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氣是什么?是陽光下的淺淺酒窩,是撲在懷里的溫暖擁抱,是孩子眼里的璀璨光芒,更是一種特別的緣分。對于張培琴一家而言,9歲的然然(化名)和7歲的智智(化名)的到來便是最大的福氣。
身為甘肅省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職工,張培琴最害怕見到孩子受苦。2016年,眼見經(jīng)過手術(shù)身體虛弱的然然,張培琴主動向院里申請,把當時3歲的她接到家中悉心照顧。一年后,張培琴又接回了同樣情況的妹妹智智。從此,然然和智智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家”。
5月17日,張培琴給智智扎辮子。新華社記者杜哲宇攝
張培琴起初擔心過家里人反對,但沒想到家里都接納了姐妹倆,曾被遺棄的她們在這里成了家人眼中的寶貝。
近年來,為了讓福利院里的孤殘兒童享受到更好的呵護,我國不斷探索新型孤殘兒童養(yǎng)育模式,“居家養(yǎng)育”便是其中一種,既可讓孩子們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又能得到福利院的醫(yī)療和教育服務(wù)。
活潑可愛的然然和智智分別存在足部缺陷和肛門閉鎖的疾病,也都經(jīng)歷過大大小小的手術(shù),縱使身體存在缺陷,經(jīng)歷痛苦,來自家庭的愛卻從未減少分毫。
5月27日,張培琴帶然然和智智(左一)一起踢毽子。新華社記者杜哲宇攝
為了讓姐妹倆茁壯成長,家里人做好了分工。“奶奶晚上睡在床邊,生怕姐妹倆掉下來;爺爺不辭辛勞,每天負責上學的接送;哥哥姐姐輔導寫作業(yè);丈夫上班之余也力所能及地幫忙;我和奶奶還要每天幫著孩子們做2小時的康復訓練……”張培琴說。
“一天做飯就得五六次,尿不濕要換十六次。”張培琴永遠不會忘記剛來到家的智智,身體是那樣瘦弱,“走路都得靠學步車”。隨著姐妹倆的個頭一天天往上“蹭”,“放不下”的照顧也慢慢變成了“離不開”的親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張培琴一家人的照顧下,姐妹倆在幸福與快樂中成長,姐妹倆的懂事更讓張培琴認為這一切都值得:替“媽媽”捶捶背,幫“奶奶”收拾廚房,勸“爺爺”戒煙,用彩色鉛筆畫出最愛自己、自己最愛的家人。“她們什么都懂,懂事得讓人心疼。”
在福利院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張培琴深刻認識到,相比于身體缺陷的治療與康復,心理上的撫慰更為重要。為了讓“福氣”姐妹遠離自卑、自棄,張培琴帶她們出去玩的時候,會握緊她們的小手,自豪地告訴別人,這是自己的女兒。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有時張培琴不得不戴上一張嚴厲的“面具”,讓然然和智智自己洗襪子、洗內(nèi)褲,有錯就讓她們反思,動不動就板起臉講道理,誰勸都不管用。待姐妹倆睡下后,張培琴都會偷偷地再去替她們洗干凈衣物。
5月27日,張培琴帶然然在放學回家路上買文具。新華社記者杜哲宇攝
“也想要寵著她們,也想天天都把她們抱在懷里。”張培琴的嚴厲卻是她深沉的愛,“怕她們長得太快,離開這個家;也怕時間過得太快,她們來不及學會照顧自己。”
“六一”到了,張培琴早早給姐妹倆買好了新衣服和新鞋子,要帶她們?nèi)プ钕矚g的公園玩,“不論做什么,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氣”。(記者白麗萍、崔翰超、杜哲宇)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