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蘭山上的三臺閣是蘭州市區(qū)內(nèi)的最高點,站在閣上,整個蘭州城一覽無遺,因此也是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最愛的蘭州“打卡”地。4月7日,記者從蘭山公園三臺閣修繕工程項目部獲悉,三臺閣修繕工程已于3月18日開工,計劃工期8個月,預(yù)計今年11月底前完工。
4月7日,記者在項目現(xiàn)場看到,三臺閣已被圍擋,工人也已開始在腳手架上作業(yè),目前在進(jìn)行地基加固。該項目的現(xiàn)場技術(shù)負(fù)責(zé)人王福告訴記者,本次修繕主要包括墩臺和三臺閣本體修繕,其中墩臺底層面積為598平方米,墩臺高10.85米,三臺閣高度13.75米。修繕內(nèi)容包括地基加固、植被清理、青磚補砌、裂縫灌漿、重做三臺閣的防排水措施等。其中,植被清理部分,需要人工手動清理覆蓋于青磚表層植被,修繕時,首先要徹底手工清除青磚上生長的植被,然后再施以藥物滅殺,杜絕植物的再生危害。由于三臺閣植被病害以低矮灌木為主,除草劑需要量較大才能徹底殺死植被根系。
另外,《蘭山公園三臺閣安全性評估報告》中顯示,三臺閣基礎(chǔ)未見明顯沉降,承載力滿足要求,但包砌青磚墻體存在明顯豎向裂縫和斜向裂縫,這是由于植被根劈作用和雨水下滲所致,會影響建筑觀感和青磚的耐久性,門窗、欄桿等圍護系統(tǒng)功能喪失等原因,因此需要修繕。
——延伸閱讀——
歷經(jīng)五毀六建,今再修繕
三臺閣始建于元朝,二次重建則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建時完全按照《史記·集解》“魁下六星兩兩相比曰三臺”的天象理念為建筑格局,即筑三個墩臺,在中臺上立重閣,由此始稱為“三臺閣”。
十年后,即乾隆四十六年,循化蘇四十三率撒拉族及清軍圍攻蘭州,三臺閣“毀于兵焚”。第三次重建是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陜甘總督楊遇春“因世民請,捐俸建”。到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三臺閣“再毀于兵火”。第四次重建是民國七年(1818年),蘭州各界士紳倡議集資復(fù)建,年末竣工,豈料僅二年,即民國九年(1920年12月16日),甘肅寧夏交界處隆德、固原一帶發(fā)生8.5級大地震,涉及蘭州,“震壞其第三層樓,逾年全樓盡傾”。第五次重建是在1983年,經(jīng)過一年努力,利用僅存中臺殘壘,外裹青磚,上建重樓,終使這座歷史文化名勝以部分再現(xiàn)雄姿。至此,有六百多年歷史的三臺閣,歷經(jīng)五毀六建,巍然屹立在皋蘭山頂,成為觀賞蘭州市容市貌的絕佳勝地。
(責(zé)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