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橋聽雨、震后回訪、山鄉(xiāng)脫貧——新華社記者2018年隴南足印

時間:2019-01-03 10:37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新華社 點擊: 載入中...
  “隴之南”的隴南,地處甘陜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qū),是甘肅省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qū)之一。2018年里,新華社甘肅分社先后有十余批次記者前往當?shù)鼐趴h區(qū)展開調研采訪。
  
  在層層大山里,在貧困村落、在民俗山寨、在美麗鄉(xiāng)村中,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和足印。運用融媒體手段,我們采集編發(fā)了數(shù)十組“百萬+”新聞報道。我們相信,除了報道本身,這些報道也記錄了隴南正在發(fā)生的巨變。
  
  我們從中精選數(shù)組,集合展示新華社記者2018年的隴南足印。(點擊標題重溫稿件)
  
  1.震后十年看隴南:山水不再阻隔小康不再遙遠
  
  新華社蘭州5月12日電題:震后十年看隴南:山水不再阻隔小康不再遙遠
  
  新華社記者任衛(wèi)東、屠國璽、成欣
  
  汶川特大地震已過十年。這場地震波及甘肅多地,甘肅成為僅次于四川的重災區(qū),其中,毗鄰四川的甘肅省隴南市9個縣區(qū)中7個成了重災縣,337人遇難,百萬間住宅倒塌。
  
  
  
  5月9日,在隴南市武都區(qū)馬街鎮(zhèn)感恩村文化廣場,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新華社記者范培珅攝
  
  地震十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再訪隴南。十年前,這里山大溝深、道路難行,救災和重建面臨前所未有的難度。但這十年,隴南災區(qū)干部群眾默默奮斗,中央、甘肅全省、廣東深圳等地多方支援,讓地處大山深處的隴南發(fā)生翻天覆地的巨變,發(fā)展實現(xiàn)跨越。
  
  蘭渝鐵路百年夢圓,成縣機場銀鷹飛天,千年蜀道不再艱險?,F(xiàn)在的隴南,不再被山水阻隔,封閉發(fā)展的思維也被不斷打破,脫貧攻堅進程加快,全面小康不再遙遠……
  
  2.“遇見西北新鄉(xiāng)村”系列現(xiàn)場新聞 
  


  
  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市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qū),這里氣候溫和,雨水豐沛,而且自古就是連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但山大溝深的地形讓這里的村子空有豐富物產(chǎn),卻無從利用。如今,在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及堅持生態(tài)發(fā)展后“舊貌換新顏”,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西部新鄉(xiāng)村。
  
  3.甘肅茶村:綠色發(fā)展帶動鄉(xiāng)村振興
  
  新華社蘭州5月26日電(記者任衛(wèi)東、屠國璽、成欣)“忙碌完這一兩個月,我們這一年大部分的收入就有了。”當下正是5月底,水蒿坪村黨支部書記高清明每天都在茶葉合作社里忙活?!?/div>
  
  
  “茶葉要攤薄一點,脫水效果才好。”高清明拿起一簸箕攤晾過的新鮮茶葉倒入炒茶機。炒茶機隆隆作響,炒制好的新茶香氣四溢,他眼中滿是豐收的期盼。
  
  4.甘肅“綠寶石”是如何閃耀的?——走康縣看小康記者手記
  
  進入夏天旅游旺季,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秦巴山區(qū)深處的甘肅省隴南市康縣,綠遍田野、山花爛漫,294個已建成的美麗鄉(xiāng)村名氣漸遠,游客紛至沓來。許多游客忍不住驚嘆:在大西北的甘肅還有這樣一個“綠寶石”一樣的地方!
  
  
  
  在康縣銅錢鄉(xiāng),低埡云海景觀頗為壯觀。新華社記者任衛(wèi)東攝
  
  昔日的康縣,住在山溝里的群眾望著青山綠水嘆貧窮。近年來,康縣通過加強農村環(huán)境整治,全縣350個行政村中已經(jīng)有294個實現(xiàn)了美麗“變身”。現(xiàn)在走康縣,看到的是群眾愁容變笑容,充滿希望奔小康。
  
  5.甘肅武都小村蛻變:從開山到植綠從求溫飽到追美好
  
  新華社蘭州6月27日電(記者屠國璽、成欣)炎炎夏日里,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城郊的姚寨溝山嶺疊翠,碧波蕩漾,成為當?shù)厝吮苁钚蓍e旅游的好去處。然而10多年前,這里卻是一片山殂水崖,石山兀立,溝壑縱橫。
  
  
  
  姚寨溝山嶺疊翠,碧波蕩漾。新華社記者屠國璽攝
  
  “當年為了溫飽,我們把綠山變成了石頭山,現(xiàn)在我們要把白色恢復成綠色才行。”今年46歲的姚建新是地道的姚寨溝人,他親眼見證了小村莊近年來從開山鑿石到栽樹植綠的變化。
  
