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麒:清末殺人惡魔 民國青海惡霸(4)

時間:2014-04-15 08:33來源:中國西北歷史網(wǎng)站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其時馮玉祥為剝奪馬麒的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權(quán)力,改任馬麒為甘邊寧海護軍使,并令移駐大河壩。馬麒自知力不能敵,只得遵照馮頒發(fā)的編制,在西寧成立護軍使署。護軍使署內(nèi)設(shè)有參謀長、參謀、副官及總務處,處內(nèi)設(shè)6科,另有書記官等。


  參謀長馬麟。


  參謀:李鐘美(安徽六安人)、鄧富(字文卿,循化人)、魏敷滋、李祖培(字蔭軒,碾伯人)、蔡有涵(字海峰、西寧人)、基發(fā)元(字子善,西寧人,基生蘭之子)、文緒胤(河州人)、馮以禮(字子和、蘭州人)、胡生貴(字壽山,蘭州人)、柴麟(字聯(lián)芳,蘭州人)、趙從懿(字岷東,江西人,趙惟熙之子)、冶存禮(字復天,西寧人)、陳宗(字美如,蘭州人)、馬成倉(河州人)、年光清(字冰如,西寧人)、魏炳麟(字鳳洲,西寧人)、周秉乙(字旭東,陜西長安人)、譚述宣(字伯范,湖南湘潭人)共18人。


  副官:孟起瑞、祁昌善(字寶山,西寧人)、李相(陜西人)、王崇樸(字少文,循化人)、陳鏞(字紹堂,西寧人)、韓國棟(臨夏人)、劉廷祥(蘭州人)、馮占元(蘭州人)、楊萬枝(西寧人)、年光潤(字玉如,西寧人)、馬昌榮(河州人)、晃維翰(西寧人)、馬立政(蘭州人)、馬文炳(河州人)、梁昆鏞(天水人)、渭沾霖、張世候、馬文魁、沈潔、楊文治、杜濟、何成德、彭學忠(以上均西寧人)、呂兆麒(安徽人)、王茂盛(蘭州人)、楊萬才(陜西人)、張開泰(蘭州人)共29人。


  總務處處長周希武,秘書魏敷澤。


  軍務科長張琮,科員金蘭馥(字鶴亭,蘭州人)、李成棟(字子材,西寧人)。


  內(nèi)務科科長陳守仁(字云山,蘭州人),科員崇維獄(字子高,河州人)、張宗緒(西寧人)。


  司法科科長張和(字太庵,甘肅臨洮人),科員趙長安、陳潤(均西寧人)。


  教育科科長姚鈞,科員馬錫麟、朱成德(字宣三,西寧人)。


  實業(yè)科科長李士澄,科員王起奎,張延齡(字壽山,西寧人)。


  軍需科科長魏敷澤兼,科員祁登奎、顧振新(字育生,西寧人)。


  書記官:劉凌云(字閣卿,蘭州人)、周明武(字仲遠,天???人)、趙生謨(字顯候,甘肅武威人)、王奎一(字云亭,蘭州人)、邵永慶(字祝三,西寧人)、韓樹森(字林峰,西寧人)、王堉(字潤生,蘭州人)、彭良緒(字丞堂,蘭州人)、袁克義(蘭州人)、王顯西、朱成璦(字少峰,西寧人)、王登庸(字子珍,河州人)、李萬盛(字新庵,西寧人)、馬有祿(河州人)、郭潤霖(字雨臣,西寧人)、張丙焱(字耀南,蘭州人),共16人。尚有額外書記官張士坪(陜西三原人)、丁元杰(字乾一,甘肅臨潭人)、蒲廷揚(字賡言,天水人)、柴桂(蘭州人)、文緒川(字錫三,蘭州人)、張壽令(字硯生,西寧人)、張廷政(蘭州人)、袁克仁(字自立,蘭州人)、陳應樞(字子垣,西寧人)、詹世典(字守伯,循化人)、趙育璞(字育生,西寧人)、黎澤洪(湖南湘潭人)、王繼業(yè)(字少垣,西寧人)、更登(藏族)、恭拜(蒙古族),共15人。


  甘邊寧海護軍使署組成后,原有寧海軍的餉糈,既難申請調(diào)撥,又無力自籌維持,瀕于困境。由于部隊中的軍事骨干盤根錯節(jié),形成一個個封建宗法關(guān)系的小集團,各自變通有無,勉強維持現(xiàn)狀。


  總之,以上封建建制的人事,變動頻繁,莫衷一是。本文系在其編制與任職較長期固定者,分別記述,合并敘明。


 

