陽進至遼西的蔣軍五個軍,已全部被我包圍和擊潰。我軍俘敵數(shù)萬,現(xiàn)正猛烈擴張戰(zhàn)果中。此五個軍,即新一軍、新三軍、新六軍、七十一軍、四十九軍,全部美械裝備,由廖耀湘統(tǒng)率,錦州作戰(zhàn)時即由沈陽進至新民、彰武、新立屯地區(qū)。錦州攻克,長春解放,該敵走投無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鎮(zhèn)、打虎山地區(qū),企圖逃跑。我軍迅移錦州得勝之師回頭圍殲,飛將軍從天而降,使該敵逃跑也來不及。蔣軍尚有五十二軍、五十三軍、青年軍整編二○七師(轄三個旅)及各特種部隊、雜色部隊,在沈陽、鐵嶺、撫順、本溪、遼陽、新民、臺安等處,一部占我海城、營口,連廖兵團在內,共有二十二個正規(guī)師,加上其他各部,共約二十萬至三十萬人,為蔣軍在東北的主力。廖兵團五個軍,則為其主力中的主力。從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內,蔣介石三至沈陽,救錦州,救長春,救廖兵團,并且決定了所謂“總退卻”,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睜起眼睛向東北看著。他看著失錦州,他看著失長春,現(xiàn)在他又看著廖兵團覆滅??傊粭l規(guī)則,蔣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恥事業(yè)的滅亡。我東北人民解放軍全軍現(xiàn)正舉行全線進攻,為殲滅全部蔣軍而戰(zhàn)。 ( 見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九日《人民日報》)


  這條465個字的消息又是一顆政治炸彈。是強烈地針對戰(zhàn)場形勢和國共兩黨斗爭的時局。


  開始一句導語“蔣軍五個軍,已全部被我包圍和擊潰”之后,就不厭其煩地將戰(zhàn)事的時間、地點、過程、結果反復交待,甚至敵軍的番號、位置、路線也說得極詳細具體。因為是決戰(zhàn)的關鍵時刻,受眾(包括敵我雙方)對戰(zhàn)場上每時每刻的勢態(tài)、軍力變化都極為關注。不要小看這一點,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記者、通訊員經常在稿件中丟掉重要細節(jié),讀者最想知道的要素他就是不說。究其原因是受眾意識淡漠。


  什么是新聞?新聞是受眾關心的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信息傳遞。1919年徐寶璜在北京大學首開新聞學時就強調“新聞是閱者所關心之最近之事實”.可惜解放后半個多世紀,新聞教科書中的定義都不提“受眾”(閱者)。特別是長期以來機關報一統(tǒng)天下,形成了我說你聽的壞文風,更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新聞規(guī)律。


  平時記者寫稿經常以我為主,忘了讀者是上帝。受眾是新聞能成立的前提,沒有人看的新聞,說了沒用,構不成新聞;受眾關心的新聞,你說不全,等于白說,也構不成新聞。沒有受眾,就沒有新聞,就這么簡單。學術中許多最基本的原理并不高深,只是自然的存在,只要到實踐中一悟就知。


  毛的軍事新聞稿都是用來長我志氣,瓦解敵軍,扭轉形勢的,有極強的指向性,在這里他使用新聞要素(軍情)如同用兵。相信每讀到稿中一個被殲滅的敵軍番號,我軍民都為之一躍,而蔣介石則心中一陣劇痛。用事實說話,這就是新聞的力量,也正如毛在《政治周報發(fā)刊理由》中連說的四個:“請看事實”。

 

 

  用個性的語言寫新聞

 


  長期以來我們的消息、廣播,讀來、聽來都是一個味,謂之“新華體”,沒有了個性。我們常說“文如其人”,語言就是作者的鏡子,能照見他的風采。毛澤東的新聞語言簡練、通俗。這也是新聞寫作最基本的要求,但又是最難的,難在出新,難在簡練、通俗共性之中下的個性。新聞語言有兩個源頭,一是電報語,要求簡而明。因為當初報紙的消息都是電稿,以字算錢,不能奢侈,逼你精短。二是口頭語,消息要讀,要聽,要求通俗。可惜“經院派”“新華體”都做不到這一點。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毛澤東與傅作義姑舅親戚
  • “文革”波及坦桑尼亞 總統(tǒng)求助毛澤東
  • 敵偽特務行刺毛澤東被警衛(wèi)戰(zhàn)士擒獲
  • 北平解放歷史:劉仁曾指示通過傅作義的親信做工作
  •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造的幕后故事
  • 領袖們怎樣立規(guī)矩?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