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沙窩的胡楊
安西縣橋子鄉(xiāng)北橋子村第六生產(chǎn)隊(吳家沙窩)吳氏家族九世孫吳天詳、吳天勤兄弟保存清乾隆50年(公元1786年)正月初一日敕封其先祖--新疆巴里坤鎮(zhèn)標左營把總吳大用"武信騎尉",追贈其父吳正"武信騎尉",母劉氏、妻侯氏"孺人"《圣旨》兩件暗黃色織錦,繡織暗紋二龍戲珠圖案,專供皇帝御批圣旨文書用,故織錦紋理精細,塂為上品,均長194.6厘米,寬38.5厘米。左面墨書滿文,右面楷書漢文,書體蒼勁挺拔、工整嚴謹。詳細記載吳正、吳大用父子在新疆巴里坤鎮(zhèn)供職期間事跡(詳見原文)。漢文左下方蓋乾隆皇帝御璽朱印。這兩件文物是考證吳氏家族族源及政治狀況之唯一文獻。
吳正、吳大用原籍陜西省三原縣吳家臺,望族。清乾隆年間(1736-1759),吳大用任新疆巴里坤鎮(zhèn)左營把總,其父吳正隨遷巴里坤鎮(zhèn)。吳大用嚴守朝綱,屯墾戌邊,練兵有方,保衛(wèi)邊疆功績卓著。吳正教子有方,建樹良風(fēng),為當(dāng)?shù)匕傩辗Q頌。為此,乾隆皇帝于50年正月初一日敕封吳大用"武信騎尉";追贈吳正"武信騎尉";母劉氏、妻侯氏溫良賢德,勤儉持家,為當(dāng)?shù)貗D孺楷模,敕封"孺人"表示朝廷對吳氏父子恩澤。
后吳大用任職期滿,備御甲回歸故里,養(yǎng)老天年。因見新疆牲畜比口里便宜,遂購得牛國,騾馬一群回遷。豈料新疆至陜西路途遙遠,且多荒漠戈壁,干旱無水,人跡絕少,旅途極為艱苦;牲畜水土不服,途經(jīng)安西,已死亡過半。吳氏父子見此情狀,不覺憂慮:東去陜西,還有兩千余里之遙,不得回故里,牲畜死光,且家眷也疲憊不堪,一路之上又多匪盜,恐難保性命。于其半路送命,倒不如就地安家,省去許多麻煩,故同案西州府衙門商議購地建庒,安家落戶。安西州府衙門恩準,由吳氏出銀1500兩雙方書立契約,在橋子鄉(xiāng)東北20里劃里地,方圓20里。即今北橋子村六隊吳家沙窩,東至長沙嶺,南至刺窩泉,西至印油泉,北至亂泉湖,總面積10平方公里。在村西南250米建莊構(gòu)屋、祠堂、堂前豎鐵桅桿。開墾荒地,耕食繁衍至今。庒園祠毀于民國。因庒園四面環(huán)抱紅柳沙丘,北面依傍葦塘,地理環(huán)境得天獨厚,且200余年只有吳氏在此居住,久而久之,當(dāng)?shù)厝藨T稱"吳家沙窩".
吳氏家庭自乾隆末年定居,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歷經(jīng)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民國至今凡204年(1786-1990),繁衍十一代,九世長孫天成,次天興、三天祥、四天順、五天勤、六侯選(幼時過繼侯家)兄弟六人,現(xiàn)全村12戶60人,11戶為吳氏家族分支,計56人,1戶祁姓,計4人。
吳氏墓地在村東500米葦塘南側(cè),占地1000平方米,由東而西排列墓葬17座。1987年6月23日,安西縣文物普查隊調(diào)查測量,1989年8月29日,安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前段時間(屬近代名人墓)。
附:乾隆《圣旨》漢文原廣(滿文略):
其一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爪牙奮勇,營屯資桿,御之勞綸,綍施恩部曲叨寵之典。爾巴里坤鎮(zhèn)標左營把總吳大用小心盡職,協(xié)力奉公,分總帥徒訓(xùn)練,常遵紀律,夙嫻騎軀馳,克佐干城。茲以覃恩,授爾為武信騎尉,錫勅命于威溥之露之洪波遍沾。軍史鼓聲之壯志勉效戎行。
制曰:
策府疏勛甄武臣之茂績寢門制業(yè)闡帑勛之微音,爾巴里坤鎮(zhèn)標左營把總吳大用之妻侯氏,毓質(zhì)名閨,作嬪右族,擷頻采藻夙彰宜室之風(fēng),說禮敦詩,具見同心之雅。茲以覃恩,封爾為孺人。于威錫寵章于閨闈問常流荷,嘉獎于絲綸,芳永勛。
其二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寵綏國爵,式嘉閥閱之勞,蔚起門風(fēng),用表庭闈之訓(xùn)。爾吳正乃巴里坤鎮(zhèn)標左營把總吳大用之父,議方啟后,效似光前,積善在躬,樹良型,于躬冶家。有子拓令緒于韜鈴。茲以覃恩,贈爾為武信騎尉。錫之勅命于威,錫策府之微章,洊承恩澤荷天家之庥命,永賁泉墟。
制曰:
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將母赴桓著績,王朝錫類以榮親。爾劉氏乃巴里坤鎮(zhèn)標左營把總吳大用之母,七誠嫻明,三遷勤篤,令儀不忒;早流之聲,慈教育有誠,果見千城之器。茲以覃恩,贈爾為孺人。于威錫龍綸而煥采,用答劬榮被免服以承庥,永光泉壤。
乾隆五十年正月實一日
吳大用
說明:原文豎書繁體,無標點符號。筆者引證時改橫書簡化,斷句標點,以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