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0月1日電(記者白麗萍、郎兵兵)“雨呀你大大地下,烤個月餅車轱轆大”。
萬家團圓之際,當人們手捧袖珍精巧的月餅品嘗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的婦女們正揮汗如雨,用大半袋子面粉、十多種配料和一天一夜的時間,制作大如車轱轆、鍋蓋的大月餅。
民勤月餅大,但是制作精美,用面點做成的“花瓣”層層疊疊,遠看好似生日蛋糕。由于“體量”巨大,“月餅”一詞被賦予新的含義:能吃一個月的烤餅。
民勤五彩“花瓣”月餅。新華社記者郎兵兵攝
在杜玉芬的記憶中,兒時最惦念的美味,莫過于奶奶做的大月餅。在干旱少雨、緊鄰沙漠的民勤,人們盼天上下雨,盼地上團圓??墒?,這兩件事兒,對于民勤人來說,都不容易。
48歲的杜玉芬是民勤縣紅旗村的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幫扶對象,現(xiàn)在是一家饃饃作坊的店主。中秋到來,杜玉芬忙得不可開交,通宵烤餅。她說,今年接到的月餅訂單尤其多。
走進饃饃作坊,杜玉芬正在近三米長的大案板前揉面、搟皮、掐花。一旁,丈夫孟燕軍正在給已經(jīng)烤好的月餅刷油。滿屋子散發(fā)著月餅的香味。
杜玉芬和丈夫孟燕軍一起做月餅。新華社記者郎兵兵攝
對于孟燕軍、杜玉芬兩口子而言,夫妻相守的團圓場景,曾經(jīng)十分“奢侈”。20多年前,兩口子掄圓架勢,流轉(zhuǎn)土地種莊稼,打算在地里刨出金子、挖斷窮根。然而,當時的民勤風吹沙起,風沙肆虐。有一年,玉米長勢正好,一場沙塵暴過后,綠油油的玉米地變成了黃沙灘。從那以后,孟燕軍背起行囊“走西口”,到新疆務(wù)工。
“前三年想家想瘋了,到第四年才好些。”孟燕軍說。為了多匯款、少花錢,他拼命干活,盡量少回家。過去10年,他只回過三次家。第三次回家是2019年,他在建筑工地上摔倒受傷,再也沒有辦法“下苦”了,只能回到家中。
他說,外出打工那些年,他最大的心愿,是中秋節(jié)能回家團圓,和家人一起品嘗大月餅。
時光荏苒。經(jīng)過持之不懈的治理,如今的民勤,沙水相映,樹木成林,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好轉(zhuǎn)。
在紅旗村,一個占地2000畝的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園拔地而起。伴隨著溫室果蔬、拱棚蔬菜種植的興起,觀光農(nóng)業(yè)、采摘旅游方興未艾,昔日飽受風沙之苦的小村莊,如今美麗轉(zhuǎn)身,成了全縣聞名的旅游村。
2017年,在干部們的幫扶下,杜玉芬開辦饃饃店,巧手藝派上了大用場。民勤大月餅也不再是中秋過節(jié)的“專利”,已經(jīng)成為備受游客青睞的網(wǎng)紅美食。
孟燕軍傷殘康復后,村里特意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天,他走村串巷,打掃衛(wèi)生。杜玉芬忙起來的時候,他就上手幫忙。兩口子一起發(fā)面,一起掐花,一起抬大月餅。孟燕軍說,能天天和家人待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次放幾層啊?”孟燕軍問。
“紅曲、香豆、姜黃都放,一共放七層。”杜玉芬說。
說話間,杜玉芬拿出一個碗,扣在面團上,各向一側(cè)傾斜,壓出兩個月牙形的花紋。兩個月牙遙相呼應(yīng),正好構(gòu)成了一個圓。(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