  6.這位鄉(xiāng)干部倒下,縣委常委集體落淚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朱國圣、屠國璽、成欣)10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這位鄉(xiāng)干部倒下,縣委常委集體落淚——甘肅禮縣龍林鎮(zhèn)原黨委書記秦彥軍在扶貧路上“敢死拼命”的生命定格》的報道。
  
  
  
  秦彥軍(左二)生前為群眾發(fā)放過冬用火盆。
  
  夏末秋初對于秦巴山區(qū)深處的甘肅省隴南市來說,是干部群眾最忙碌的時候。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的禮縣龍林鎮(zhèn)也不例外。
  
  花椒已經(jīng)紅了,核桃也要上市了。盡管有時候天還會下雨,但龍林鎮(zhèn)的許多干部都忙著走村入戶,來到田間地頭。
  
  在龍林鎮(zhèn),干部群眾說,他們總是會想到一個人,一個在扶貧路上敢死拼命的人,一個將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人。他的名字叫秦彥軍,是龍林鎮(zhèn)原黨委書記,今年年初他因突發(fā)疾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42歲。
  
  7.甘肅武都:花椒出山記
  
  新華社蘭州7月19日電題:甘肅武都:花椒出山記
  
  新華社記者朱國圣、屠國璽、成欣
  
  七月中旬,幾場暴雨初歇,又是驕陽似火的天氣。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的花椒又和往年一樣紅遍了山野。曾經(jīng)“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武都花椒,如今走出大山,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
  
  
  
  7月18日,椒農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馬街鎮(zhèn)采摘花椒。新華社記者李笑攝
  
  今年的武都花椒長勢喜人,花椒地周圍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椒香。這兩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就被武都花椒吸引到了這個西北小城。
  
  8.現(xiàn)場新聞:告別閉門造紙!快來見識一下西和麻紙的“七十二道”手藝
  
  走進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的西高山鄉(xiāng)一帶,朱河、劉河兩村是祖輩相傳造紙絕活的麻紙村。兩個村莊共有700多人,這里臨西漢水,交通便利,靠山依水,植被茂盛,大量種植著制造麻紙所需要的枸樹。
  
  
  
  互聯(lián)網(wǎng)助推古老造紙術成為富民新產(chǎn)業(yè),這對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來說“一舉多得”,不僅有更多年輕人返鄉(xiāng)就業(yè),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古老文化得到新傳承。
  
  9.靠市場力量推動脫貧——甘肅官鵝溝里的脫貧新事
  
  新華社蘭州4月9日電題:靠市場力量推動脫貧——甘肅官鵝溝里的脫貧新事
  
  新華社記者張澤遠、王銘禹
  
  
  
  鹿仁村村貌。新華社記者王銘禹攝
  
  “游客要什么,咱就改什么。”一開春,甘肅省宕昌縣鹿仁村的苗龍平就忙著給自己年前蓋的3層小樓裝上沖水廁所。
  
  鹿仁村地處官鵝溝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緊跟旅游市場需求,倒逼自己掌握掙錢的能力,這是苗龍平心中最樸素的致富經(jīng)。
  
  10.“綠、小、慢”的甘肅兩當加速脫貧
  
  新華社蘭州9月27日電題:“綠、小、慢”的甘肅兩當加速脫貧
  
  新華社記者屠國璽、成欣、劉能靜、張睿
  
  
  
  兩當縣站兒巷鎮(zhèn)管江村景色。新華社記者張睿攝
  
  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的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是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縣和秦巴山特困片區(qū)縣。這個總人口只有5萬人的小縣,境內近四分之三的面積是綠色森林。近年來,當?shù)匾劳辛己蒙鷳B(tài)打造了生態(tài)旅游“慢城”。
  
  記者近日來到“綠、小、慢”的兩當縣采訪發(fā)現(xiàn),堅持綠色發(fā)展理念的這個小縣,追求高質量發(fā)展,脫貧攻堅進程不斷加快。
  
  11.秋染西狹頌
  
  
  
  金秋時節(jié),甘肅省隴南市成縣西狹頌景區(qū)層林盡染,峽內石崖、池潭、樹木、山峰構成五彩斑斕的秋日美景圖,引人入勝。新華社記者陳斌攝影報道。
  
  12.甘肅徽縣:土法養(yǎng)蜂釀出“甜蜜”致富路
  
  
  
  10月17日,在甘肅省徽縣硬灣村,村民在取蜜。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2017年以來,甘肅省隴南市徽縣依托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大力發(fā)展養(yǎng)蜂產(chǎn)業(yè),采用土法釀制蜂蜜,帶動群眾走上“甜蜜”致富路。新華社記者陳斌攝影報道。(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