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秦家塬,目之所及皆是沿山勢起伏的巨大草甸。西風起,牧草翻卷波浪,馬群嘶鳴牽引遐思:這難道就是早期秦人牧馬之處嗎?
秦家塬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處甘肅與陜西兩省交界的關山一帶,絲綢之路東段的關隴古道穿山而過。自商周以來的幾千年間,這里車馬縱橫,繁盛一時?!顿Y治通鑒》中可見“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描述。
這是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關山上的高山草甸與森林(6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遷徙交融的人群中,就有西遷而來的早期秦人?!妒酚洝酚涊d,早在上古時期,秦人遠祖就是“馴獸大師”,曾“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被派往“汧渭之間”為王室養(yǎng)馬。因“馬大蕃息”,周孝王將其封于秦,“使復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
秦人靠牧馬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關山地區(qū)。如今,秦家塬上依舊草木繁盛、馬群悠然,或能引發(fā)千年一瞬的錯覺。
行走間,逢著一位牧馬人。50歲的他名叫楊建紅,來自不遠處的楊店村。得益于這里肥美的牧草和口口相傳的養(yǎng)馬秘訣,老楊養(yǎng)起馬來無師自通。
這些年,他先后從位于河西走廊的山丹馬場運來山丹馬、河曲馬,馬群數(shù)量擴充到20多匹。仔細一問,這些馬竟沒有標記,僅靠世代相傳的土哨子聯(lián)絡。
“不會丟嗎?”面對記者的疑惑,老楊不緊不慢地吹出一聲口哨。山坡下的馬群立刻移動起來,不一會兒便湊到身前,舔起主人手中的食鹽。這是老楊給馬的加餐時間,通過喂鹽讓馬變壯,是他從老一輩人那里學來的秘訣之一。
幾千年前,非子或許也同老楊一樣,憑著好手藝將夢想付諸關山之上。養(yǎng)馬讓秦人先祖提升地位,也讓如今的人們擺脫貧困、實現(xiàn)小康。老楊說,他每年都向全國各地的馬場出售馬駒,4000多元一匹的馬駒,一年能賣十四五匹。
駿馬得以縱橫山野,只因有人護衛(wèi)著草原。為保護關山草原生態(tài),張家川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啟動每年2000到4000畝不等的造林工程。
關山林場場長邵新文說,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關山林場林地面積增加10萬畝,馬匹數(shù)由3000多匹壓減到幾百匹,草場退化現(xiàn)象明顯改善。如今,在牲畜數(shù)量合規(guī)的前提下,牧民能夠進入林場適當放牧。
“就是,草肥了,樹多了,我和馬還經(jīng)常在樹下乘涼哩。”喂完馬的楊建紅加入對話,他為草場的變化而欣喜。
如今,張家川縣境內關山地區(qū)森林覆蓋率已達20%以上,當?shù)卣诖蛟鞂⑸鷳B(tài)、歷史相結合的文旅項目。當游客翻越關隴古道,登上秦家塬,藍天、白云、牧民、駿馬將帶他們穿越歷史,回到草長鶯飛、駿馬奔騰的非子時代。
數(shù)千年斗轉星移,作為中國西北重要生態(tài)屏障的關山蔥蘢依舊,見證著人與自然在綠色發(fā)展的探索中和諧相處、互惠共生。(新華社記者王紫軒、胡偉杰、郎兵兵)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