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時間:2011-12-19 18:34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作者:admin 點擊: 載入中...


故宮:“世界上最大的宮殿”這樣的稱號足以說明許多事情——建筑的宏偉、規(guī)模的宏大、驚人的珍寶,更有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在這里發(fā)生。沒有一個游客可以拒絕這樣的魅力,集大中華千年歷史積淀于一身的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后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紫禁城,四面環(huán)有高10m的城墻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占地面積達780,000㎡。城墻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xiàn)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筑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墻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yǎng)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后寢”。前后兩部分宮殿建筑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筑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xiàn)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jù)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書名畫、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于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xù)對文物進行整理,并就宮內開辟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薈萃,極一時之盛。

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余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別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shù)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迺賢《城南詠古詩》,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杰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藏。

頤和園

這座最大的皇家園林,以她寬闊的水面,帶給干燥的北京城幾許柔美。雕梁畫棟的長廊,不僅成了連接皇家園林的紐帶,而且本身就是一件藝術珍寶,在你的行走中逐漸綻放著皇家園林的氣勢與柔情。

1960年頤和園首批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西郊,風景優(yōu)美,是個名園薈萃的地方。頤和園就建在這里,它的前身是清漪園,圓明園的屬園。建于萬壽山之麓,其西為西湖后改為昆明湖。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其母后助壽而成。

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1888年,清光緒年間,慈禧利用海軍軍費和其他款項在遺址上重建,并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遭八國聯(lián)軍嚴重破壞,1903年修復。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頤和園作為皇家園林的使用功能從此結束。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外開放參觀,一直延續(xù)至今。 頤和園是目前世界上建筑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價值最高的一座皇家園林博物館。占地四千三百畝,數(shù)十處參觀點分布在萬壽山和昆明湖岸邊。蒼翠如黛的萬壽山,碧波漣漪的昆明湖,輝煌壯觀的建筑群,按造園藝術栽種的各種植物,周圍借景及人工美與自然美的天然巧成,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精妙絕倫的具有中國鮮明文化特色的山水畫卷。

頤和園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中間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沖檐的亭子。長廊東西兩邊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銜接著對鷗舫和魚藻軒兩座臨水建筑。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著一座八面三層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樓。長廊沿途穿花透樹,看山賞水,景隨步移,美不勝收。長廊彩繪屬于“蘇式彩畫”,是中國木結構建筑上的裝飾藝術。它的特點是:主要畫面被括在大半圓的括線內(稱為“包袱”);無固定結構,全憑畫工發(fā)揮,同一題材可創(chuàng)作出不盡相同的畫面。長廊彩畫題材廣泛,山林、花鳥、景物、人物均有入畫。而其中最引人入勝的當數(shù)人物故事畫。1990年,長廊以建筑形式獨特、繪畫豐富多彩,被評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

我國自古即有在名山大川、園林名勝、樓榭池臺等處鐫刻題詠的傳統(tǒng)。而在頤和園中,鐫刻、楹聯(lián)、匾額更是隨處可見。這些匾額楹聯(lián)或借古喻今,或詠物抒懷,也有的反映整個園林或當前景點的建造特色,甚至聯(lián)想了祖國各地的山川秀色。這些有限的文字能夠揭示出眼前景物的無限意趣,借廖廖數(shù)語點出園林山水中蘊涵的特定主題,從而使園林、文學、書法、音樂、繪畫諸多藝術達到了珠聯(lián)壁合、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園林景物更具詩情畫意,強化了園林美景的藝術感染力。

以詩文形式對頤和園及其前身清漪園的寫照。作者既有清漪園建設決策者、一代君王——乾隆皇帝,也有有清朝的官吏才俊;有綸巾大家,也有尋常文人;有人民領袖,也有各界布衣。詩文之間,既有對頤園建設的記錄,也有對此曠世之作的贊嘆;有對它所受摧殘的哀戚描述,也有對它青春再現(xiàn)的歡欣贊頌。讀來如臨其境,掩卷良久,其情其景依然歷歷在目,令人魂牽夢縈,神游不歸。