馬麒的主要幕僚人物

 


  馬麒本人出身行伍,不學無術(shù),自占據(jù)西寧之日起,延攬幕賓,著手組成了自己的一套官僚政治體系,隨著政治形勢的演變,“智囊團”應運而生。這對促進和壯大馬步芳家族在政治上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智囊團”的主要人物,首推黎丹,以周希武、朱繡、李乃及黃文濬、朱炳、趙從懿、余人、明璋、魏敷澤、魯秉周、張勤中、李士澄、李鐘美、姚鈞等為骨干。


  黎丹字雨民,湖南湘潭人。生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系清云貴總督黎培敬之孫,附貢生出身,分發(fā)甘肅知寧州直隸州(今甘肅寧縣)。長庚任陜甘總督時,調(diào)充督署政務廳內(nèi)務科長,后任秘書。辛亥革命后,力助馬麒任西寧鎮(zhèn)總兵。當時甘肅政權(quán)多為湘軍遺屬潛在力所控制,馬麒又以黎丹為湖南都督潭延的表弟,曾任秘書,以其精通政務,并譽念前勞,即聘為幕賓,倚為股肱。1913年2月,裁府存道,西寧道改為海東道,道尹改稱觀察使。觀察使一職,例由甘肅都督兼民政長請派。這一年到1916年春,由車玉衡到羅經(jīng)權(quán)、龔慶霖等三易其人。1918年4月,馬麒推薦黎丹充任了海東道觀察使,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5月改觀察使為道尹,仍稱西寧道,黎仍繼位。每遇軍政大事,馬麒必求教于黎,黎亦傾心擘劃,悉中要核。自來魚水和諧,愈相得益彰。例如1914年,馬麒與四川經(jīng)略使尹昌衡爭界;同年北洋政府裁撤青海辦事長官;1915年西寧道屬各縣禁種罌粟;1916年反對西姆拉會議;1919年朱繡出使西藏;1924年向吳佩孚及段祺瑞先后提出經(jīng)營青海意見等,這些重大事件都是在黎丹精心策劃下進行的。之后,馮玉祥勢力伸入西北,馬麒朝不保夕,岌岌可危,但黎丹力主鎮(zhèn)靜,委曲求全,坐觀時變,馬麒終于化險為夷,渡過難關(guān)。1930年1月,馬麒正式接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即以黎任委員兼秘書長。8月,馬麒病故,黎丹擁戴馬麟繼任,仍贊政務,制定“定青拓邊”政策。1932年青藏事起,黎到南京申請責成馬步芳定安邊圉。不久,馬步芳威脅馬麟,黎從中亦受其壓抑,不安于位。1933年,經(jīng)班禪和邵力子等的支持,當選為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委員,自是離青赴南京。1934年由南京返西寧,組成西藏巡禮團,前往拉薩。歷時三載,足跡遍于前后藏,探討藏文經(jīng)典,???識了西藏地方上層人士,對祖國邊情有了深入的了解。1936年黎偕喜饒嘉措由藏經(jīng)香港抵南京,贊助喜饒嘉措擔任了國立五大學哲學講座課程。隨之黎針對西藏問題向蒙藏委員會提出了《邊政建設(shè)計劃》,主張軍政兼施,鞏固西南邊圉。


  遠在1918年,黎丹在西寧即從事研習藏文,矢志苦學,學有大進。1920年創(chuàng)立了西寧藏文研究社于西寧。之后改為青海藏文研究社。曾主持《漢藏大辭曲》、漢藏合璧《分解名義大集》的翻譯編印工作。前后致力于漢藏文化教育事業(yè)20余年。對推動漢藏文化的交流,促進民族團結(ji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黎一生清廉自持,聲譽素著。平時處事穩(wěn)練,不動聲色。馬麒兄弟對黎言聽計從,時人亦多以師事之。擅文學,尤長詩詞,嘗為西寧騷壇盟主,一時詩人詞客皆羅致門下。精書法,字體瀟灑圓潤,自成一家。任職觀察使時,捐資創(chuàng)立“無我小學”一所(校址在原西寧東教場董公祠內(nèi),現(xiàn)已拆除)。著有《說文淺注》、《御侮烈士傳》、《靈州雜吟》、《珊瑚硯齋詩集》。論文多佚失。畢生收藏圖書4萬余冊,中多海內(nèi)孤本,悉捐西寧孔道會,在文廟成立圖書館,終以管理不善,強半失散。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黎丹民國青海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