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寺前九曲黃河水倒流(2)

時間:2013-07-29 11:15來源:科技鑫報 作者:孫雅彬 點擊: 載入中...


  不過,看著沿寺前爐中的香灰越來越滿, 周文成是歡喜的,這位從沒有受過戒的五佛鄉(xiāng)民臉上露著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虔誠,他說,他愿意在這寺廟之中常伴孤燈,堅守到老。

 

 

  黃河水從這里"倒流"

 


  站在五佛寺樓閣上遠眺,滿眼一派風光,黃河從南而過,穿過懸崖峭壁,奇峻山峰,浩浩蕩蕩如駿馬奔騰。峰回水轉,回眸河北,阡陌縱橫,一望無際的莊稼地里村舍儼然,樹林蔥濃,稻田碧綠……


  其實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偎依在母親河畔的景泰五佛一直是缺水的。當地的一首民歌這樣描述:"山下黃河滾滾流,川里滴水貴如油,風吹黃沙不斷頭,百里荒灘無人留。"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農民們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尤其是春荒,許多人只好外出"背糧",實際是外出討飯。


  苦難可以讓人奮起,催新變革。在明萬歷之后,五佛人開始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實驗"----攔河造田、開挖黃渠引水建設家園。


  黃渠又名柳林渠。


  鄉(xiāng)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段克海說,五佛曾有一個10000多畝的水湖,早年間就叫柳林湖,因在湖北高臺邊長有一些柳樹,當地的老人講,原來在大橋北的三株大柳樹,樹齡都在300年以上,樹早已枯干了。冬春時,湖中有湖灘地,夏秋是一片水湖,如遇幾十年一遇的黃河暴漲,就成了黃河的一部分了。清順治二年(1645),從臨洮府轄地遷來18戶移民與當地20戶農民聯合,"沿河開渠引水澆地。"揭開了開發(fā)和改造柳林湖的序幕。1649年,當地68家農戶再度聯合,初灌地達到800多畝,引水口就在沿寺。隨著水地擴大,進水口逐步上移興紅崖,澆地達1200畝,乾隆時移渠口于龍窩,澆地2100畝,道光時移于舊口,澆地增加到7200畝。民國時上延至車木峽,灌地10300畝,至此渠長達到12公里。 解放后,曾延渠口至駱駝石上游,灌地達13000多畝。

 

 

 

  這成了五佛鄉(xiāng)發(fā)展灌溉農業(yè)的起步。與黃河爭地,發(fā)展水地十分艱苦,300年后到了1949年時,當地才基本完成了改造柳林湖,建成了景泰縣第一個引黃河水自流灌溉的地區(qū)。


  我們從沿寺逐河沿渠而上,穿過蔥郁的田間小道,眼前慢慢開闊,便是到了黃渠的取口----車門峽,黃河水悠悠,古老的渠灌工程沿用至今。


  而在這片土地上進行的"實驗"從未間斷……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 ,來自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山東、甘肅等19個省市的800位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匯聚五佛,興建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


  當時參與該工程建設的達理曾回憶說,最緊張的戰(zhàn)斗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打響了。這時,黃河水位最低,是用草和土做成堰體進行圍堰的最佳時機。由于工期特別緊,要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實現兩年之內提水到總干渠四泵站,黃河水開始進入灌區(qū),5年之內在總干渠上建成6個泵站,達到提水高度400米,流量10立方米/每秒,灌溉30萬畝土地的目標,于是指揮部人員全部出動,奔赴各個公社、大隊動員社員上交麥草。當地農民,紛紛動員起來,搓草繩的搓草繩,運草料的運草料。一時間,通往一泵站工地的大路、小路上,拉草的各種車輛排成了長隊。僅用了二十多天,二百多萬斤麥草運達工地。圍堰工程經過8晝夜鏖戰(zhàn),終于修建起一條180米長的月牙形圍堰,為一泵站基坑開挖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


