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真的近百年沒有舉行過科舉考試嗎?

時間:2013-11-25 11:17來源:《中國歷史上的49個謎》 作者:張志君 點擊: 載入中...

  "八倡、九儒、十丐"這幾個字在剛剛粉碎"四人幫"時,是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的詞組。中國大陸的許多人在批判"四人幫"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時,常把元朝人這段發(fā)自己朝代牢騷的牢騷話當成歷史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歷史學家"甚至由之推斷,元朝立國到亡國近百年間沒有舉行過一次科舉考試。由于這位史學家頗有名氣,有相當一部分喜歡"文化快餐"的人相信了他的話,于是,又一個誤區(qū)出現(xiàn)了--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設(shè)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楊廣時始置進士科。唐代于進士科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至武則天時則天本人親行殿試,并增設(shè)武舉。其由皇帝特詔舉行者,稱為制科。一般的史學著作或工具書,在談到科舉制度時前舉唐、宋,后舉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元代根本就沒有舉行過科舉考試,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大漠深處有"綠洲"

 


  元代究竟是否舉行過科舉考試,我們還是應(yīng)該讓《元史》來說話。


  《元史·選舉志》:"太宗始取中原,中書令耶律楚材請用儒術(shù)選士,從之。九年秋八月,下詔令斷事官術(shù)忽斛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考試,以論及經(jīng)義、詞賦,分為三科,作三日程,專治一科,能兼者聽,但以不失文義為中選。其中選者復(fù)其賦役,令與各處長官同署公事。得東平楊奐等凡若干人,皆一時名士。"


  太宗即元太宗窩闊臺,太宗九年即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是蒙古時代一個最為有名的賢相。這段歷史告訴我們,蒙古立國之初確實行過科舉考試,考試中選者享有免除徭役、賦稅,與長官同署公事的權(quán)利,并且點出了第一批中選者中的榜首楊奐的名字。


  也許有的人要斤斤計較蒙古帝國與元帝國之間的區(qū)別,認為開科取士的是蒙古,元代根本未曾開科取士,這話也不對。


  我們不妨再引一段《元史》。


  《元史·選舉志》:"(元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學士承旨王鶚等請行選舉法。遠述周制,次及漢、隋、唐取士科目,近舉遼、金選舉用人與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為負舉法廢,士無入仕之階,或習刀筆以為吏胥,或執(zhí)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販鬻以為工匠、商賈,以今論之,惟科舉取士最為切務(wù)……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中書左三部與翰林學士設(shè)立程式,又請依前代立國學,選蒙古人諸職官子孫百人,專命師儒教習經(jīng)書,俟其藝成,然后試用。"


  此舉因故未果。


  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九月,當時的丞相火魯火孫、留夢炎等人又一次重新建議開科取士,雖然也因故未果,但當時的科舉取士的方略卻確定了下來。


  到了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十月,當時的中書省官員又上書給皇帝,稱"科舉事,世祖、裕宗累嘗命行,成宗、武宗尋亦有旨,今不以聞,恐或有詛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經(jīng)學實修己治人之道,詞賦乃摘章繪句之學。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故士習浮華。今臣等所擬,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皆不用,專立德行、明經(jīng)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建議皇帝重開科舉,不過范圍比隋、唐時代縮小了,只有德行、明經(jīng)二科。


  元仁宗立即準其所請,并頒下一道詔書。這位皇帝大人在詔書中說:"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shè)官分職,征用儒雅,崇學校為育材之地,議科舉為取士之方,規(guī)模宏遠矣。聯(lián)以眇躬,獲承丞祚,繼志述事,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jīng)術(shù)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朕所不取。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制!"


  元仁宗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帝國所屬各州、郡、縣遵從皇帝的旨意推選出"賢者、能者"參加科舉考試。


  公元1315年2月,各州、郡、縣推選出來的士子會試京師。


  愛育黎拔力八達雖然是個蒙古人,但他所下的詔書可一點也不"蒙古".


  在他所下的詔書中對哪些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考試的內(nèi)容,甚至監(jiān)考人員的組成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


  我們首先看看哪些人可以參加考試:


  詔書上說的是:"年及二十五以上,鄉(xiāng)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jīng)明行修之士"--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德才兼?zhèn)?quot;者方可以參加考試。


  考試的內(nèi)容:


  "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jīng)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nèi)設(shè)問,用《朱氏章句集注》。其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為中選。"通過了第一場考試之后,接著考第二場:"第二場第一道(題)以時務(wù)出題,限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jīng)、經(jīng)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nèi)出題,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復(fù)以己意結(jié)之,限三百字以上;經(jīng)義一道,各治一經(jīng),《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為主,已(以)上三經(jīng),兼用古注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注疏,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一場通過以后,考第二場:"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nèi)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接著是第三場,"第三場策一道,經(jīng)史時務(wù)內(nèi)出題,不矜浮藻,惟務(wù)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所有這些都通過之后,漢人、南人作一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稱為"及第二甲",皆授給正七品的官職,第三名以下皆授正八品官職。


  蒙古、色目人只要通過兩場就可賜進士及第(因為他們漢文化水準較低)。


  為了保證科舉考試的公正性,詔書中還規(guī)定了監(jiān)考人員:總監(jiān)考由監(jiān)察御史和廉訪司官員擔任,分監(jiān)考由知員舉、同知員舉等人擔任。


  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春三月,經(jīng)過嚴格考試,蒙古人護都答兒,漢人張起巖等56位士子,及第、出身有差。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歷史上的霧霾是如何記載的?
  • “倒楣”一詞源于舊時代科舉考試
  • 元朝詩歌大賽獎金堪比諾貝爾獎
  • 梁漱溟:出身"詩禮仁宦"之家 是元朝宗室后裔
  • 元朝時忽必烈把京杭大運河北端點修在積水潭
  • 元朝的民族歧視性賦稅制度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