什剎海
有這么一片地兒,有水透著靈氣,還有王府、胡同什么的供你把玩,就是單單在水邊的柳樹下喝杯茶、曬曬夕陽也是一種樂子。更好的是,這種樂子是親切的,不是圍在圍墻里——什剎海,難得的好地方,而且還不是圈起來收費的景點。

什剎海地區(qū)位于西城區(qū)的東北部,總面積146.7公頃(地安門外大街以東地段未計入),就北京舊城(明清北京)而言,它處于上風上水的西北方。

依對角(東南、西北)方向貫穿了什剎海地區(qū)的相互貫通的前海、后海和西海是一片總面積33.6公頃的濕地,占什剎海地區(qū)總面積的23%。濕地是最佳的人居環(huán)境。北京皇城內的前三海濕地被皇家獨占(北海、中海、南??偡Q西苑),后三海濕地則為達官顯貴競居之地。由于有了這樣一重歷史形成的文脈、地脈,直到清王朝結束了將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什剎海地區(qū)仍舊是一個貴中之貴的地區(qū)。

今天的什剎海地區(qū)是北京城區(qū)25片保護區(qū)(在確定整體保護北京舊城以前確立的25片保護區(qū))中面積最大,現(xiàn)狀相對最完整的一片,還是唯一擁有濕地(水面)的保護區(qū)。因此早在1992年,什剎海地區(qū)就經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命名為“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qū)”。該會議還指出:“什剎海地區(qū)是城區(qū)內知名的風景勝地,是古都風貌、民俗風情較集中的地區(qū),什剎海與北海、中南海組成內城六海水系、不僅對都市生活的諸多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對美化凈化城市環(huán)境起著積極的作用。”

什剎海景區(qū)是目前北京市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中最大的一片,景區(qū)內文物古跡、歷史遺存眾多,流傳著許多歷史故事。包括恭王府、醇親王府在內,什剎海地區(qū)共有文物保護單位40處,其中國家級4處、市級13處、區(qū)級23處,是北京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重點區(qū)域

什剎海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qū)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帶,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qū),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后三海”。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三海水面占53.6公頃,綠地面積10公頃,道路用地10公頃。什剎海風景區(qū)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成為什剎海頗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則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贊美什剎海的神韻。這里有大量典型的四合院、胡同及與歷史名人有關的傳說典故。遠至郭守敬、納蘭性德、張之洞、近至魯迅、宋慶齡、郭沫若、汪精衛(wèi)等都在此留有足跡。

什剎海是北京城內元大都時期的古老水域、34公頃水面碧波蕩漾,兩岸依依垂柳掩映著王府、寺廟、鐘鼓樓和名人故居。從水路穿過銀錠橋去宋慶齡故居、廣化寺和恭王府花園。日落西山船行什剎海,游人點起紙河燈放入水中,燈浮水面沿船尾浮動,忽明忽暗燦爛一片,這一景象使人恍如回到唐宋年間的西湖月夜。什剎海公園位于北海公園以北,由東南向西北延伸的三個水域組成,依次為前海(什剎海)、后海和西海 (積水潭)。又稱十剎海、十漢?;蚴婧?。

什剎海歷史悠久,早在13世紀,蒙古滅金,被稱作金中都的金代北京城(在現(xiàn)在北京城區(qū)的西南一帶)的宮殿毀于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guī)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jù)之一,體現(xiàn)在: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墻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

(責任編輯:adminkjxb)
>相關新聞
  • 《雷雨》最早演出時也曾有“笑場”
  • “密云”之名是怎么來的
  • 陳毅之子“文革”后婉拒關照
  • 張家口因何被稱為北京的“北大門”
  • 西瓜是什么時候傳入北京的
  • "八達嶺"的由來之說哪個更靠譜兒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