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貼:宋本《淳化閣帖》

時間:2013-10-07 08:19來源:隴上珍藏 作者:秦明智 點擊: 載入中...

宋本《淳化閣帖》

 

  《肅府本淳化閣帖》是明刻《淳化閣帖》中的佼佼者,以其最得送拓本的原貌,被稱為閣帖中的"善本".又因其帖石保存完好,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一部《閣帖》刻石,被國家文物局定為過百級文物。


  《肅本淳化閣帖》的祖本是宋本《淳化閣帖》。宋太宗趙炅是送代帝王家中第一位書法家兼收藏家。他非常喜愛書法,善寫篆隸、八分、草、行楷各體,留下的書法作品較多。《至道御書法帖》十二卷,收入宋太宗書作六十多篇,宋在平定后蜀、吳越、南唐時,特命將各國宮廷舊存翰墨悉數(shù)攆送京都汴京,甚至連同當(dāng)?shù)刂臅嫾艺埖骄┏?,后又屢次下詔天下購求歷代逸書,致使眾多前賢翰墨多聚于宋之內(nèi)府。


  號稱集書法之大成的《淳化閣帖》,正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摹勒成的帖。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出內(nèi)府所藏歷代墨寶,命翰林侍書王著鑒選編次成卷,用棗木板摹刻成帖。因刻成于淳化年間,故名《淳化閣帖》,亦稱《淳化秘閣法帖》,特建秘閣專藏。


  《淳化閣帖》的編纂者王著,是唐朝宰相王方慶的后代。王方慶為王羲之家族后裔,素習(xí)右軍書法,并保存有較多的二王書作。曾向武則天進(jìn)獻(xiàn)王氏一門書韓十通,于武皇萬歲通天元年鉤拓為《萬歲通天貼》。王著字知徽,"善攻書,筆跡甚媚",頗得右軍書風(fēng)。原在后蜀孟氏王朝為官,宋平屬后,遷于京城。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加著作佐郎、翰林侍書,更值御書院,對太宗學(xué)書頗有幫助。及至編制《閣貼》,王著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據(jù)《宋史》本傳稱,箸卒于淳化元年,下距法貼刻成尚有二年,是貼未成,而著先亡。


  《淳化閣帖》卷貼浩繁,內(nèi)涵豐富,包括篆、隸、草、行、楷各體,是宋元以來學(xué)習(xí)書法的范本,也是研究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資料。全貼共分十卷,第一卷、《歷代帝王法帖》,收進(jìn)自漢章帝至唐宗等十九家書法,其中以章草和唐太宗草書具有較大的書藝價值。第二至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收入自東漢至唐代六十七家的書法,幾乎展示了從公元二世紀(jì)到八十紀(jì)長達(dá)七百年間個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其中有被譽為"草圣"的東漢芝的"一筆飛白"和有"銀鉤躉尾"之稱的西晉索靖的隸草,他們都是甘肅人,這對探索我省書法藝術(shù)的源流和發(fā)展,尤為可貴。第五卷為《著家古法貼》,收有自蒼頡至張旭等十七家的書作,雖然其中一部分書法為偽品,但也有可供借鑒的佳作。前五卷共收進(jìn)一百零三家計一百八十五帖。六至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xiàn)之書》,收進(jìn)二王法書二百三十七貼,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書學(xué)遺產(chǎn)。


  《淳化閣帖》的特點之一,是收進(jìn)行草書特多。草書興于秦代,因秦朝后期征戰(zhàn)頻繁,刑法嚴(yán)峻,官書煩冗,故為隸草以趨急速。到東漢章帝時,京兆杜度為齊相,善草書上章奏,稱為"章草".其后的崔瑗、張芝、皇象、索靖、王羲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草書大家。


  草書之所以千古不移,蔚然成風(fēng),還在于它有強大的藝術(shù)生命力。歷代評論家稱草書之勢"宛如銀鉤,飄若驚鸞",如"玄熊對踞,飛燕相追","或大鵬搏風(fēng),長鯨噴浪,懸?guī)r墜石,驚電遺光".梁武帝蕭衍對前朝著名書家的書法作過簡要、形象的評論:"張伯英書,如武帝愛道,憑虛欲仙。"漢武帝學(xué)道求仙而沒有成仙,張芝作書出神入化,被列入"神品",成為"草圣"."鐘繇書,如云鶴游天,群鴻戲海。""索靖書,如飄風(fēng)忽舉,鷙鳥乍飛。""王右軍書,字勢雄強,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到了唐代,唐太宗雅好王羲之書,贊為至善至美,包括《蘭亭序》等名作在內(nèi),共收得右軍翰墨上前卷,藏于御府?!洞净w帖》大量收進(jìn)二王書作,表明宋代崇尚草書之風(fēng)依然十分濃厚,并且一直影響到元、明各代。《淳化閣帖》中絕大部分書法是前代名人的書札,而古人寫信多用行草,這也是《閣貼》多行草書的重要原因之一。


