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從歷史走向未來——專訪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旭東

時間:2018-09-26 17:59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新華社 點擊: 載入中...
  
  
  敦煌莫高窟可謂奇跡。茫茫沙海中,藏著一座舉世無雙的美術館。無數(shù)的無名畫工,用線條與色彩記錄下了人類文明的交往。歷經千年滄桑,這里仍保存有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守護著莫高窟的人們,如何解讀古代的“密碼”?今天的莫高窟,有著怎樣的幸福與煩惱?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曾經的絲路明珠又有什么新作為?
  
  敦煌之美
  
  記者:談起莫高窟,首先想到的第一個字就是美。您覺得莫高窟美在哪兒?它最打動您的細節(jié)是什么?
  
  王旭東:說來慚愧,第一次來敦煌,對洞窟并沒有太多感覺,倒覺得荒涼寂寞的自然環(huán)境很美,很像我小時候生活的小山村。
  
  慢慢地,閱歷豐富了,對敦煌也產生了感情,它呈現(xiàn)的美也就不同了。早期洞窟中,畫面血淋淋的舍身飼虎圖,展現(xiàn)了奉獻之美。唐代洞窟大氣磅礴、色彩斑斕,呈現(xiàn)出古人向往的凈土世界之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的敦煌。敦煌的美需要我們去親近它,在和古人對話中找到觸動自己的美的瞬間。
  
  保護第一,沒有之一
  
  保護、研究、弘揚,從1944年成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到今天的敦煌研究院,這是莫高窟守護者半個多世紀不變的使命。
  
  記者:莫高窟是沙漠中的藝術寶庫,保護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沙。但很多人不知道,水也是莫高窟面臨的重大問題。您是做保護出身的,給我們講講莫高窟的保護吧。
  
  王旭東:沙和水是威脅壁畫色彩保護的兩個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
  
  莫高窟背后是高大的鳴沙山,風沙是我們看得見的危害。從常書鴻先生那代人起,就開始與沙做斗爭。今天,借助防沙體系,風沙對莫高窟的危害已是70多年來最輕的。但我們還在不斷監(jiān)測、維護。
  
  過去對水不是特別重視,敦煌年降雨量才40毫米。但研究發(fā)現(xiàn),水汽對壁畫傷害非常大。鹽分遇水反復溶解、結晶,導致“壁畫癌癥”酥堿等病害。現(xiàn)在,我們高度重視水的問題,通過雨天關閉窟門、窟前園林漫灌改滴灌等措施對水設防。
  
  游客過多,莫高窟受不了
  
  每年暑期,莫高窟都會患上“熱感冒”。每天最多2萬名游客涌進狹小洞窟,導致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監(jiān)測指標攀升。2014年,莫高窟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2017年游客躍升至170余萬人次。今年,游客增長率仍在20%左右,“隔日應急”變成了“連日應急”,千年石窟“喘口氣”都難了。
  
  記者:我們觀察到,蜂擁而至的游客成了莫高窟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能說游客是莫高窟的首要威脅嗎?您擔心嗎?
  
  王旭東:說到游客,這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幾年,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2014年,伴隨數(shù)字展示中心啟用,莫高窟開啟了每天6000人為最大承載量的網絡預約參觀模式。在旅游旺季,我們聯(lián)合地方政府,對沒預約到門票的游客開啟應急參觀。
  
  從拉動地方經濟的角度看,游客多是好事,但莫高窟受不了。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我們采取各種措施,確保文物安全,確保游客安全。
  
  我們要有替代方案,創(chuàng)造出一些能和莫高窟相匹配的體驗場所和項目。今年推出“夜游莫高窟”,還在策劃“莫高世界體驗園”,希望緩解日益增加的游客給莫高窟帶來的壓力。
  
  文創(chuàng):貼金不是貼牌
  
  從“給菩薩涂口紅”課程,到與亞馬遜、小米、騰訊等企業(yè)推出聯(lián)名產品,敦煌研究院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正在不斷壯大。但與一些文博機構相比,敦煌文創(chuàng)步子似乎有點慢??纯茨呖?ldquo;掌門人”怎么說? 記者:這幾年各個文博單位特別愿意做文創(chuàng),敦煌研究院也有一些探索。有一種說法是,莫高窟成了一個超級ip,您怎么看?
  
  王旭東 :大家是真心愿意做文創(chuàng),還是社會趨勢推著走?恐怕我們得先想清楚這個問題。文創(chuàng)一定不能背離價值,要通過文化創(chuàng)意讓遺產發(fā)揚光大,而不是去消費它。
  
  慈悲、智慧和美,是敦煌的價值。我們寧可步子邁慢一點,甚至不合作,都不能突破底線。莫高窟在,后人還會繼續(xù)去做。 但如果敦煌在人們心中垮掉,再扶起來很難。
  
  有堅守、不隨大流,是我從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三位先生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我覺得我們不是懶惰,而是要有一種定力。
  
  “一帶一路”新機遇
  
  敦煌的興衰與古代絲綢之路的命運息息相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敦煌研究院加快了與沿線國家交往。凝結在敦煌文化中的“中國智慧”正在今天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記者:敦煌是絲綢之路多元文化成就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敦煌研究院做了哪些工作?
  
  王旭東: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要“五通”,我們在“民心相通”方面做了一點工作。
  
  民心相通要靠人文交流。莫高窟就是人文交流的結晶,古代絲綢之路孕育了敦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平等交往、互學互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從歷史中尋找未來。我們在世界各地辦展覽,與沿線國家雙向考察交流,向全球免費共享“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引進國外的展覽與人才,不斷加大與各國的交往力度。只有平等,“一帶一路”才會向高層次持續(xù)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才能實現(xiàn)。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藏家牧村好書記——記甘南州碌曲縣中共西倉鎮(zhèn)黨委書記孔向花
  • 一生忠誠獻石油,一片丹心照玉門——追記不忘初心、讓老油田重
  • 故宮院長王旭東“又見敦煌”
  • 甘肅禮縣龍林鎮(zhèn)原黨委書記秦彥軍在扶貧路上“敢死拼命”的生
  • 李榮燦在全市區(qū)縣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會上強調
  • 抓好基層黨建助力扶貧攻堅——永靖縣楊塔鄉(xiāng)黨委書記何永芳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