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11月12日,洛陽理工學院為313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fā)放過冬棉衣。為保護學生隱私,學校購買的棉衣款式多樣,貧困生可以自由挑選,試穿到滿意為止,而這樣的資助活動已經連續(xù)舉辦11年了。
人文關懷應該是每個高校應有的教育理念。洛陽理工大學這樣的“隱形資助”方式,尊重了貧困生的隱私,維護了他們的自尊,恰恰體現了人文關懷。
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共資助學生1.06億人次,累計資助金額達2126億元。不過,我們不能將資助工作理解為狹義的經濟支持,對受資助的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資助過程中所實現的育人效果。
教育部在2017年印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也將資助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充分保護學生隱私,建立科學的資助機制,便是實現“資助育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根據社會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學生資助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高校積極行動,創(chuàng)新機制、擴展形式,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工作,創(chuàng)造出了不少好的經驗和做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會檢測學生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費,如果每個月低于200元,就會自動打入生活補助。這項制度于2004年實施,是全國首例進行“隱形資助”的案例。不僅幫助了需要幫助的學生,又保護了他們的隱私和自尊心。
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在新生報到時,也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新推出“一折機票”、網絡提前注冊等服務。而在綠色通道方面,則更加強調“隱形資助”“暖心資助”“發(fā)展資助”等理念,突出了資助的溫度,讓貧困生感受到制度的善意。
相比之下,一些學校通過提交材料、當眾演講、校園公示這樣的方式,不僅沒有起到資助的目的,還因為公開其隱私而嚴重挫傷了貧困生的自尊心。
我們期盼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善意,但善意不僅僅是給予物質上的幫助,有時候不恰當的行為反而會加重弱者的受傷程度。帶著目的性的高調行善不是真的善意,真正替受助者著想才是真正的善良。
貧窮不是過錯,形式主義的幫扶遠不如“隱形資助”的人文關懷深入人心。筆者認為,人性中的美好需要我們溫柔地呵護,過于簡單與粗暴只會對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像初長成的果實,我們更應該用心保護,讓貧困生有尊嚴地接受資助。
據《新京報》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