  《淳化閣帖》刻成之初,棗版藏禁中。惟親王及大臣進(jìn)登二府者,得賜一本,后不復(fù)賜,罕有傳出,極其難得。記得1996年,日本友人組織了一個"淳化閣貼考察團"來省博參觀考察,在舉行座談時,他們提出一個問題:淳化閣帖題款的"奉圣旨模勒上石",而《素府本淳化閣貼》序言則說"用棗木板摹刻成帖",二者間是否相矛盾?我們認(rèn)為,宋原本《淳化閣帖》用棗木刻版,前人多有記載,所謂"模勒上石",只是一句習(xí)慣用語。《淳化閣帖》刻成日久,木有破裂,用呈銀錠形的木條加固,所拓之帖稱大銀錠本,后小處也有拆裂,復(fù)用小銀錠加固,所拓之帖稱大小銀錠本。這是用棗木刻版的又一證據(jù)。


  由于原本《閣貼》拓本的稀少,加之棗本雕版毀于火災(zāi),于是翻刻之風(fēng)大興。依其時間先后有:宋仁宗慶歷中,劉沆知潭州(今長沙市),出淳化官帖復(fù)增人王蒙、顏魯公各帖,篆刻為十卷置郡齋中,稱《潭帖》或《長沙帖》;仁宗嘉佑年間,尚書潘師旦以《淳化閣帖》為主而參入別帖,輯為二十卷,刻于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官邸,稱為《絳帖》。潘氏卒,二子分割,長子得上十卷,因負(fù)官錢,沒入公庫,絳州守重摹下十卷以補足,幼子得下十卷而重摹上十卷,亦成一部,于是《絳帖》有公私二本。靖康之變散佚,后重摹者甚多。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宋徽宗以《淳化閣帖》棗版已毀,且標(biāo)題有誤,摹刻不精,詔取內(nèi)府墨跡,命龍大淵更寂編次,摹刻十卷。其標(biāo)題、年款皆由蔡京所書,刻石于大清樓,稱《大觀帖》或《大清樓帖》。此外,還有不少摹刻本。


  宋南渡之后,很快又興起一股刻帖之風(fēng)。高宗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以御府所藏淳化原拓翻刻十卷,置禁中。卷尾題"淳熙十二年乙巳歲二月二十五日修內(nèi)史恭奉圣旨摹勒上石"卷數(shù)行次皆與《閣帖》同,世稱《淳熙修內(nèi)司本》。南宋末帝昂南狩時,攜內(nèi)府帖石至泉州,將渡海,埋于地下,后其地為馬廄,傳稱"馬房光怪,群馬驚怖,"發(fā)之得此帖。人稱《泉州本》,又名《晉江本》,俗稱《馬蹄帖》。南宋權(quán)相賈似道翻刻《淳化閣帖》一部,藏于半間堂,稱《賈刻本》。有人認(rèn)為賈氏本不是刻本,而是收藏的淳化原本。筆者曾風(fēng)到賈似道本的影印本,筆畫較細(xì)而清秀,不同于筆道較粗而遒勁有力的《肅府本》或其他《閣帖》本,故賈氏本應(yīng)是重刻本。


  明代重摹《淳化閣帖》,頗具影響的有四家。嘉靖初年,吳郡袁(耿+衣)(字尚之)得賈似道本,重刻十卷,首尾皆同賈氏本,重刻十卷,首尾皆同賈氏本,惟刻有賈似道、周密藏印及袁氏自跋。此本傳世極少,不易見到。嘉靖四十五年,上海顧從義(字汝和)借潘允諒購自袁尚之的賈似道印記和原銀錠紋。每頁加寬多刻一行,末尾刻周密、文嘉和顧氏等跋,稱《顧氏玉泓館本》。此本比賈氏本字畫稍肥,摹刻甚佳。筆者曾在鎮(zhèn)江市博物館見到一部,前面蓋有顧從義印章,是該本刻成后顧氏留作自賞的初拓本,紙墨俱佳,無絲毫缺損,清新悅目。明萬歷十年,上海潘允諒(字寅叔)以所藏賈似道本《客帖》,自刻于五石山房,未成而卒,其子晉龍繼成于萬歷十一年,稱《潘氏五石山房本》。末尾有其史允端、子委龍的跋記,述刻帖始末,此本卷帙規(guī)模悉如賈本,只是筆畫略瘦而已。而其中最具影響的明摹《閣帖》,首推刻于蘭州的《肅王府本》。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古代書法藝術(shù)在甘肅若干重大發(fā)現(xiàn)
  • 古代書法藝術(shù)在甘肅若干重大發(fā)現(xiàn)
  • 肅府本淳化閣帖
  • 肅府本淳化閣帖
  • 國寶:《肅府本》刻石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