  1971年9月30日22時,黃河水到達獨山子公路橋,提前25小時完成了"國慶上水草窩灘"的任務。次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新聞聯播中作為新聞播出,《參考消息》也將此列為當年國內十大新聞之一發(fā)表。后又經過繼續(xù)努力,在 1974年底,景泰川工程一期竣工;二期工程于1984年開工至1994年完工,至此,"黃河水可以倒流"的夢想終于成為了現實。


  從清順治年間農戶聯合攔河造田、開挖黃渠引水建設家園,到一百多年前的皮斗子提水,再到參與景電一二期工程的建設,使黃河水從五佛沿寺開始實現"倒流",揚程提高 600多米,澆灌景泰、古浪以及民勤百萬畝荒漠化土地,五佛鄉(xiāng)人和其他勞動人民一樣,在創(chuàng)造"中華之最"這個中國最大的高揚程、大流量提灌工程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歷史是忠實的記錄者,也是無聲的吟頌者。


  如今,景電工程已成為五佛鄉(xiāng)的一座精神地標,迎接著四面八方的探訪者。

 

 

  甘肅黃河富五佛

 


  天下黃河富寧夏,甘肅黃河富五佛。


  在五佛鄉(xiāng)政府的會議室里,掛著一幅1958年12月國務院頒發(fā)給原西灣大隊(現五佛鎮(zhèn)西灣村)的獎狀。


  這張彌足珍貴的獎狀鑲裱在兩尺見方的鏡框內,紙色已經發(fā)黃。獎狀上用繁體寫著"國務院獎狀 獎給農業(yè)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甘肅省皋蘭縣黃河人民公社西灣大隊",落款是"總理周恩來".


  五佛鄉(xiāng)書記徐東介紹說, 1958年,黨中央號召農村糧食年產量要"過長江(即畝產量達到 800 斤)、過黃河(即畝產量達到 400斤)",由于當時土地貧瘠,環(huán)境惡劣,完成這樣的任務相當艱巨。這對于當時的皋蘭縣(當時五佛鎮(zhèn)屬皋蘭縣轄)向陽公社西灣大隊來說非常有難度,但西灣大隊群眾在大隊黨支部書記劉祿帶領下,精耕細作,攻堅克難,終于實現了畝產400斤的目標。西灣大隊畝產"過了黃河"的先進事跡上報后,原甘肅省委農村工作部萬良才(音)部長說,既然畝產過了黃河,就將向陽公社改為黃河人民公社吧。之后,西灣大隊被評為全國"農業(yè)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劉祿也被評為"農業(yè)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個人", 他代表集體上北京領了獎,還帶回來獎狀、鋼筆、瓷茶缸"三件稀罕寶貝".


  多少年來,憑借著騰格里沙漠邊緣少有的盆地濕潤氣候和五佛人勤勞的雙手,吃苦的精神,五佛鄉(xiāng)獲得了氣候宜人、物阜民豐的塞上"小江南","林果之鄉(xiāng)"的美譽。


  我們沿著村路,從水渠從西向東行進,渠水兩邊長滿了白楊、柳樹,相距其間,時有小橋,綠樹深處有村舍人家,家家門院都有繁茂的果樹,其中尤為棗樹最多。小渠里的水分流在各家院落,淙淙潺潺。正像孟浩然的詩境:"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一轉彎,一大片整齊簇新的民宅映入眼簾,大概有百余戶。


  正值午飯后,一家敞門的宅子里飄出歡快的樂曲。興水村農婦陸風英正領著村里的兩個女子在跳舞。陸風英一家2007年從原先的"老莊子"上搬到了這里。"住這宅子好啊,從此我不用再走土路,出行方便的很,也吃上了自來水……"陸風英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 兒子媳婦去了深圳打工,女兒則考上了村官;自家的10畝棗樹長勢正好…… 四十八歲的陸風英現在沒啥煩心事,去年,她還申請了5萬元的貸款搞養(yǎng)殖,家里有二三十只羊羔。日子紅紅火火。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五佛寺前九曲黃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黃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黃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黃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黃河水倒流
  • 五佛寺前九曲黃河水倒流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